經濟政策思考

時間:2022-12-01 08:28:00

導語:經濟政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政策思考

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質上是要加快經濟發展,具體要落實到經濟政策的制定上來,這就給經濟政策研究提出新的理論問題。

持續發展問題。我國的經濟總量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從而給下一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上看,由于發展基數已經很大,下一階段的全面小康建設將面對更加劇烈的產業結構變化、社會結構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可以說,持續發展是全面小康建設的關鍵問題。

差別干預問題。一般說來,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定程度差別的存在有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但反過來,經濟發展最終要體現資源配置的相對公平,這反映在經濟發展要兼顧差別干預的問題,在政策目標中強調均衡發展、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具體到全面小康建設,就涉及區域差別干預、城鄉差別干預、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干預等。總體說來,全面小康建設環境下的差別干預應得到進一步強化。

開放經濟問題。隨著我國市經濟場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加入WTO為標志,我國基本確立了開放的經濟格局,這使全面小康建設面臨著國際和國內兩方面的影響。如果說總體小康建設是開放過程中的經濟建設,那么全面小康建設就是開放后的經濟建設,我們應把全面小康看作是我國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邁進的中期目標,要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處理好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小康建設問題。

消費經濟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大事,旨在全面提升我國居民的生活水準。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意到居民的消費層次是不斷提升的,它將導致服務于全面小康建設的消費市場的巨大變化。

全面小康建設給我國的經濟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兼顧到現實的實踐要求,我們認為目前應著力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經濟政策研究:

宏觀調控模式研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的宏觀調控要確保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結構差距的有效干預,開放經濟的收支平衡以及消費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了達到這些目標,相應的宏觀調控機制必須有所調整,要實現從政府管理到政府服務,從約束機制為主到激勵機制為主的模式轉變,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宏觀調控效率。

城市化促進機制研究。全面小康建設的受益者是全體居民,這意味著我國城鄉人口要實現一種無差別小康。而無差別小康實現的前提就是釋放束縛在土地上的過剩農業人口,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通過城市化建設實現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的有序轉移。城市化是全面小康建設的關鍵所在,因而城市化促進機制研究是全面小康經濟政策研究的重點問題。

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研究。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取決于兩方面:一是經濟公平,二是社會公平。近年來分配機制在這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在某些領域要素的投入產出比不合理,導致了經濟效率的損失;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不斷加大,形成了一定數量的弱勢群體。下一階段我們要在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研究中充分重視這兩方面的問題。

小康建設決策支持系統研究。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有關部門建立了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準,這個標準在總體上小康建設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決策支持作用。但從小康內涵的動態發展上看,其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原有的總體小康決策支持系統已經不能適應全面小康建設。因此,我們必須立即著手建立新的小康建設決策支持系統。

民營經濟發展政策研究。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是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內容??梢哉f,全面小康社會應建立在民有民富的基礎上。在這種背景下,理論研究者應著力研究相應的民營經濟促進政策,通過制度設計保障民營經濟的正當權利,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民營經濟實現財富的穩定增值,支持各類從業者通過民營經濟實現收入的快速增長,來引導科技資源通過民營經濟實現生產力的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