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科學思考

時間:2022-12-04 08:47:00

導語:改革科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科學思考

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的面貌,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并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現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已經初步擺脫貧困,正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它是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艱苦探索的智慧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回答了改革開放不同發展階段所面臨的若干重大歷史課題,包括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對這些重大歷史課題的創造性回答,既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初期所面臨的歷史課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鄧小平理論的邏輯起點

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我們黨一度認識不夠清醒。鄧小平同志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新論斷,并對全黨進行了一次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教育。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的新論斷始終圍繞兩大主題:一是發展,二是改革。

發展是硬道理,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經濟建設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中心工作。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這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這個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辦法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出了概括,其中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把發展問題提到這樣的高度,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一個創舉。鄧小平同志的發展理論,從根本上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為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奠定了理論基礎。

改革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需要改革。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要求,但怎樣才能實現發展?鄧小平同志指出,必須通過改革,改革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由之路。提出社會主義需要改革,是鄧小平同志在理論上的又一重大貢獻。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觀點,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基本相適應,無需進行根本性變革。鄧小平同志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指出,由于存在著體制障礙,在我國仍有一個解放生產力的問題,改革就是把生產力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解放出來的根本途徑。中國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標模式又是什么?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思路,就是引進市場機制,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他強調,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這一重要論斷,為我國的改革開放、為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明了方向。

通過對發展和改革兩大主題的闡明,鄧小平同志解開了我們以往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認識模糊的一個“死結”,引導我國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理論博大精深,涉及許多領域,它的不少論斷,包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的論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論斷等等,至今仍有重大指導意義。但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始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也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是改革開放在新的階段所面臨的歷史課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發點

我們黨是執政黨,而且長期處在執政地位。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面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怎樣才能保持黨的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這是黨在新時期所要解決的一個根本課題。解決這個課題的關鍵,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賦予黨的建設以新的內容,在加強黨自身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的同時,把執政興國提到首要位置,使我們黨既能治黨、又能治國,在引領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中真正發揮執政黨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作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提出“三個代表”并加以系統闡發的,是同志。根據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同志提出,要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我們黨在新時期的指導方針。“三個代表”言簡意賅,但含義深刻。根據同志的論述,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為先進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終的決定力量,先進文化是歷史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三個代表”和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方向完全一致,和黨的宗旨、最終目標完全一致,和黨在現階段執政興國的任務完全一致,是對作為“兩個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必然的、根本的要求。

第二,“三個代表”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規律,通過發展先進生產力,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適應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始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第四,“三個代表”的實現過程,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相互促進的過程,對于黨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提高執政水平、治國能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進一步改革開放,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推動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改革,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發展。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它的最顯著特點,就是把黨的建設與黨執政的歷史地位和根本任務結合起來,賦予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指導思想以鮮明的時代內容和時代特征,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是新世紀新階段改革開放所面臨的歷史課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論前提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分析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深刻把握新世紀新階段我國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緊緊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歷史課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的階段性特征,是它提出的時代背景和現實依據。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的階段性特征,黨的十七大作了八個方面的概括。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同志在以往論述的基礎上,對科學發展觀作出了新的概括:“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一概括,十分精辟。第一要義是發展,就是要確認發展的重要性,堅持發展不動搖,始終把發展當作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是要明確發展為了什么,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目的,在發展中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就是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互協調,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就是要改變以往比較粗放、比較單一的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是迄今為止我們黨提出的最為全面、最為系統、最為科學的發展觀,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

在確立科學發展觀的同時,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還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在新世紀新階段應對各種挑戰的有力思想武器,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馬克思主義理論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源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又對這種實踐發揮重要指導作用的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1**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這樣的理論體系,因而能成為指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勝利的科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