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局次貸危機思考

時間:2022-05-12 04:48:00

導語:審計局次貸危機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計局次貸危機思考

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后,一大批金融機構受到重創和影響。在保險界,包括AIG、德國安聯、瑞士再、FGIC、MBlA和Ambac等在內的保險業巨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些在其國內乃至世界保險界堪稱“市場領軍者”的公司,在技術、產品、管理、規模等方面都處于領先水平,緣何在次貸危機中首當其沖受到重創?

重創直接來源于它們在次貸危機產生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仔細分析次貸危機的過程,我們發現,過程開始于銀行或房地產抵押貸款機構貸款給自身現金很少的地產商和購房者,同時通過抵押貸款證券化將風險轉移給投行。而投行本身并沒有多少現金,他們需要尋找真正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包括保險公司、基金、養老基金、金融集團等金融機構。另外,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公司還以出售擔保保險的方式,為各類債務憑證COD提供保險,成為債務憑證擔保人。在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過程中,諸多權威信用評估機構,如穆迪、惠譽、標準普爾等對抵押貸款證券化做出了高質量的評級,導致保險公司輕視衍生品本身的風險,在次貸危機之前以較高價格買入了大量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或是為大量債務憑證提供擔保保險。

從分析可以看出,保險公司充當了“真正的投資者”和“債務憑證擔保保險人”兩個角色。所以,保險業巨頭們因次貸危機產生的損失主要有兩類:一是作為機構投資者遭受的投資損失;二是作為風險轉移者支付的保險賠付。受次貸危機影響較大的保險公司也分為兩類:一是債券類保險公司,如FGIC、MBIA、Arabac等:二是傳統保險公司,如AIG、德國安聯、瑞士再等。

這些受損嚴重的保險巨頭大都具有以下特點:歷史悠久、信譽度極高、承保規模大、資產數量大、有強烈的投資需求。它們占市場份額較大,資產經過積累規模可觀,投資欲望強烈。加之金融衍生產品不斷創新發展和權威評級機構的樂觀評級,極容易導致它們因利潤驅動而放松風險識別,盲目投資。例如,AIG今年2月19日數據顯示,因其子公司AIGFinancialProductsCorp(AIGFP)出售的超高級信用違約掉期產品用來為抵押貸款債券提供信用保護合約,導致AIG在20*年第四季度凈虧損達52.9億美元,或每股虧損2.08美元。

無論是赫赫有名的雷曼兄弟,還是上文提到的保險巨頭,為何金融領域內的巨頭們首當其沖受到重創?誠然,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桿率、信用評級機構的過高評級、金融監管的漏洞等多種因素引發了美國次貸危機,從而使大批金融機構損失慘重。但外因終究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市場領先者的角色和長期保持的高信譽度,無疑讓這些巨頭們過分自信,忽視自身的風險管理和對系統性風險的防范。相對于歷史較短,市場份額較小的公司在高利潤的誘惑下,這些巨頭很容易依仗其巨大的資產規模和已有的市場地位進行高風險投資。雷曼兄弟的破產和AIG被政府接管的結局都印證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句古語。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創新發展,其風險日益隱蔽化、多樣化、國際化、系統化,加強自身風險管理始終是應對風險的根本防火墻。次貸危機為金融領域內的巨頭們敲響警鐘,金融業畢竟有虛擬性和高杠桿率等特性。導致其存在高風險,且風險因素不穩定。即使是在市場具有絕對優勢,忽略自身風險管控,也有可能像雷曼兄弟那樣“轟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