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經驗交流
時間:2022-05-13 09:07:00
導語: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在省市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下,緊緊圍繞“聚力超越謀發展,興機富民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全縣的農機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到20*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51.46萬千瓦,擁有各類農機具2萬多臺(套),小麥、水稻等農作物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但是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機手分散經營,機車效率低、效益差,群眾依靠大型農機致富的觀點和組建農機合作社經營的意識淡薄。為了進一步推進全縣農機化發展進程,促進全縣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提高全縣廣大農機操作手和農民入社經營意識,以及更好的指導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日前對全縣現在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了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我縣農機專業合作社正處在初期階段,困難不少、問題很多。
一、基本情況
(一)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
截止20*年,全縣經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機專業合作社4家,總注冊資本431.264萬元,分別為*縣大公農機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150萬元;*縣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101.264萬元;*縣胡集鎮寶林農機服務合作社,注冊資金100萬元;*縣平安農機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80萬元。合作社總社員數563個,從業人員138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4人,全縣合作社擁有各類機具923臺(套),資產總額達618.5萬元,20*年總作業服務面積26.75萬畝,服務總收入603.6萬元,總體經營狀況良好,發展勢頭迅猛。其中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大公農機業合作社被評為市級“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
(二)經驗做法
1、因勢利導樹立服務意識。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特別重視,縣分管負責人親自過問,多次組織相關部門抓調研,聽匯報,檢查相關政策落實情況,縣農機局在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下,多次組織人員,深入基層,開展調研,根據各農機大戶發展特點,有選擇性的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勇于探索各自適合的發展模式,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推動而不強迫,扶持而不干預,參與而不包辦。
2、健全組織拓展服務領域
縣農機局專門成立*縣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領導小組,縣農機局局長親自掛帥,局分管負責人任組長,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統籌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協調處理各方面關系,指導各農機專業合作發展業務,拓展農機服務領域,鼓勵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由本地作業向跨區作業延伸,由機具作業向機具維修、泵站維修延伸,由機械服務向其它非機械類服務延伸。
3、科學運作提升服務效益
科學經營是農機專業合作社良好運作的根本保證,各農機專業合作社在縣鎮業務主管部門指導幫扶下,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科學運作體制和操作流程,一是注重內部技術宣傳和培訓,提高合作社農機手對農機具的安全操作能力和機具維修保養水平;二是與會員簽訂作業合同,確保農機操作安全,維護合作社及廣大會員自身利益;三是合理安排調度,優化內部結構,確保農忙時合理有序運作,不誤農事,提升服務水平;四是組織外出跨區作業,增強合作社農機具運作效率,提高合作社經濟效益,增加機手收入。
二、存在問題和不足。
1、數量過少,結構單一。全縣14個鎮,只有4個鎮發展了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占有率僅為28.57%,難以滿足全縣農機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影響力和帶動力明顯不足。而4個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內部結構過于單一,大都以糧食生產機械化作業為主要服務內容,且基本以從事單一的機收或機插為主。
2、管理欠缺,效益偏低。4個合作社都是由鎮農機服務管理部門牽頭組建,并組織經營的,在當地都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但是這樣的合作社往往重組建、輕管理,運作低效率、經營高成本,發展內力明顯不足,經濟效益不佳,很難維持日常運行,更談不上發展壯大。
3、人才缺失,培訓較少。農機是弱勢產業,許多優秀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到農機專業合作社。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指導,合作社實施標準操作困難重重,耗費的技術成本相當高,這些直接制約著合作社的快速發展。
4、資金匱乏,政策缺位。幾個合作社經濟實力差,都面臨發展資金短缺,融資渠道窄小,市縣雖都陸續出臺了一些扶持優惠政策,從稅收、運輸、融資、獎勵等方面都給予不同程度的傾斜,但從實際情況看,相關部門在這方面的優惠政策還無法較好落實到位。
三、建議和意見
1、加大宣傳,提升影響。經常性的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輿論工具加以宣傳,爭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為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導向,重點宣傳有關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知識、國家相關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同時推介先進典型,擴大影響力,在全社會形成鼓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輿論環境和良好氛圍。
2、擴大規模,量質并舉。加大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數量,力爭全縣每鎮至少發展一家,同時對現有合作社進行整合,培植典型,優化內部結構,拓寬服務領域,實現規模效應,合作社之間可本著自愿互利的原則,打破地域等限制,積極探索多渠道、多領域、多層次的聯合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有效增強農機專業合社服務能力和社會影響力,做到擴大數量的同時,提升服務質量。
3、協調配合、優化環境。政府部門要落實好各項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大力配合,通力協作,形成扶持合力,同時實施多種傾斜政策,采取相應的優惠措施,建立獎勵制度,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寬松的發展環境,為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優質的、全方位服務。采取措施,鼓勵優秀管理人才和農機技術人才到農機合作社鍛煉發展,增強農機合作社的組織經營能力。
4、規范建制、民主管理。一是完善《章程》內容,嚴格按《章程》規定實施有效管理,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合法權益。二是完善民主管理機制,按照《章程》規定完善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以及財務管理制度,發揮“三會”民主監督和管理作用,切實保障合作社成員的地位和經濟利益,促使農機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5、加大培訓,增強能力。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對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相關培訓的意義,要將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培訓納入統一培訓規劃,安排一定經費,定期組織對合作社各類人才行學習培訓,要對接相關高校,提升培訓檔次,切實提高管理層的管理能力和技術員的專業技術操作水平,推動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