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經驗交流(縣)

時間:2022-05-25 11:10:00

導語: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經驗交流(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經驗交流(縣)

當前,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實惠。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與此同時,黨和政府的政策不斷向“三農”傾斜,對農村道路、飲水工程茅草房改造工程等加大投入力度,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深得民心。但是,當前農村還存在資源開發和產業扶貧效益不高、茅草房改造、飲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等涉及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解決好這幾個問題,是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任務,黨的*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據這一要求和現實民生的實際,迅速改善農村民生勢在必行。這是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精神的重要內容。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決破除束縛農業發展的思想觀念,更新思維方式,牢固樹立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理念,推動山區農業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

1、破除“自種自食,自產自銷”的傳統農業意識,牢固樹立發展市場農業的新理念。山區農民由于長期受封閉保守思想的束縛,商品意識十分淡薄,嚴重制約了山區農業的發展。必須教育和引導農民面向市場,依托市場,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實行產業化經營。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山區農業發展的基本取向。不僅要按照市場需求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更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發揮市場對結構調整的導向作用;不僅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更要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滿足市場多樣化、產品用途專門化的需求。

2、破除“小打小鬧,小富即安”的小農經濟意識,牢固樹立培育支柱產業的新理念。近年來,山區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的力度不大,發展特色產業步伐不快,尚未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和規模效益。在現階段,必須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優勢資源為依托,堅定不移地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形成規模優勢,提高產業效益。一是因地制宜布局支柱產業。可根據山區小氣候特征明顯的特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達到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和市場需求的最佳組合。一般應以山頂種松杉,山腰種八角,山腳種果樹,河邊種桑的布局。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區大力實施煙稻輪作項目,總之,山區要根據自己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合理規劃,形成特色產業布局。二是依托龍頭企業帶動支柱產業。龍頭企業是山區市縣發展農業支柱產業的重要依托,按照市場機制,引導農民與龍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按照加工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的要求,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為企業提供優質原原料產品,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逐步配套發展壯大系列化服務體系,互動互贏,促進特色產業健康發展。三是建設生產基地壯大支柱產業。按照總體規劃布局,在現已具備一定規模和區域化布局的基礎上,大力實施“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戰略,推進特色產業向適宜區集中。以農業項目為載體,抓好重點基地項目建設,帶動和促進支柱產業的發展。

3、下大力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以專業技術培訓為重點,按照“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結合山區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的發展,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因地制宜,創新培訓的方式方法,靈活運用科技推廣機構培訓、農民技術資格培訓、農民技術骨干學歷培訓、群眾性科技組織培訓和現場會、印發技術資料等形式,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同時還要下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普及率。圍繞支柱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快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的轉化,著力提高技術成果運用率、良種良法覆蓋率、先進技術普及率。大力引進試驗示范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快轉化運用步伐,不斷提高山區農業的科技水平。

二、領導和干部職工齊抓共管,促進了全縣茅草房改造工程的順利開展。

大石山、深山少數民族聚居區。由于這些地方貧困程度較深,僅靠貧困農戶自身力量在短期內將難以改變居住茅草房的狀況。為使特困農戶住上穩固住房,讓他們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自治區政府決定由自治區及市、縣共同籌措資金,幫助部分農村特困戶進行茅草房改造,要實施好這一項工程就要采取以下措施。

1、采取大會戰的形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行縣領導包村、部門包屯的辦法,把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到責任單位,逐級簽訂責任狀,實行目標管理。

2、加強宣傳,接受社會監督,引起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發動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政府的支持下依靠自身力量改造茅草房。

3、堅持貧困村貧困群眾受益的原則;堅持貧困群眾自愿原則。

*、動員茅改戶統一到公路邊、到條件好的地方建房,并統一規劃,統一標準。

5、動員群眾自覺投工投勞、主動配合的良好局面,促進了全縣茅草房改造工程的順利開展。

三、抓好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獲得安全飲用水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事關群眾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飲水安全工程是農村重要的基礎設施,關系到農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產等切身利益。抓好農村飲水安全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目前,我鄉農村的飲水設施以傳統、落后的分散供水為主,與城市供水有相當的差別,飲水安全問題很多,是我鄉農村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之一。

1、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單位,在有水庫、湖泊、山泉的地方引蓄供水;在地表水匱乏的地方,興建集中井。通過這兩種途徑建立自備水源。自備水源的水經過凈化處理,達到飲用水標準后,送到農戶家。

2、農村飲水工程的建后管理,根據飲水工程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對集中式供水工程通過聘用管理人員、自負盈虧、采取目標承包責任制的管理機制,產權歸國家所有

3、對分散式集雨工程,則按照“誰建設,誰所有,誰使用,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

四、精心組織,相互配合,把村村通公路作為“愛民工程”實施

農村公路斷頭多、通行能力差、等級低,缺乏與周邊城區的協調,與本地的經濟發展和群眾的生活需求極不相稱。為切實解決農村群眾行路難問題,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提出要用幾年時間完成通村公路建設改造,把工程建設作為歷年來為民辦實事的工作之一。

1、精心組織,成立了公路建設指揮部,加強工程建設的領導和指導。各村也相應成立了村村通公路建設工作小組,具體負責。

2、縣交通積極配合做到了指導勘測設計到位,工程質量監督到位,驗收合格后申報補助資金到位。

3、多法籌資,政策配套,把村村通公路作為“親民工程”落實。

*、采取“城市支援農村,機關支援基層,干部支持農民”的方式,為村村通公路全面啟動做出了突出貢獻。

5、精心施工,保證質量,把村村通公路作為“示范工程”建設。

6、建管結合,大膽嘗試,把村村通公路作為“長效工程”管理。一是采取“誰受益,誰養護”。二是大力推行“農村公路民養化”。三是充分利用交通公路部門人才資源,提高農村公路養護技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