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服務體系經驗交流
時間:2022-01-16 08:44:00
導語:福利服務體系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齡社會下的各類問題日益為人們所關注,建立相應的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更是人們關注的課題,社會福利多元化、社會化的趨勢已經到來。
一、完善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完善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的基本立足點,就是要服務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為人民提供良好的保障機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民政部門的職能作用,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動員、組織、指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和依靠人民的力量,積極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進程,是完善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在新時期最有效的途徑,有利于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緩解社會福利供給與社會養老需求矛盾的最有效辦法,也是深刻挖掘社會資源融入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快捷之路。
從我市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們民政部門要應對老齡社會帶來的社會需求,引導全社會多方面力量矚目社會化服務的市場,走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道路,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第一,建立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大勢所趨。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政府轉變職能、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和老齡社會的到來,以前由機關和事業單位承擔的多種福利服務向社會轉移,社會福利服務的需求迅速增長。我市是老工業基地,更需要加快發展和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進程,通過全社會參與社會化服務市場,才能建立更有效的社會福利服務保障體系。
第二,社會福利社會化是迎接人口老齡化,建立健全老年人福利服務體系的迫切需要。我市高齡化趨勢愈加明顯,這對社會提出了多層次、多形式的福利服務需要,提供了發展福利事業的廣闊市場。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成分、利益主體、社會組織和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特別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人們的經濟形式、就業渠道、生活方式、生活需求日趨多樣化,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家庭觀念和家庭功能也正在發生著變化。這種趨勢對增加社會福利設施、拓寬福利服務領域、提高福利服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給我們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機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對社會福利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將日趨成熟,基礎將更加堅實。特別是隨著小政府、大社會格局的形成,將使政府更加關注社會福利事業社會化,推動社會福利社會化設施的建設和完善。
第三,完善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是適應現代化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客觀要求。在現代化進程中,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口遷移日益頻繁,家庭規模逐步縮小,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特別是四二一(兩個中年人,贍養四個老人,撫育一個孩子)家庭結構的出現,家庭養老、育幼的壓力增大,使社會養老、育幼的需求急劇增加,需要提供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社會化服務。因此,只有通過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走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道路,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第四,社會福利社會化是迅速緩解目前社會福利服務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據統計,我市現有各類福利機構對于越來越多的老年群體來說,所占比例是很微小的,按國家要求的1%有較大差距,供需矛盾很大。盡快完善我市各類福利服務機構和設施,是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現在,僅靠國家辦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發展緩慢,難度較大,只有依靠、倡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堅定不移地走社會福利社會化的發展路子,才能在短時間內興辦更多的福利服務設施,減少政府的壓力,盡快緩解社會福利服務的供需矛盾。
二、排除完善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的障礙性
就現狀而言,在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難,應著力排除。
(一)思想觀念的障礙。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包攬社會福利事業的陳舊認識尚未完全清除,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氛圍沒有完全形成。對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概念認識模糊,認為搞社會福利是政府的責任,不能向社會開放;認為對社會民辦福利機構難以管理,致使社會化工作拓展不開。保守的思想、懶惰的思想、等靠要的思想、觀望的思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思想障礙一直束縛著手腳,缺乏超前的意識和思維,抱殘守缺不思進取,缺乏改革創新的氣魄和大局意識,導致社會福利社會化工作開展的參差不齊,流于形式。認為社會福利事業是花錢的事,沒有認識到社會上蘊藏著巨大的潛力,還沒有從政府包辦社會福利事業的舊觀念中轉變過來,存在單純依賴政府撥款的思想,沒有確立多種投資主體參與、社會福利社會辦的新理念;沒有充分發揮民政部門的職能作用,沒有確立宏觀管理、行業管理的新思維;沒有從因循守舊、安于現狀、只服務于三無對象的舊觀念中轉變過來,存在等待觀望思想,沒有確立面向社會服務,開拓創新,敢破敢立,與時俱進的新觀念。
(二)政策上的障礙性。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民政部等11部委的《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盡管國家和地方都制定了加快發展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優惠扶持政策,但到基層落實到具體事情上,相關的優惠政策還不能及時到位,導致民辦社會福利機構發展遲緩,數量少,積極性不高。
(三)資金的障礙性。我市的財政撥付能力有限,雖然政府對于社會福利事業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但是國有福利機構的發展仍受到阻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處于我市養老行業龍頭地位的市老人公寓排隊等待入院的現象經常發生,資金的障礙性嚴重地制約了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進程。
三、實現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的可行性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向我們吹響了實現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的進軍號角。在這樣的大好機遇下,只要政府牽頭、社會參與、市場化運營、社會化管理,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是完全可能的。
(一)需要政府的扶持拉動。政府扶持保護政策是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最為關鍵的因素。一是優惠政策是完善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的必然結果。各級政府首先要制定好優惠政策,在稅收、土地、城建、金融、水電管理和交通等部門對舉辦社會福利事業的單位個人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優惠,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采取合資、合作、民辦公助、公辦民營等形式創辦各類社會福利機構,構建和諧社區,調動了社會各界的積極性,極大地緩解了社會福利服務供給不足。二是政策法規是建設社會福利服務保障體系的必然保證。各級民政部門要盡快制定和完善社會福利機構設置規劃、不同層次福利機構建設標準和服務標準等法規,對福利機構的性質、宗旨、權力、職業資格、管理體制、服務標準等做出明確規定,以保證民辦福利機構和服務對象雙方的合法權益。三是加強管理是建立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必要手段。政府宏觀管理、社區組織承辦、各類福利機構自主經營的管理體系是我們現在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的一種重要管理辦法。目前,在社會福利事業的管理體系中,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制定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規劃、制定出臺政策、參與籌措并分配資源、提供示范性服務以及評估、監督和管理社會福利事業單位。社區組織的任務是成為社會福利事業的行為組織者和政府的助手,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福利機構、福利組織、服務對象的隊伍,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各級政府要轉變職能、改進作風,真正實現從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的轉變,要轉變福利機構運行機制,建立運行機制市場化。
(二)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支持。社會福利社會化不僅僅是工作方法問題,更是機制創新的直接體現。我們要通過這種創新機制,宣傳、引導、鼓勵社會各界多方面支持和奉獻興辦福利事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動、激活各個領域的可利用資源,使社會福利社會化這個市場在資本的運營中引起矚目,形成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例如我市的金龍集團,永和實業集團公司,一向熱心公益事業,如果政府在政策上給以引導,保證其投入資金使用的可靠性,他們便會積極參與到社會化的發展建設中來。
(三)需要福利事業單位的自身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有福利事業單位實施市場化運作、社會化生存已成為必然。近年來,各級政府對社會福利事業的關心和重視,使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特別是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福利事業單位抓住了發展機遇,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得到了提高,思想觀念和服務理念得到了升華,市場競爭意識明顯增強,各類民辦養老機構風起云涌,福利事業社會化、市場化運作已有顯現;樹立市場觀念、市場意識和憂患意識,以自己的良好服務占領市場開拓市場,以市場創造效益。比如:市民政局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改造和擴建了市光榮院、市社會福利院、榮復軍人醫院等,擴大了收養能力,改善了收養條件,為孤殘老幼營造了溫馨家園,為社會福利社會化奠定了基礎。
(四)需要社區服務、星光計劃的引領。近年來,社區養老服務有效地填補了社會福利社會化服務的不足。社區是老年人長期生活和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社區為中心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是迎接人口老齡化到來的一個重要舉措和辦法。結合實施星光計劃有計劃建造和改善一批社區老年公寓、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康復醫院及街道敬老院等設施,形成多層次、網絡化、社會化服務能力,這是加快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兩年來,實施星光計劃項目有力地帶動了大中城市社會福利社會化的發展和建設,彌補了社區建設過程中一些老年人福利服務設施的不足,老年人的服務站、日間照料、老年人娛樂、康復活動室一應齊全,實現了服務方式的多樣化,大大地推進了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進程。
我們要充分認識和理解到完善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同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在實際生活中已迫在眉睫。無論是理論研究方面,還是現實生活中都存在著很大差距。今后,我們要將完善城市福利服務保障體系作為應對老齡社會來臨的重要課題,不斷研究和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快完善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的步伐。
- 上一篇:概預算編制在建筑項目中的地方
- 下一篇:財務預警的作用及意義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