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臺發展改革經驗交流
時間:2022-01-31 05:05:00
導語:電臺發展改革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怎樣做強做大地方廣播產業,拓展廣播發展空間,就必須對當前廣播的運行規律和未來廣播的發展態勢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探析。
一、廣播空間得到了有效利用
廣播電臺作為一個大眾傳播媒體,既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又是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放在首位,強化喉舌意識、大局意識、陣地意識、服務意識,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方針,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基本要求,服從并服務于市的工作大局,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為市的“三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
1、抓改革這個根本。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出現,廣播一度門庭冷落,陷入低谷。為沖出低谷,直面挑戰,電臺踏上了艱難的改革之旅。電臺創辦初期,只有一套節目、三段式播出,全天播音8小時40分,中波一千瓦發射。1999年,臺領導通過在上海、廣東等沿海城市考察,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等不靠不要,銳意改革,大膽舉債,興辦系列臺。“忽如一夜春風來”,新聞臺、文藝臺、交通臺三個系列臺同時開播。積極引進新技術,開通調頻立體聲節目,廣播覆蓋面擴大了十幾倍,拓展了廣播生存空間,當年電臺創收首次突破100萬元大關。隨后,在人事制度上進行了大膽改革,即干部實行聘任制、能上能下,職工實行聘用制、能進能出,分配采取績效掛鉤、能高能低,大大調動了干部職工積極性。同時在宣傳上也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主要是對廣播單通道“我播你聽”的傳統模式進行了創新,即以直播節目為主的雙向互動式,這一形式的突破,使廣播增強生機與活力。有人說,思路一變天地寬,電臺正是由于思想解放,思路開闊,看得準,改革早,改革且不斷深入,才有目前良好的局面。
2、抓宣傳這根主線。廣播電臺作為主流媒體之一,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引導輿論是她的重要職責,同時具有傳遞信息、休閑娛樂、服務大眾等功能。電臺為使節目常辦常新,適應聽眾的需求,多次對自辦節目進行改版,大部分節目由錄播改為直播。目前三個系列臺全天播出達51小時,自辦節目38個之多,先后培育出《荊廣早新聞》、《象山夜話》、《與你同行》等優秀名牌節目。新聞節目是電臺的重中之重。20年來,播出新聞稿件達20多萬條(部),先后在中央臺、省臺發稿5000多條,其中2003年就在省臺發稿1350條,中央臺發稿60條,連續三年居全省同級臺第一。消息《兩任書記一窮親》、《六分錢政策的變通》分別獲得2002年度和2003年度湖北新聞一等獎,為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宣傳作用。
3、抓創新這一源泉。廣播是人類科技進步的產物,廣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科技。運用先進廣播技術,是實現廣播騰飛的基礎,及時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對提高廣播的傳播質量和收聽率,增強廣播的市場競爭力和勞動效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電臺過去采用的模擬錄制設備,盒式開盤磁帶,音質較差、收聽效果不好。1999年采用計算機技術,以數字技術為核心,建立音頻工作站,實現了高效、經濟、優質、快捷的完美統一,全面提升了節目播出質量。2000年交通文藝臺辦得正興旺之時,每年向的士司機收取的費用被取締,仿佛如放飛的風箏斷了線一樣,交通臺面臨著生存危機,當時交通臺在市場上仍占有不小的份額,也擁有固定的聽眾群,停辦是行不通的,辦下去也無力支撐。于是采取交通、文藝臺合并的方式,在上級的支持下,與市交警支隊聯辦節目,收取一定的費用,使矛盾和困難迎刃而解。2004年4月,電臺又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開通了健康音樂頻率。三套節目實現了頻率專業化、節目對象化、各有特色,優勢互補,聽眾群穩中有升。
4、抓創收這一保證。廣播電臺雖然是主流媒體,但隨著電視、網絡的迅猛崛起,報紙集團式的擴張,廣播處于不利地位。盡管如此,廣播電臺仍然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抓創收,真可謂:歷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電臺的創收較之過去有了較大的增長,為電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保障。
5、抓隊伍這個關鍵。同志曾經指出:新聞隊伍要做到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紀律嚴。電臺正是按照同志的要求,教育、培育、鍛煉自己的隊伍。實踐證明,電臺是一只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隊伍。電臺在處于低谷,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廣大干部職工甘于清貧,樂于奉獻,不計個人得失,以守土有責的大局意識默默無聞地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團結、敬業、奉獻、創新”八字精神正是電臺人真實的寫照。電臺有著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默默奉獻的老黃牛精神。年輕一代廣播人正意氣奮發,將接力棒一棒一棒傳下去。
二、廣播空間仍需要進一步拓展
廣播作為具有獨特個性的現代媒體,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優勢,廣播的發展空間也有待于進一步拓展,有人說改革的思路有多寬,廣播的發展空間就有多大,我認為我們的廣播電臺思想要再解放一點,步子要再大一些,進一步拓展廣播的拓展空間。
充分認識廣播的特點與優勢,是拓展廣播空間的基礎。廣播信號采用無線發射,中波、短波、調頻、調幅等傳播方式多種多樣,覆蓋廣闊。縱觀國內外廣播現狀,發達國家廣播最發達,發達地區的廣播最發達,廣播受眾群體正由農村向城市大幅度轉移,由低文化層向高文化層轉移。時代在變化,廣播在變革,重新認識廣播,重新定位廣播,科學分析廣播的特點與優勢,是廣播事業在新一輪發展過程中選準突破口的思想認識基礎。
1、傳播快捷。與其他媒體相比,廣播傳遞信息快捷是得天獨厚的。廣播節目不需要復雜的技術設備和后期制作,無須文字錄入、排版、印刷和發行。廣播全天播出,可隨時播報,還可頻繁利用現場直播,使新聞傳播的時空距離接近零。從世界范圍看,各國政府往往是通過電臺突發事件、戰爭和自然災害緊急信息的。電臺也作過有益的嘗試,記者用電話現場報道口播消息。如2003年全國“兩會”期間,在省臺的幫助下,連線北京“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的聲音通過直播間傳播出去,現在開辦的許多直播節目可以說都是第一時空播報。
2、移動面廣。廣播具有寬廣的移動接受特點。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城鄉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播移動聽眾群體逐漸增大。特別是隨著車輛進入家庭,開車人、坐車人的增多,加之外出旅游、外出散步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移動接受廣播的習慣,移動帶來的廣播伴隨性的優點,使其能夠滿足快節奏生活中人們一心二用的愿望,在有意無意的輕松狀態下實現傳播的目的。所以廣播又被稱為“貼身媒體”、“伴侶媒介”。而現代廣播技術不斷創新,特別是車載廣播,衛星廣播的出現,廣播移動接收的獨特優勢將更好地發揮出來。電臺交通文藝頻率的逐步壯大和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
3、互動性強。廣播的互動性是指聽眾的即時參與和主持人的即時回應,傳受互動,相互溝通,最大程度地滿足聽眾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廣播記者在獲取信息后可以即刻通過電話傳回直播間瞬間播出;另一方面,聽眾在收聽直播節目時,也可以直接通過電話與主持人溝通,這一形式是其他媒體很難做到的。電臺的大部分直播節目均具有這一特點,如大型談話類節目《象山夜話》、娛樂節目《快樂正前方》、《音樂咖啡屋》、服務節目《市民熱線》、《行風熱線》,都是聽眾參與性很強的節目,無不融互動于其中。
4、成本低廉。世界廣播技術的每一次進步,帶來的都是廣播傳輸、制作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質量的大幅度提高。廣播投入低,收聽成本也低,這大大拓展了廣播生存和發展空間,是與其他媒體競爭的重要優勢。
5、廣告價低。廣播媒體的廣告價位可以說比其他媒體價位都低,但利潤率并不低。在美國,廣播廣告的利潤率可達80%。北京電臺參照同種測算法,廣告利潤率可達60%左右。當前,全國廣播的熱線廣告爆滿,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是節目的互動效應;另一方面是廣播廣告的價位低廉,所以多數熱線廣告客戶選擇了電臺。2003年底,我同電臺班子成員到廣東考察了幾家廣播電臺,感受最大的是他們實力雄厚、技術裝備先進、節目做得好。在廣東,省電臺年創收1億多元,地市級電臺年創收都在1000萬至2000萬元。這充分說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廣播將會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三、按照市場規律,拓展發展空間。
廣播既然是一種產業,它就應該有市場,并按照一定的市場規律發展,違背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要受挫折。廣播有沒有市場,市場份額有多大,完全取決于受眾,受眾是市場的風向標、傳感器。因此,可以說,擴大受眾也就是擴大廣播市場,也就拓展了廣播的發展空間。
1、與通訊聯姻。電臺辦有線廣播,是通過電話線傳輸的,現在無線發射,廣播仍然與電信密不可分,而且合作更為密切。目前,電臺的三個頻率三個直播室,每個直播室有熱線電話2至3部,每天打進的電話不下百個。今年6月,三個頻率先后開通了短信平臺,參與的人數每天不少于300個。由于這種即時參與、即時回應的形式,比較好地滿足聽眾的心理需求,電臺應繼續通過電話吸引聽眾參與到節目中來,或傾訴情感、或咨詢政策、或求助解困,并幫助部分聽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辦有形廣播。廣播是通過空中電波傳送的一種聲音信息,看不見摸不著。廣播較之電視聲像并茂,報紙隨即閱讀和永久保存有它的劣勢。怎樣揚長避短,開辟看得見的廣播,就是我們著力探討的課題。依托廣場活動、文藝演出、大眾論壇、戶外直播等形式和互聯網技術,著力開辟“看得見”的廣播新空間。2003年中,廣東電臺八個頻率按照各自的特點,在社會上舉辦不同規模戶外活動100多場。全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可以在廣東省城鄉看到和聽到廣東電臺的身影和聲音。電臺2003年9月中旬,在市天鵝廣場舉辦的大型“金話筒之夜”文藝演出,自編自演,演身邊的人和事,將電臺日常節目搬上舞臺,將無形的節目變成有形的節目,將看不見的廣播變成了看得見的廣播。那次演出產生了轟動效應,電臺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時還舉辦了幾屆校園DJ大賽、司機歌手大賽、普通話大賽等活動,看得見的廣播,可移動的廣播,快捷的廣播,兼容性強的廣播,使廣播的優勢突顯。
3、嘗試網絡同步播出。網絡即人們青睞的第四媒體,全國各大媒體都在互聯網上搶占有一席之地,通過互聯網擴大自身的影響。2004年7月1日,交通文藝臺正式開通網上廣播,實現了調頻與互聯網同步播出。開播一周就有本市和外地的1000多名網友登錄該網,收聽關注交通文藝臺的節目,應該說是拓展廣播空間有識之舉。網上廣播是數字時代的產物,盡管網上廣播只是對傳統的空中廣播的一大補充,但它對改變聽眾的收聽習慣,摒棄空中廣播時代人們形成的種種陳舊觀念,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廣播節目網上同步播出,新聞經濟頻率、健康音樂頻率都可以這樣做,還可拓展網上廣播的其他服務功能,為廣播做強做大打下基礎。
4、實現臺內制播數字化。信息時代,媒體間的競爭,主要是高新技術的競爭。而播、控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和辦公管理的自動化,是廣播媒體發展的方向,也是構筑廣播發展高速公路的基礎。目前,在廣東、上海、山東等發達地區,廣播電臺內已經建成了全數字化、網絡化的播控系統、新聞采編系統、節目制作播出音頻工作站系統、廣告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管理系統等。在整齊劃一的現代化辦公室內,編播人員用桌面上的微機就可以迅速完成剪輯、錄音、編單、發送、監聽等一整套程序,置身一室便可監控全臺,輕點鼠標即能實現播出。一臺微機,即可實現辦公自動化、音頻工作站和因特網的“三網合一”。電臺要以現有音頻系統為基礎,改建多個標準化數字化錄制站播出站,將現有機房進行改造,搭建多網合一技術平臺,實現電臺制播和管理的數字化。
5、實現傳播手段的多樣化。按照產業化要求,廣播傳媒的傳播和覆蓋工作,就是廣播產業的銷售環節,要想提高自身的經營規模和經營效率,必須增加銷售渠道,擴大銷售網點。由于受單一“宣傳工具”思想和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廣播人往往只重視“產”,不重視“銷”。要加快覆蓋步伐,擴大電臺的有效覆蓋,讓黨和國家的聲音、市委市政府的聲音傳入到千家萬戶,傳遍荊楚腹地。同時,爭取開通網上廣播和有線付費專業廣播等多種廣播業務,在傳播范圍和傳播方式上實現新的飛躍,為做強做大廣播奠定基礎。
發展廣播事業,是黨和政府的要求,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更是廣播自身生存的必然選擇。我們即要有科學的發展觀,又要有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開拓創新,銳意改革,使電臺在未來的發展中實現新的跨越。
- 上一篇:工商管理加強廣告監管的策略
- 下一篇:縣城規劃區住宅建設管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