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黨建管理經驗交流

時間:2022-02-24 03:45:00

導語:民族文化黨建管理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文化黨建管理經驗交流

近年來,立足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把黨的建設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積極探索民族文化與基層黨建工作結合的模式,把黨的建設與民族文化、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了黨建創新與民族文化同頻共震,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邊疆民族地區基層黨建新路子。

一、情以及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民族文化資源概況

是一個集邊疆、山區、民族、宗教、貧困“五位一體”的自治州。全州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國境線長449.5公里,轄瀘水縣、福貢縣、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族自治縣,有29個鄉(鎮),256個村委會,13個社區,2805個村民小組,人口51.6萬人。州內居住著、獨龍、怒、、白、藏、漢等22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高達93.4%,比例居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首。州內基督教、天主教、藏傳佛教等多種宗教并存,信教群眾超過12萬人。

全州有50個黨委,5個派出工委,88個黨組,33個黨總支,1001個黨支部。農村基層黨組織有7個黨總支、264個黨支部,1528個村黨小組。全州黨員有24678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有21910名,占全州黨員的88.8%。農村黨員有16741名,占全州黨員的66.5%。農村黨員中,少數民族黨員有15442名,占農村黨員的92%。

各少數民族絢麗多姿、古樸幽深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三江并流”自然遺產大背景中特有的人文景觀。特有民族的文化是全國僅存的原生態文化區,獨龍族的紋面文化、的山地農耕文化、支系勒墨、拉瑪的古老文化、族的山岳生態文化、怒族特有文化、被稱為“風之橋”的溜索文化等,是“三江并流”地區人類金色童年的文化寶藏。

二、結合民族文化創新基層黨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在農村基層工作中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干部的優勢。高度重視培養、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全州5584名黨政干部中,少數民族黨政干部達4868名,少數民族干部比例達88.9%。全州256個村黨支部(黨總支)書記中少數民族有241人,占94%;256名村委會主任中少數民族有247人,占93%;1528個村黨小組長中少數民族有1433人,占93.7%。安排優秀少數民族年輕干部到縣鄉基層掛職鍛煉,選派優秀少數民族領導干部到中央、各省市、發達地區掛職學習。選派多批民族工作隊到艱苦邊遠山區,幫助獨龍族、怒族等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

充分發揮少數民族黨員干部會講民族語言,容易與民族群眾溝通的特殊優勢,深入民族村寨、宗教活動場所,宣傳科技知識,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宣傳新農村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走訪慰問困難黨員群眾,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期盼。籌資金爭項目,真心實意解決民族群眾的實際困難;抓生產促發展,帶領一方群眾擺脫貧困奔上致富路。近年來,全州涌現出胡興忠、何軍、楊應香、鄔小鳳、張曉東、鄧前堆等一批少數民族基層干部,成為農村基層黨建創新中樹立起來的一面面旗幟。

(二)在政策法規宣傳中充分發揮民族語言文字的功能。一是利用《報》文版宣傳黨的政策。每一期報紙都免費送到鄉村文化站、每個教堂及每位教牧人員手中,成為廣大、怒族群眾學習政策、文化、法律和了解信息、開闊視野的一塊重要陣地。為邊疆“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二是通過人民廣播電臺語播音宣傳黨的政策。每天45分鐘用語廣播,及時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給群眾帶去重要和有用的信息、科技知識和精神財富,生動地反映了邊疆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美好追求,謳歌了改革開放給民族地區帶來的新生活、新面貌、新變化,深受廣大聽眾的好評。三是通過電視臺用語宣傳黨的政策。在電視臺一周要聞中用語向全州各族人民及時通報全州的大事要事,讓各民族群眾及時了解州委州政府的工作部署、工作動態及州內要聞。針對我州邊境地區禁毒防艾工作形勢,開辟禁毒防艾專欄,用語圖文并茂地持續宣傳報道的危害,艾滋病傳播途徑和防治知識,免費檢測艾滋病的機構和方法以及國家相關政策。四是通過各級各部門用民族語言宣傳黨的政策法規。州民委把民族區域自治法、自治條例等宣傳材料翻譯成語、獨龍語、怒語、語書面宣傳材料和圖文并茂的VCD光盤,深入機關、學校、部隊、廠房和農村,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州法院耗資50萬元,發行《語學習手冊》及配套教學光碟五千冊,方便法院干警學習民族語言;舉辦為期半年的以語言文字為主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礎知識培訓班,對全州法院45周歲以下的法官干警160人進行培訓,使當地法官能用語言審理民事案件。縣茨開邊防派出所深入學校、村委會等場所,用語宣講《民法通則》、《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受到民族群眾的歡迎。在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用語編印《科學發展觀簡易讀本》,送給全州基層黨員,增強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宣傳效果。在鄉鎮和村級組織換屆中,組織民間藝術團體,精心編排文藝宣傳節目,把《村民委員會選舉程序》等內容通過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形式,用民族語言宣傳表演,使黨的政策深入人心,促進基層黨員群眾的民主意識,營造有利于民主選舉的輿論氛圍。

(三)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充分體現民族文化的特色。一是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中體現民族文化。年6月至年6月,積極建設邊疆黨建長廊,投入資金6276萬元,新建、重建了104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在建設過程中,各縣十分重視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建筑風格,堅持結合當地自然條件,突出當地民居特點,使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與當地自然條件相協調,與當地民居樣式相適宜,既富有地方特色又突出民族文化特點,成為村里標志性建筑。二是在干部培訓教育中體現民族文化。州縣黨校在干部教育培訓中設置了情介紹、的民族與宗教概況、促進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展、領導干部要帶頭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等專題,引導基層黨政干部熟悉州情民情,了解民族和宗教習俗,掌握各民族文化資源,更好地開展基層工作。在實現遠教站點全州覆蓋的基礎上,針對衛星站點資源有限、語言不通、邊境線村民集中培訓困難等特點,制作了一批符合本地實際,邊境群眾急需的民族語本土教材,刻錄成12個專題1000多張VCD光盤,發放到各站點,方便邊境一線黨員群眾學習,遠教站點的使用效率不斷提高。三是在基層組織活動中體現民族文化。州委、州人民政府重視開發利用民間歌謠、民族舞蹈、民族體育資源。州群藝館把民族舞蹈匯編成《民族八套舞》,制作成光盤發到村級基層組織。州縣把民族節慶期間演唱的民族歌曲制作成圖文并茂的VCD光盤下發到各鄉鎮、各村組。每年在全州各鄉鎮輪流舉行農民運動會,開展文體競賽。今年以來,組織開展“紅歌進農村、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教堂活動”,用語翻譯了《黨啊,親愛的媽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愛我中華》等十二首經典紅歌,推廣到民族山村引導農民群眾學唱,受到民族群眾的熱忱歡迎。、福貢、瀘水的一些村組還成立以信教群眾為主的紅歌合唱團,用民族語言唱紅歌、頌黨恩,歌唱民族團結、禮贊新生活。茶余飯后,在府六庫及各縣公共文化廣場,在鄉鎮、村委會、社區、居民區活動場所,隨處可見群眾自發走到一起彈民族樂器,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的熱鬧場面。

(四)在培植產業促農增收中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的作用。一是立足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大峽谷旅游品牌。委、州人民政府依托、獨龍、怒、等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慶典活動,著力打造節慶品牌和宣傳名片,連續四年開展了“闊時”文化旅游節系列活動,相繼成功舉辦“北4+2旅游論壇”、“首屆云南民族服裝服飾文化節”、“首屆云南少數民族酒歌大賽”、“首屆中國皮劃艇野水國際公開賽”、“百名記者聚焦”、“百名作家行”、“慶祖國60華誕,邊疆——北京心連心”等重大活動。推出族青年歌手茸芭莘那和青年歌手胡珍蘭。大型舞蹈史詩《人》、電影《走路上學》、《浪漫的心》、《》等一批文學藝術、體育、影視等作品獲國家、省級大獎,打響了民族文化品牌,增強了民族群眾的自豪感,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二是開發民族飲食文化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隨著旅游熱的興起,各級黨委政府緊緊抓住實施“興邊富民”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有利時機,扶持農戶開辦了“農家樂”餐館、飯店100多家,著力開發各民族飲食文化,形成以“老窩火腿”為代表的風味農家樂、以“手抓飯”、“同心酒”為代表的風味農家樂、以“石板粑粑”、“琵琶肉”為代表的怒族風味農家樂、以“漆油雞”、“干巴菜”、“臘火腿”為代表的族風味農家樂。“農家樂”餐館、飯店投資小、見效快,既突出了民族文化多元性,又提升了旅游接待水平,也有效帶動了景區景點周圍群眾增收致富。三是依托民族歌舞展示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級黨委政府既重視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又注意民族文化與市場的有機銜接。在黨和政府的正確引導下,全州已組織起幾十個民族文化表演隊。他們平時編排節目、自娛自樂、巡回演出,豐富群眾精神生活,遇到旅游接待、民族節慶活動、村組活動、群眾婚嫁華蓋,提供有償表演服務。如瀘水縣魯掌鎮魯掌村委會子克村民小組在女能人鄔小鳳的帶領下,開展“文明村、文明戶”創建評選活動,組建了“瀘峰藝術團”,在中央、省、州、縣、鄉演繹民間文化,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使95%以上的村民住進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把昔日出了名的貧困村建設成為“車子門前過,電燈屋里照,飲水用龍頭,吃穿有剩余,站在村頭看,片片白瓦點綠蔭”的全國文明村。

三、依托民族文化創新基層黨建工作的基本經驗

實踐求真知,探索出經驗。結合民族文化創新基層黨建的工作探索有力地推進了邊疆黨建長廊建設,有效激發了基層黨組織的活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鞏固了民族團結和邊境安寧,夯實了黨在邊疆的執政基礎。從的探索實踐中,我們獲得了許多感悟,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歸納起來就是:

(一)必須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探索民族地區基層黨建新路子。緊緊圍繞中央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戰略來布局基層黨的建設,圍繞云南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戰略部署來謀劃基層黨的建設,圍繞加快“二次跨越”進程,推進“三基地、一品牌”建設和“生態立州、電礦強州、生物富州、文旅活州”的發展思路來探索民族文化促進基層黨建新路子,使基層黨建創新始終有明確的政策導向,保證了基層黨建創新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二)必須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創新民族地區基層黨建工作。依托民族文化創新基層黨建必須始終把握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把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作為基層黨建創新的基礎,找準民族文化與基層黨建的結合點,使、怒、獨龍、、藏、等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各個要素充分融合到黨的建設各個領城,用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塑造人、感染人、鼓舞人,基層黨建創新才有永不枯竭的動力和源泉。

(三)必須把文化與產業結合起來,用民族文化帶動群眾增收。的實踐表明,在邊疆民族地區開展黨的工作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把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與本地的優勢產業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用民族文化帶動產業發展,依托產業發展促進民族群眾增收。只有讓群眾感到發展民族文化產業能獲得實在利益,能提高生活水平,依托民族文化創新基層黨建才有可靠的群眾基礎。

(四)必須依靠黨組織和黨員,發揮基層組織的動員引領作用。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基層的戰斗堡壘,黨員干部是黨在基層的生力軍。的實踐表明,在邊疆民族地區依托民族文化促進基層黨建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干部的主觀能動性,依靠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引領群眾,把群眾組織起來,讓群眾參與其中,使群眾分享成果,依托民族文化創新基層黨建才有堅強的組織保證。

(五)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找準民族文化與基層黨建融合點。發揮民族文化優勢創新基層黨建必須在創新上下功夫,在民族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在內容上,要突出民族語言、民族文字、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服飾、民族建筑、民族體育、民族飲食、民族節日、民族風俗等民族文化諸元素,吐故與納新結合,繼承與發揚并重,不斷充實和豐富民族文化的內涵。在形式上,要把民族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形式反映各民族優秀文化,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有較好的依附形式,能較快地傳播出去,使民族群眾聽得清楚看得明白,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才有生機,基層黨組織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