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兩化互動經驗交流

時間:2022-03-02 02:30:00

導語:城鄉兩化互動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兩化互動經驗交流

一、把統籌城鄉開展規劃作為根底,確保城鄉建立齊頭并進

統籌城鄉開展,起首是統籌城鄉規劃。

一是在規劃理念上城鄉相融。依照“全域全程具體小康”要求,“城鄉一盤棋、工農一條線”的理念,把“縣城、特征鎮、中間村、聚居點”四個條理統籌建立,把三次財產協調開展,把農人、居民一致看待,高起點定位、高規范規劃,樹立定位精確、城鄉一體、功用互補、協分配套的規劃系統,力圖城鄉之間開放、相融、互動,完成公共效勞和開展時機均等化。

二是在規劃內容上城鄉同步。一方面,要完成總體規劃和建立規劃全掩蓋,配套完美城鎮地盤應用、財產開展、根底建立、社會事業等各項專業規劃,確保規劃高起點、高程度,具有前瞻性、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鼎力度抓好路途、水利、電力、電信、貿易網點等鄉村根底設備建立規劃,扎實抓好中間村、聚居點建立任務,以中間村和示范村建立為重點,具體推進鄉村新型社區建立。

三是在規劃施行上城鄉一體。城鎮建立上,我們重點是加速建立新區、穩步革新老城、批次打造集鎮,依照“一年奠基根底、三年頭具規劃、五年新城崛起”的要求,把石牛嘴新區打形成通江生態宜居都會區、展現活力與生機的現代城市;前史元素、赤色元素、現代元素有機交融,全力展開面貌打造,積極完美功用配套,加速建立山川相映、紅綠相融的赤軍城;以水鄉休閑旅行、赤色體驗旅行、地質旅行旅行為特征,重點打造廣納、沙溪、諾水河特征鎮,具體建立涪陽、鐵佛、永安、兩河口、空山等12個重點集鎮;依照宜居宜業和產城連系的要求,批次建立工業小鎮、商貿小鎮、旅行小鎮、宜居小鎮。在抓好城鎮建立的還,推進城市根底設備向鄉村延長,宜聚則聚,凸起“三打破、三進步”,建成參差有致、相對集中、富有區域文明特征、彰顯川東北民居作風的中間村和聚居點。

二、把統籌城鄉財產開展作為支撐,確保城鄉經濟相融互動

我縣優勢在農業,短板在工業,潛力在現代效勞業。

一是抓傳統農業轉型。把特征農業財產開展作為重中之重,出力建立西部特征農產物供給基地,不時添加農人收入。依照“產物特征化、基地規劃化、出產規范化、品牌效益化、運營財產化”的要求,以“楊柏—民勝、陳河—板橋—諾水河、朱元—鐵溪”三帶為中心開展食用菌,以“興隆—煙溪—永安—沙溪、文峰—芝苞—至誠”兩帶為中心開展茶葉,以“諾江鎮—廣納—三溪”沿線為中心開展巴山生態豬和土雞規劃化養殖,以“毛浴—春在—廣納—鐵佛—雙泉”片區為中心開展生態水產養殖業,以“兩河口—空山—諾水河”沿線為中心開展馬鈴薯,以北部高山區為中心開展干果,以南部低山區為中心開展優質糧油,鼎力開展各類農業專合組織,經過企業引領、大戶帶動,促進我縣農業財產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改變、從單戶渙散運營向集約規劃運營改變,起勁提拔農業財產開展程度。

二是抓新型工業起步。在目的定位上,我們要結實樹立“工業強縣”理念,容身本身特點和資本優勢,走開放協作、綠色低碳、立異驅動之路,加速開展新型工業,努力打造西部潔凈動力基地、綠色食物加工基地,確保“十二五”末工業總產值到達180億元,工業稅收超越1億元,完成“兩個翻番三個培養”:力爭工業添加值達32億元,工業投資達56億元,均比“十一五”翻兩番,培養規劃企業累計到達50家,培養發賣收入過億元企業10家以上,培養超5億元企業3家以上,力爭有超10億元企業1家、上市企業2家。在任務重點上,首要是以水能、自然氣、生物質動力、風能、礦產等優勢資本開拓為重點開展資本型工業,完成電力出產及供給產值年均增進45%以上,煤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進40%以上;以銀耳、茶葉、畜牧等特征農產物精湛加工為重點,鼎力開展特征農產物加工業,使農副產物市場轉化率到達30%以上。在開展載體上,以縣工業園區建立為平臺,力爭“十二五”末園區建成面積達5100畝,推進財產、企業、本錢、技能和項目向園區集聚,做大做強凱迪輪回經濟財產園和生物質發電廠等項目,經過“騰籠換鳥”將城內現有的幾家企業一致歸入工業園,完成集群開展、集約開展。

三是抓現代效勞業晉級。在旅行業開展上,打響“諾水洞天游,赤軍桑梓行”兩大旅行品牌,出力打造“縣城—沙溪—兩河口—空山”、“縣城—諾水河—臨江麗峽—空山”、“諾水河—光霧山”三條旅行線路,新增三星級酒店1家、五星級酒店1家,起勁建立全國知名赤色生態旅行區。在文明財產開展上,要做大前史文明品牌,對擂鼓寨新石器文明遺址、千佛巖唐代摩崖造像、巴人文明遺址等事跡開拓和打造,充沛展現通江的悠長前史;做大赤色文明品牌,建好川陜革命依據地赤軍烈士陵寢、毛浴古鎮,逐漸擴建川陜革命依據地總批示部原址留念館,精心打造“魅力山川赤軍城”;做大特征農業文明品牌,鼎力開展通江銀耳文明、溶洞文明、茶文明,辦妥洞鄉銀耳節,打造通江銀耳博物館、食用菌展館、羅村茶藝館,把小產物做成大文明、大財產;做大民風風情文明品牌,充沛發掘地道的巴人遺風,凸起亮點和賣點,聲張特性,豐厚載體,堅持民風蓬勃的生命力。還,鼎力開展構思財產,盡快在會展經濟、會議經濟上有所打破。在商貿流暢上,完美市場系統,開展第三方物流,出力建立高超、春在現代物流園區,注重本錢等無形市場建立。在房地財產上,要將其作為主干財產來抓,每年供應100萬平方米住房需求,發明直接產值30億元,催生上下流財產鏈產值超越20億元,處理3-5萬人就業問題,帶來2億元稅收。

三、把統籌城鄉民生改善作為重點,確保城鄉收入減少差距

以減少城鄉區域開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為中心,扎實抓好以鄉村扶貧開拓、社會保證、公道公理為重點的民惹事業,協助29.8萬貧窮生齒不變脫貧,推進城鄉居民效勞共享、保證同質、文明共建、開展同步。

一是抓好鄉村新房工程。鼎力施行鄉村新房工程,具體完成6.8萬戶土坯房和危舊房革新;扎實抓好新村建立,經過五年起勁,把被撤鄉地點地建成中間村,構成一多量生齒集聚適度、財產支撐有力、功用設備完備、治理科學民主的鄉村新型社區和新鄉村綜合體;扎實抓好聚居點建立,每個鄉鎮抓好2-3個點,并群眾自愿和量體裁衣,當局經過整合項目資金、以獎代補等方法,積極指導8萬散居在高寒山區的農人向聚居點、中間村和城鎮遷徙集聚,力爭到“十二五”末鄉村生齒聚居度達50%以上。

二是抓好村莊路途建立工程。“十二五”完成316條1096公里通村遲滯工程建立。個中2013年前,完成投資4.1億元,硬化縣道41.5公里、鄉道聯網路103.8公里、通村聯網路47.4公里、村道公路604.5公里,完成全縣70%以上的縣鄉聯網路、村路途和局部主要村道財產環線路硬化。

三是促進教育平衡開展。新建5所寄宿制黌舍學生宿舍、5所公辦幼兒園,建成省級示范性綜合高中1所。在保“兩基”的還,鼎力開展職業教育,縣域內里職教育在校生到達8000人;鼎力施行鄉村勞動技藝培訓和“三個一”培訓方案,每年開放式培訓10萬名、集中培訓1萬名技藝型勞動者,為每個村培育一名酷愛鄉村、扎根鄉村、貢獻鄉村的村莊教員和大夫,為每個農業協作社培育一名財產技能強人。

四是推進鄉村公共效勞建立。100%的鄉鎮衛生院到達一級規范,村衛生站掩蓋率到達100%;完成縣病院遷建三期工程、120急救分中間、中病院、石牛嘴新區民營病院建立;在抓好城鎮文明建立的還,建好49個鄉鎮綜合文明站、524個村級文明效勞中間、“農家信屋”、“村村響”播送室等一批鄉村公益性文明設備;配套建立特征鎮、中間村、財產堆積地各項公共效勞設備,讓山區群眾享用到更多根本公共效勞。

五是扎實抓好生態建立。鼎力施行自然林維護、退耕還林、水土堅持等生態工程,特殊要把五條流域建成生態動脈、把3000公里公路建成綠色長廊,“十二五”末全縣叢林掩蓋率達60%以上,綠化掩蓋率達80%以上。

六是提拔鄉村社保程度。積極應對城市化歷程和老齡化趨向,整合民政、社保資金和公益性崗亭,構成縣福利中間、鄉鎮敬老院、鄉村和社區養老邁戶為支撐的政策性養老系統;積極探究社會化養老新形式,建成1所包容300人以上的社會化養老院和一批老年公寓、老年運動中間,處理有經濟前提、有集中寓居愿望的白叟集中養老問題;進一步完美和擴展各類保險,綜合運用就業保證、鄉村新型根本養老保險、城鎮居民根本養老保險、城鄉低保、住房保證、社會救助、貿易保險等多種保證辦法,加速樹立完美的保證系統,促進農人從地盤保證、集體保證、后代供養等傳統方法向社會保證改變,盡快完成鄉村社會保證準則與城鎮居民保證準則的對接。

四、把統籌城鄉配套變革作為保證,確保城鄉政策無縫對接

以新視角來統籌城鄉綜合配套變革,探究地盤流轉、人才保證、建立投入等范疇變革,確保城鎮、鄉村建立開展機制和政策同步演進、相得益彰。

一要積極探究地盤流起色制。以農人原有宅基地置換聚居點地基,對原宅基地整頓復耕,并應用新、舊房屋面積差別,對節省出的地盤目標用于城鎮建立,補償地盤應用年度方案缺乏;探究地盤承包權運營權轉換,對鄉村公益事業建立,以地盤承包權置換一次性用地賠償,掉地農人前三年享用城鎮居民最低生涯保證;積極履行地盤承包權運營權流轉,經過出租、地盤入股等方法使地盤向大戶、園區、專合組織、龍頭企業集中,農人取得房錢、股本金或勞務收入;探究樹立促進地盤流轉的效勞機構和效勞平臺,樹立地盤流轉市場和地盤流轉效勞中間,探究由鄉鎮和村集體組織承當農戶流轉地盤的托管效勞的有用路子。

二要積極探究人才保證機制。加大在“底層任務一線、招商引資一線、項目任務一線”培育選拔干部力度,進一步疏通人才引進渠道,打破體系體例壁壘,騰出必然目標,定向引進或面向全國雇用專業人才;積極與高級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樹立親密關系,經過高薪延聘、托付培訓、理論磨煉等方式,添加數目,提拔本質,不圖一切,但求所用;發明優秀情況,執行末位裁減,嚴厲對各類人才執行動態和目的治理,以業績論英雄,并設立獎勵基金,重獎有功人才。

三要積極探究建立投入機制。在新房工程建立中,對有方案改建房子的,當局按每戶2萬元的津貼鼓舞到聚居點建筑房子;對舊址改建或到城鎮購房的農戶,當局賜與每戶6000元津貼;對中間村建立,經過招商引資、地盤入股等方法,引進業主開拓,集中建房,農戶按本錢價購置,在知足本地農人購房且業主利潤不超越15%的前提下向社會出售。在根底設備建立中,鼎力履行BT、BOT等形式;加速組建城鎮、交通、水務投資集團等投融資平臺,撬動和接收信貸資金、社會本錢投入,還探究完美鄉村林權、地權和房子產權典當擔保等融資形式,逐漸完成農人向股民、市民和工人改變。在財產開展中,鼓舞金融機構重點攙扶專合組織、農產物精湛加工企業;鼓舞外出務工農人、在外企業家、大學生返鄉創業;履行“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合組織+農戶”等形式,指導、攙扶各類經合組織開展,充沛激起群眾主體效果,充沛會聚建立力氣,為統籌城鄉開展供應剛強保證。

四要積極探究招商引資機制。一直把開放協作作為新階段開展的主旋律和“金鑰匙”,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事”和“一把手”工程,進修政策、吃透政策、研討政策,多渠道擴展招商、多方位展開協作、鼎力度爭奪項目落地。擅長算大賬、算久遠賬、算協作賬,精于以資本換項目、以工程換資金、以工夫換空間、以效勞換速度,舍得出政策、舍得給資本、舍得給資金、舍得給地盤,借智借力招大商、招真商。持續深化內部體系體例變革,不時優化招商情況,充沛激活民間資金,起勁盤活全縣一切存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