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音樂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2-02-10 06:34:00

導語:教師音樂教學論文范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音樂教學論文范文

論文——“樂由情起”

“樂由情起”,這是說音樂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正是這種“情”牽動著無數顆童心。“情”更是藝術創作的靈魂,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創作意境是對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樂課上根據音樂創設相應的情境,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達到一定的認識,才能感受到音樂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審美情趣。因此,首先應以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的情感的琴弦,使之產生共鳴,才能使學生真切的融入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之中。而人類情感的交流,首先便是通過語言的交流。

課堂語言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工具,它是知識,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織、互相促進的一種綜合交流。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形式也是多樣話的,它是音樂藝術的造型基礎與創造核心。尤其是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愛聽老師清晰明快的語言,從中獲得快樂;愛聽老師親切溫和的話語,從中得到溫馨,留下回味;愛看老師優美、和諧,有動感的肢體語言,從中得到啟發。語言的這種優越性是任何教學媒體不能取代的,而語言的美更能突出音樂學科的美。

因此,課堂教學語言對于創設情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良好的課堂文學素養是創設情境的前提。

1、課堂文學語言的準確性是創設情境的關鍵。

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音樂語言的特點。在語言發音上,切忌夾帶家鄉方言,要有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標準的普通話和優質的音樂會給學生帶來聽覺的美感享受,它會想磁石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把學生導入自己所創設的意境之中。可謂水道渠成。音樂課的語言應該準確的表達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音樂作品作為一種抽象的藝術,學生對其的理解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教師應用準確并有分寸的文學語言,創設和音樂作品的內涵一致的情境,讓學生在正確的思想引導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間。

2、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文學語言,是進入情境的動力。

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生動,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為音樂本身作為一種藝術,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而要學生進入所創設的情境之中,需要教師的語言也要相應的生動形象,精辟而精練。把音樂作品所蘊涵的藝術形象鮮明的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真正融入音樂情境中,接受音樂的感染與熏陶,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3、組織有序的課堂語言是創設情境的保證。[本文轉載自

一堂好的音樂課,教師所創設的情情境應該緊扣教學內容。從引情、激情、解情、動情到抒情,到帶領學生遨游于音樂的海洋,應環環緊扣,富于邏輯,引人入勝。因此,課堂語言的組織有序就顯得破有重要,試想,一堂沒有語言組織、東拉西扯、語無倫次,信馬由韁的音樂課,能創設出什么樣的情景來呢?更不用談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了。

4、語速、語調和節奏要和所創設的情境相互交融,高度一致。

對于創設不同的情景,要根據不同的音樂作品所描繪的不同的意境而議。而一手好的音樂作品,少不了旋律、節奏、力度、速度的完美結合。同樣,富有情感的語言也少不了音樂要素恰到好處的結合運用。語言表達的思想感情,創設的情景,烘托的藝術氛圍很大程度要依靠語速、語調、節奏來表現。什么樣的音樂需要什么樣的情景,就需要什么樣的語速、語調和節奏。

如:在學唱歌曲《念故鄉》,為了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主人公對家鄉的眷戀、急切的懷念之情時,我采用了較慢的語速,低緩和激動想混雜的情緒去朗讀歌詞,以次激發學生對歌曲的內容產生共鳴,這樣的處理方式學生容易接受,從而也看到了御用與素、力度的變化來朗讀歌詞,對啟發學生的情緒產生了極好的效果。而又如《剪羊毛》這首歌曲,本身所描寫的是牧民們在剪羊毛時那種歡樂,跳躍,輕快的意境。而教師卻用了穩重有余的語調,低緩的語速,較慢的節奏來表現,這樣往往會給學生造成一種懶散而又無精打采的情緒不說,還會讓學生感到滑稽可笑,自然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導致嚴重的后果就是教學任務失敗。

因此,教師課堂的語言的語速、語調、節奏要符合音樂的塑造手法,做到緩急一致,輕重一致,高低一致,節奏感應用恰如其分。使創設的情境與音樂的氛圍相互交融,渾然一體,才會讓學生把握住音樂的脈搏,全身心的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無窮魅力。

二、恰當、優美的形體語言藝術是創設情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看過戲曲表演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隨著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即使觀眾聽不懂表演者的語言,也會體驗到戲曲故事發展或輕松或緊張或哀傷的情節。也會體驗到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演員充分運用了自己的形體語言藝術。使觀眾在聽不懂語言的情況下根據任務不同的形體語言而掌握舉重人物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清潔曲折力氣的變化。因此在創設情境的時候,除了美的文學語言,還應當恰到好處的運用形體語言,即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適當的肢體動作以及豐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形體語言運用恰當,對于創設情景,無疑是錦上添花,增色不少。更可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運用眼神交流,創設正確情境。

從延伸可以洞察一個人的靈魂,利用眼神交流沒,是人與生俱來的一向交流本領,世界上無數的文學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無一例外的對主人工的眼神作了生動詳盡的描寫。可見其對于表達情感的重要性。當教師對音樂作品理解透徹而深刻時,這部作品的音樂情緒完全可以從教師的延伸中流露出來,所創或歡喜,或憂傷,或激昂,或悲憤的情景,甚至不需要老師更多的表白,學生已經深切的感受到了。如:在讓三年級的學生欣賞《四季啊,我在想》這首歌曲的時候。老師只要采用抑揚頓挫的語速、語調,激動的情緒再加以幸福、快樂、期盼的眼神把歌詞朗讀一遍,就足以讓學生感受到歌詞內容里傳達的老師和學生之間那分濃濃的師生情,直接就把學生帶入所創設的情景之中。這樣的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產生聯想,想到自己所尊敬、愛戴的老師對自己關心、愛護的事例會一一再現,激發自己對老師強烈的情感,這樣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會取得極佳的效果。

2、利用肢體動作語言,深刻感受情境。

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不可避免的需要用一些手勢或身體的動作來傳達情感。而這些肢體動作對于表達情感是相當重要的。事實上課堂中教師的一切身體動作都可視為肢體語言。很難想象一個只說不動的教師有能力創設一個歡快活潑的情境,也很難想象一個有抓頭撓腮習慣性小動作的教師能創設一個憂傷哀怨的情境。所以肢體語言的運用一定要得當。如在學習歌曲《豐收之歌》時。在導入的時候,教師隨著歌曲的旋律做幾個簡單的舞蹈化的割麥動作,就能使學生很快進入老師創設的歡快活潑的情境之中。但也要注意所做的動作不應該過于夸張或不準確,而導致適得其反。

3、輔以面部表情,引領學生順利進入情境。

面部表情和眼神密不可分,演員的演技好壞和它有直接的關系。而創設情境的老師實際上就是一名演員,需要盡自己的表演讓學生進入自己所創設的情境之中。面部的表情是最直接的讓學生感受情感的一環。笑嘻嘻的表情怎么能帶領學生進入憂傷的情境之中呢?很多教師為了嚴肅紀律,整天表情凝重,學生看到了老師如此的表情又怎能進入快樂而又輕松的情境之中呢?

特別在一些欣賞課中,當學生進入老師所創設的情境中后,教師多余的言語解說很可能就會破壞學生的注意力,而這時為了讓學生對所欣賞的樂曲進一步的理解,特別是在一些情緒的變化上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可又不能立即打斷聆聽的過程,這時教師如果能發揮豐富的面部表情,就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也會成為解決問題的絕好手段。如:在欣賞《西班牙斗牛士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時,樂曲有激烈、危險的都牛場面,但整個樂曲的表現又不單單只是這些,這里面也滲透出斗牛士沉著應戰,信心十足的的表情。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善于撲捉斗牛士臨危不懼的情感,運用豐富的面部表情,讓學生和斗牛士一起經歷整個斗牛的場面,尤其是心理上的考驗。

在教學手段、媒體層出不窮的當代,很多教師都喜歡運用投影、cai課件,而忽視了有聲語言和形體語言這兩樣自身的法寶來創設情境。殊不知這兩樣法寶才識人類交流情感的最重要而直接的方式。由上可見,在音樂課創設情景上,除了御用一些現代的教學媒體以外,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與文學修養,使有聲語言和形體語言在每一節課中完美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所創設的情境起到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