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材料寫作提高心得體會
時間:2022-12-27 11:58:00
導語:文字材料寫作提高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積累資料是為了利用資料,如何用好資料大有學問。一是要認真學習資料。在剪貼資料時,要自己動手,不要讓別人代勞,做到邊剪貼邊過目;對搜集到的資料,要經常熟悉,仔細翻閱,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理解、消化;對重要的思想、觀點、事例做上記號,有啟發意義或直接能用的還要記在腦子里,認真思考,反復領會。這樣做的目的是消化資料內容,做到溫故而知新。通過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將資料真正變成一種有用的信息,記憶在頭腦中的一定位置,需要的時候就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學習其中的思想觀點,掌握其中的寫作技巧,體會其中的思想境界,從中汲取營養。二是要精心選擇資料。要根據公文內容的需要選擇資料,選出最有典型意義、最能說明問題資料。為便于使用,篩選出來的資料還要加以分類,把入選的資料按照公文內容表述要求,分門別類梳理排隊。同時,對一些有聯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要進行粗加工;對一些重要的觀點、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認真查找出處;對一些重要的事實和數字,要加以核實整理,確保準確無誤。三是要用活用好資料。常見到這種現象,有的人沒有資料寫不了材料,有了資料又跳不出資料,這抄抄,那貼貼,搞出來的東西千孔一面,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這實際上是沒有用好資料。任何資料的價值都是相對的,只能用于開啟思想的門,一般不要搞"拿來主義"。用資料既要廣納博采,又要超越常規。寫材料時,要敢于丟掉資料,站在理解資料的基礎上去寫;或者把資料作為比較、鑒別的參照系,取其當中的成功和高明之處;還可以選擇資料中的弱點甚至敗筆作為"反面鏡子"進行對照,看看差在如里,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不到位,由此尋求突破。只有這樣,才會產生比原資料更新的思想飛躍,才會寫出超越資料本身的高質量材料。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夠源于資料,而又高于資料,就達到了積累和運用資料的新境界。
二、要切實領會和把握領導意圖。公文不是為了記敘個人見聞,也不是闡發個人的見解,而是秉承領導旨意,根據工作需要而擬制的。起草人的職責就是通過文字表述,充分體現領導意圖,想方設法把領導的思想完整表述出來,而不能斷章取義、隨心所欲,更不能"另起爐灶"。這就要求起草人用心琢磨領導的意圖、思維方向、關注重點等,全面掌握,悉心揣摩,掌握得越全面、深刻,寫起來也就越順利,領導也就越滿意。
一是積極擴展領導意圖。有的領導同志交代意圖時,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或僅僅從某一個角度、某一個側面提出問題。遇到這種情況,起草人要從更多的層次和角度去思考問題,舉一反三,擴展和延伸領導形成的基本觀點,對領導暫時未想到但又比較重要的問題補充進來,把領導簡單分散的意見擴充為比較全面、系統的意見,不能聽一就是一,機械呆板地領會領導意圖,切實把領導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完整地表達出來。
二是善于挖掘領導意圖。有的領導只出個大題目,至于公文寫作中的具體問題涉及不多。碰到這類情況,起草人首先應主動和領導同志商量研究,爭取領導的指導,深化領導的意圖,然后順著領導的思想脈絡,弄清楚領導要求寫什么,為什么要寫,要達到什么目的,從而研究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東西。挖掘領導意圖時,起草人還要善于將主管領導的意圖與其他領導的意圖結合起來領會,集思廣益,體現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的原則。
三是努力完善領導意圖。公文寫作過程中,有的領導深思熟慮不夠,講得意見不甚明了、比較雜亂;有的一時未想清楚、說明白,只是一些感性認識;有的不完全合理和必需;有的不集中、不完整。對此,起草人要與領導多交流,善于提煉概括、拾遺補缺,慎重恰當地處理,合理地加以吸收、集中,把不確定的確定下來,把感性的東西上升為理性的東西,把不必要、不完整的加以剔除補充,把不清楚的問題講清楚,把不一致的地方進一步調整充實,從而比較全面、完整、準確地體現領導意圖,保證公文質量。
四是及時捕捉領導意圖。機關干部有經常接觸領導和公文材料的方便條件,了解和捕捉領導意圖的途徑比較多,可以從主動詢問中獲得,從領導批示中領會,從批評表揚中領悟,從講話材料中把握,從積零為整中綜合。尤其是與領導在一起檢查工作、參加會議、研究材料,一塊就餐、散步、閑聊時,要注意把領導談話中最新閃光點,特別是一些新思想、新觀點,要不失時機的記下來,并進行歸納分析。因為這個閃光點或這些新思想、新觀點,很可能是領導對某個問題思考的突破。
三、要努力體現和增強文字材料的思想性。思想是一切文字材料的骨干和核心,是人們對矛盾問題的深刻認識和解決辦法的深刻見解。沒有思想的文字材料等于沒有"靈魂"。文章賴"思想"而永生,無"靈魂"而猝死。增強文字材料的思想性,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站在全局和思想理論的制高點上思考問題、提出對策,善于借助唯物辯證法這個偉大的認識工具,獨具慧眼地觀察和分析問題,形成統一、完整和辯證的邏輯思路,引起大家的共鳴,給人以深刻啟示。實踐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針對性。文字材料大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問題是材料的基礎和靈魂。文字材料影響的大小,根本就在于是不是真正抓住了問題,是不是針對普通存在的問題去寫的。如果是針對問題去寫的,影響就大,相反影響就小。因此,必須注意抓問題,抓"一碰就響"的問題,抓普遍存在的難以解決的突出問題。這就要求深入調查研究,以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和分析問題,緊緊抓住影響和制約單位建設的主要問題,確立文字材料的主題思想。
二是要有概括性。要從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現象里跳出來,用全面的、理性的、辯證的分析提煉和升華思想,總結出來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種高度的概括性,是領導思想的精華,也是文字材料的"眼睛",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比如,有一個材料,關于增進班子成員感情的概括就比較好:"感情好,有事不當事;感情差,沒事會找事。感情深,大事能化小;感情淺,小事能鬧大,大事能鬧炸。"非常給人啟迪、發人深省。而有的材料總的看上去不錯,但又覺得少點什么,往往就是少幾句高度概括、很凝練的話,讓人打不下深刻的烙印。
三是要有深刻性。深刻性往往決定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分析問題要有深度,不滿足于抓住次要的、現象或枝節的東西,而是要了解主要的、本質的東西;不滿足于掌握事物外部的特征,而要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系;不滿足于眼前的結果,還要追蹤發展的趨勢;不滿足于掌握淺易的、粗線條的問題,還要鉆研疑難問題和考察細節。要從眾多的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從復雜的問題中提出核心、本質原因。只有這樣,寫出的材料思想性才深刻,才令人回味。
四是要有獨創性。現在,文字材料中普遍存在的一個毛病就是大話、空話、套話比較多,空洞無物,說白了就是"正確的大實話"的拼湊,上級文件的翻版,報刊文章的剪輯。要增強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就要學會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不依賴別人,不抄襲別人的成果,用自己的話去表達,不能人云亦云,趨奉迎合,確實能夠獨立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五是要有說理性。文字材料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指導工作的,既要使大家聽得懂、聽得明白,又要便于大家準確地理解和貫徹執行。這就決定了文字材料必須能夠透徹地講清道理,做到了這一點,思想性也就在其中了。要把握好講道理的藝術,通常是既要符合上級精神,又要貼近單位實際;既要有對上級會議、文件精神的中肯評價和深刻理解,又要有變虛為實、變大為小、變抽象為形象、變原則為具體的本事;既要全面辯證,不顧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又要準確生動,不離腔走板甚至脫離上級和黨委意圖另搞一套,使人不得要領,感到莫名其妙。有經驗的同志,還常常寓事于理,用一個典型事例說明一個道理,把深刻埋在淺顯中,常常會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啟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上一篇:給水管網改造分析論文
- 下一篇:開幕詞寫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