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實施方案

時間:2022-09-26 03:50:34

導語:縣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實施方案

為建設鄉村業態最美的運河之畔最美縣,打造“平疇沃野、桃果飄香、林海綠都、灰瓦白墻、河清湖秀、墨香”的北鄉村畫卷,根據《自然資源部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194號)、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自然資源廳省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方案的通知》(政辦發〔2020〕26號)和《省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自然資發〔2020〕122號)等文件要求,現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推進縣域自然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全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全面展開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樣板。

二、基本原則

(一)規劃引領、節約集約。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強化“多規融合”規劃引導,按照“控制總量、優化增量、盤活存量、釋放流量、實現減量”的要求,促進土地資源要素有序流動,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實現土地要素配置“質量提高、布局優化、結構改善”。

(二)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夯實糧食安全和農村農業發展基礎。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改善農村風貌和基礎設施條件。

(三)政府引導、農民自愿。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公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推動工作的組織合力、政策合力、資金合力。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鼓勵農民搬遷退出宅基地,鼓勵農民進城入鎮,鼓勵農民流轉土地。

(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尊重自然差異、尊重現狀實際,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方案,科學確定整治目標、整治方式和整治工程,合理安排實施步驟和時序,不好高騖遠、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

三、目標任務

以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為前提,整體推進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不斷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益,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推進農用地整治。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的需要,整體開展農用地整治,以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復墾、宅基地退出、公共空間治理等工作為抓手,統籌推進低效化、碎片化、無序化農田整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現有耕地提質改造等,增加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耕地集中連片程度,切實改善農田生態。穿城鎮項目區總建設規模不低于9.5萬畝,整治農用地2.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4萬畝,新增耕地500畝;裴圩鎮項目區總建設規模不低于2.5萬畝,整治農用地1.4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0.9萬畝,新增耕地440畝。在形成配套完善、集中連片的農田基礎上,鼓勵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參與規模經營,培育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

(二)開展建設用地整治。依據鎮村布局規劃,統籌農民住房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各類建設用地,有序開展村莊建設用地、工礦廢棄地、閑置低效以及碎片化建設用地整治,優化建設用地結構布局。穩妥開展村莊撤并,保留有歷史文化底蘊、特色田園風光的傳統自然村落,對穿城鎮磚井村薛仁貴征東歷史文化遺址進行修復。穿城鎮需搬遷農戶3000戶以上,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500畝;裴圩鎮需搬遷農戶1100戶以上,新增建設用地指標900畝。按照“一鎮一特色”發展方向,精細排定一批有含金量、示范性、影響力的鄉村振興項目,打造一批涵蓋加工業、服務業和文化旅游產業于一體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特色小鎮。

(三)實施生態保護修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要求和“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的原則,通過種植水生植物,修復生態濕地,修復自然退化或人為損壞的生態系統,改善鄉村生態功能,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適度開發未利用地,發揮好耕地特別是水田的生態功能,利用原有水系,積極開展水系連通工程,有效推進水環境治理,形成新的自然水系,提升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穿城鎮圍繞老邢馬河和十一斗中溝2條主干河溝進行清淤,對塌陷邊坡進行岸坡修復,沿河岸道路兩側種植防護林,形成多層次的生態保護屏障;裴圩鎮在瓦房、陳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生態涵養塘,對陳集中溝、三聯中溝、力莊中溝進行全面清淤整治,建設生態護坡及綠化帶,打造沿線特色風貌景觀帶,形成貫通項目區的生態水網。

(四)推動公共空間治理。落實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要求,摸清鄉村公共資源本底,厘清權屬,規范管理,積極推進鄉村道路、河道、廣場、荒地等整治,推動閑置宅基地和農房有償退出,優先保障農民合理建房和公共設施建設用地需求,提高公共空間利用效率,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活力,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把公共空間治理和農村環境整治有機結合,穿城鎮重點圍繞東西兩條軸線實施街巷界面空間治理及沿線美化亮化環境提升;裴圩鎮重點圍繞瓦房及陳集街道四個重要節點建筑,實施街巷界面、綠地和道路立面空間治理工程,通過統一規劃街道兩側花木箱和主干路面及小區內道路黑色化處理,提升村居“干凈、整潔、有序、景美、人和”水平,實現村莊環境的提檔升級,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滿意度。

四、實施步驟

(一)調查摸底選址階段(2020年7月至9月)。開展實地調研摸底,摸清鄉鎮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比對篩選可實施的區域范圍,做好內業資料收集和政策宣傳等前期準備工作。

(二)方案編制申報階段(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縣資規局作為項目申報主體,組織編制項目實施方案,加強對項目申報和實施的指導和監督;鄉鎮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配合資規局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和項目實施方案。

(三)項目組織實施階段(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按照建設用地整治從2021年9月開展至2022年12月結束;農用地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公共空間治理從2021年9月開展至2022年12月結束的總體進度安排,編制初步設計方案,組織工程招投標,分類實施。

(四)項目驗收階段(2023年1月至3月)。縣相關部門分別對實施的項目進行驗收,縣級組織綜合驗收,驗收合格后,逐步向省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申請綜合驗收。

(五)后期管護階段(2023年4月至長期)。鄉鎮要加強項目后期管護,明確管護職責,制定管護措施,落實管護資金,簽訂管護合同,鞏固綜合整治成效,確保項目取得長期效益。

(六)成果推廣階段(2023年4月至長期)。項目經驗收備案后,產生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補充耕地指標和建設用地規模指標按指標管理規定使用。同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進一步完善制度機制,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向全縣推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政府成立縣長任組長、分管縣領導任副組長,縣政府辦、財政局、農業農村局、住建局、資規局、交運局、水利局、審計局、信訪局、生態環境局、文廣旅局、穿城鎮、裴圩鎮等部門和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資規局,負責試點工作的政策指導,協調和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二)明確職責分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項目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上下協調、項目監督檢查、項目驗收、資金撥付等日常工作。縣資規局負責做好試點項目前期選址、方案編制、項目申報,增減掛鉤、耕地占補平衡項目方案編制、上圖入庫、項目驗收及指標報批交易工作;農業農村局牽頭組織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高標準農田配套工程項目建設;交運局牽頭組織推進道路工程項目建設;水利局牽頭組織推進河道疏浚及水系連通工程項目建設;財政局負責資金統籌、撥付、使用及管理工作;審計局負責工程及資金跟蹤審計工作,保證資金安全合規使用;政府辦負責督導項目實施進度,確保項目按時序要求建設;其他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做好業務指導。穿城鎮、裴圩鎮具體負責增減掛鉤、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建設,做好工程實施中的矛盾協調處理。依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規劃清單,相關部門圍繞部門職責組織項目申報和實施;同時要積極向省、市爭取項目和資金,爭取情況納入對屬地鄉鎮及相關職能部門高質量發展目標考核中。

(三)強化資金保障。統籌各方涉農資金集中到項目區使用,資金有缺口的在不增加政府債務前提下,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產生的指標由縣統籌安排使用,節余的指標進行交易,收益由縣財政統一調度。除對上爭取項目資金外,縣財政統籌整合使用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用于農村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耕地開墾費、補充耕地指標交易費、城鄉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有償調劑收益、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等資金,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四)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微信公眾平臺等媒體,廣泛宣傳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重大意義,深入宣傳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好經驗、好做法,引導社會力量、市場主體和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順利實施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