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茶葉工作會講話

時間:2022-09-25 04:57:00

導語:全縣茶葉工作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縣茶葉工作會講話

同志們:

機遇與挑戰并存,效益與風險同在。在鄉鎮班子調整剛剛結束,烤煙收購在即的時刻,縣委、縣政府決定召開這次會議,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認清形勢,統一思想,鼓舞士氣,把握機遇,堅定發展茶葉產業的信心和決心;就是要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強力推進我縣茶葉產業再上新臺階。

剛才謝曉東同志宣讀了《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請大家務必認真領會文件精神,會后及時傳達、抓緊落實,下面,我講兩個方面:

一、認清形勢,把握機遇,堅定茶葉產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一)為什么要突出茶葉產業

1、突出茶葉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如何貫徹好中央戰略決策,如何建設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歷史性課題,請大家認真研究。面對不沿邊、不沿海的區位;面對沒有大煤大礦、大水大電的縣情,面對“以工促農不力、以城帶鄉不動”的現實,要建設**新農村,必須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確實的“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發展戰略,將“豬—沼—茶—林”為主要內容的“四位一體”與“四在農家”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茶葉產業。

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是解決我縣農村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寬裕的有效途徑。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出的“豬—沼—茶—林”生態循環建園模式,就是以茶葉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養殖業,配套沼氣能源建設。達到“三省兩減三增”的目標,最終實現“富在農家”。一是在茶園里施用沼液沼渣和發酵農家肥,省肥料,減少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生產有機茶,提高茶葉內在品質,增加農民收入;二是用沼氣煮飯、炒菜,省柴增效;三是用沼氣照明,省電增收。

茶葉產業與“四在農家”的有機結合,是推進農村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有效載體。我縣將“豬—沼—茶—林”生態建園模式作為“四在農家”建設的重要內容,配套實施“一池四改五通”工程,實現農村“四化”目標。即農村庭園美化、房屋亮化、環境凈化、生活城市化,最終實現美在農家。

2、突出茶葉產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當今社會轉型加快,社會原有的關系逐漸失衡,各種關系趨于緊張。而茶作為生活與文化結合的載體,千百年來,就與和諧密不可分。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更是茶文化歷來所倡導的,自然是茶之根,綠色有機茶作為新世紀健康生活的象征,其代表的生活理念,都離不開與大自然的結合,其推導的“天人合一”,就是要達到人與自然間的平衡,敬畏自然,回歸自然。二是中國茶及茶文化所倡導的人與人、人與社會融洽和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通過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宏揚茶文化,宏揚茶精神,以茶行道、以茶為禮、以茶會友,凈化社會風氣,努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3、突出茶葉產業是順應人們追求高尚生活的需要

人類歷史的車輪駛入新世紀,新時期。饑餓已成歷史、溫飽已成過去,食品短缺已成代名詞。我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就是一個由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時代。人們消費不再是追求吃得飽,而是追求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人們不再關注食品數量,而是關注食品質量、關注食品安全,關注安全就是關注健康,更是關愛生命。隨著有毒奶粉的曝光,人們對繁多的食品已是憂心忡忡,追求“綠色、健康、安全”消費已是21世紀的主流。茶葉帶著她與生俱來的“綠色、健康”走入市場、走向世界,成為世界三大飲品之首,飲茶不僅是新世紀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新的時尚,契合了21世紀人類生活發展的需求。選擇茶葉產業不僅是選擇了農民增收致富,選擇一種消費主流,選擇一個廣闊的市場空間,更主要的是選擇了一種全民健康的生活方式,選擇了一個世界性的產業,選擇了未來。

在全國70%的河流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的時候,我們卻有青山綠水和森林覆蓋率達到53.7%的良好生態環境,加之氣候溫和、海拔適宜,土壤富含鋅硒。在這種環境中培育出來的產品,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寶貴資源,順應了人們追求高尚生活必然趨勢,更是**向外展示風采的上乘之品。

4、突出茶葉產業是我縣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

中國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厚重,世界各國的飲茶、種茶、茶事、茶禮、茶文化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中國的影響。如今,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種茶,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20多億人飲茶,茶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首,已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時尚。正如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爾所說:“如果有什么東西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話,那便是茶,茶葉香馥,意境悠遠,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這個文明與文明互動的世界里,人類需要對話和交流,茶是最好的中介”。因此,在中國茶成為世界茶的今天,我縣選擇茶葉產業,加快茶葉產業發展,以鋅硒有機茶為媒介,就能擴大交流、擴大開放,就能走向全國,沖向世界。

5、突出茶葉產業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需要

我縣41萬人,有38萬在農村,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增收緩慢,究其原因,就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全縣除烤煙外,其它經濟作物較大程度地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層面上,商品意識不強,市場空間狹窄。長期以來形成了烤煙獨木擎天、其它產業未成規模的局面。因此,要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著力降低水稻、玉米常規農業的種植比例;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客觀規律、生態規律,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在烤煙豐產期,我縣有4萬多戶煙農受益于這一支柱產業,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烤煙向適宜區轉移,向質量轉變、向大戶集中,有兩萬多戶農戶種無產業、富無門路。而茶被譽為國飲,全世界有20多億人飲茶,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較高的經濟價值,是一種多年生植物,一次栽種、長期受益,在山區目前還無其它作物可替代。據不完全統計,每畝茶園農戶可年獲純利1500元以上,相當于5.4畝玉米、2.1畝水稻、1.5畝烤煙的收入,加之勞動強度小,老少、婦孺皆可作為,可加工性強、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勞動密集、涉及一、二、三產業等優勢。因此,大力發展茶葉產業不僅能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缺乏,解決兩萬多戶農戶種無產業、富無門路的問題,更能給農民帶來長期、穩定的經濟收入。

(二)突出茶葉產業必須緊緊抓住發展機遇

隨著消費觀念向綠色、有機轉變,中國綠茶出口幅度迅速增長,近10年,增長了近3倍,占世界綠茶的75%。為進一步擴大中國綠茶影響,中茶公司將組織綠茶企業,赴美國洛杉基等三大城市進行綠茶茶藝、綠茶文化、綠茶品牌等宣傳促銷活動,擴大中國綠茶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這充分說明綠茶在國外的市場正在不斷擴大,不斷被消費者所青睞。因此,必須順應消費主流,加快發展,搶占市場份額。

近年來,我國水土流失加劇,石漠化加快,全國性的自然災害頻發,給國人敲響了警鐘,人們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礎,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國家的安危。因此,國家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封山造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建設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積極探索的“豬—沼—茶—林”生態建園模式順應了這一趨勢。同時東部沿海地區深受高新技術產業的擠壓,面臨土地增值、勞動力昂貴所帶來的巨大的成本壓力,但其長期發展積累下來的技術、資金需要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加之國家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已出臺了關于中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的優惠政策,還將出臺“東資西進”鼓勵政策,這將緩解我縣茶業發展的資金缺乏的瓶頸問題,“東茶西移”已是必然,“東茶”縮減,為“西移”后茶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市場空間。我省確立了生態立省的戰略目標,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能有效益提高森林覆蓋率,保護生態環境,茶的這一功能,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今年4月,組成4個茶葉產業研究組,分赴省內外產茶縣進行專題調研,形成了《加快全省茶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遵義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百萬畝茶海的戰略決策,并有序推進。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已經來臨。

面對機遇,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突出茶葉產業面臨的“五大”嚴峻挑戰。一是缺乏科技支撐的挑戰。不管是種植,還是加工,我縣的茶葉產業都談不上運用了科技、運用了先進技術,還停留在作坊式的生產中,這種生產方式要搶占市場制高點、打入國際市場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此,必須增加茶葉的科技含量,加快“秋超春”科研項目的實施,搶占市場制高點。二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的挑戰。由于受資金、地域制約,目前茶葉企業規模小、實力不強,經營理念滯后,小農經濟意識嚴重,思維不寬,視野不廣,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夠。要加大對企業扶持力度,使企業主動對接市場,成為市場主體,帶動產業發展。三是缺乏規模效應的挑戰。全縣現有茶園面積5.8萬畝,僅占全省茶園面積的6%。小規模的生產很難對接大市場,擴大規模仍是發展的當務之急。四是缺乏品牌支撐的挑戰。由于沒有龍頭企業進行強有力的市場運作,各加工廠自成體系,自創品牌,被動銷售,不能站在整個產業高度來審視和預測產業發展。五是缺乏持之以恒地抓產業的挑戰。個別鄉鎮和部門認識不到位,工作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力度不夠,把抓產業作為縣政府下達的一種任務,而不是作為富民興縣、促進一方經濟發展的責任,這種“癩蛤瘼”式的被動對待產業,又怎能做大做強?又怎能富民興縣!

既然天時、地理、人和都將造就我們這一支柱產業,我們猶豫什么,觀望什么?等待什么?縣委、縣政府確立了發展茶葉后續支柱產業、打造中國西部茶海這個戰略目標。我們唯有搶抓機遇、應對挑戰、風雨兼程、埋頭苦干、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一屆接著一屆地干,茶葉形成支柱產業的目標才能實現,打造中國西部茶的宏偉藍圖才能如愿以償。

二、明確目標,突出重點,扎實抓好今冬明春茶葉生產

既然縣情決定我們把茶葉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的后續支柱產業,在時逢茶葉產業發展的機遇期,全縣上下必須明確目標,突出重點,扎實抓好今冬明春的茶葉生產工作,為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開好頭,起好步。

(一)指導思想及目標任務

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四位一體”為載體,按照“豬—沼—茶—林”生態循環發展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標準化生產為手段,以規模化生產為基礎,優化投資主體,扶持龍頭企業,按照“強茶壯煙重特”的發展思路和打造中國西部茶海的具體要求,著力打造“**鋅硒有機茶”、“**富鋅富茶——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三大公共品牌,使之形成世界效應,努力把茶葉產業培育成為我縣農民增收、財稅增長的后續支柱產業。

全縣上下必須緊緊圍繞上述指導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十一五”期間打造百萬畝茶海的規劃和要求,我縣永安、龍泉、何壩三個鄉鎮為百萬畝茶海的核心鄉鎮,要建成茶園9萬畝,土溪、新建、綏陽、花坪、進化、琊川為中心鄉鎮,要建設茶園12萬畝,其它為邊沿鄉鎮,要建園2萬畝以上,“十一五”期末,全縣茶園面積力爭達到24萬畝。今冬明春安排1.5萬畝,這是鐵任務,鋼指標,不能有半點含糊。

(二)主要政策措施

1、立足讓利一線、讓利企業,按照有功當獎的原則制定和完善獎勵政策

在前面學習文件、學習政策的基礎上,再作如下強調,希望大家進一步理解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一是苗圃建設:新建茶園所需茶苗采取市場運作,凡按國家合格苗標準培育茶苗,若每株茶苗當年的市場銷售價低于5分,按1分/株給予補貼,補貼最多不得超過1分。對集中連片育苗100畝(含100畝)以上的鄉鎮,經縣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驗收合格后,給予鄉鎮一次性獎勵2萬元。

二是新建茶園(苗)堅持“一補助三配套”政策。新建茶園和茶葉苗圃,經驗收,鄉鎮張榜公布后,按150元/畝(含上級補助)補助。投資主體明確,并按“豬-沼-茶-林”模式集中連片建設茶園300畝以上的,在茶區內配套建設小水窖、沼氣池和產業路(小水窖建設:按每50畝配套建設一口10立方米的小水窖,其投資按縣、鄉、茶農各三分之一的比例予以投入;沼氣池建設:按縣能源辦的補貼標準給予投入;產業路建設:就近連接現有公路與茶園通道,每公里補助1萬元,最多只補助3公里)。補助政策初步定在2008年截止。

三是鼓勵認證,提高茶葉品質。茶葉企業、茶園投資主體自主進行有機茶申報認證,凡新通過認證的有機茶園,按100元/畝給予一次性獎勵。茶葉企業進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認證(QS認證)。凡在2007年底前通過QS認證的,一次性給予1萬元獎勵。

四是扶持龍頭企業,打造茶葉品牌,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對獲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稱號的茶葉企業,分別給予10萬元、3萬元、1萬元的獎勵。縣內茶葉企業(含茶樓)參加“中綠環、中茶杯、華茗杯”或縣茶協要求參加的茶事活動,其產品或茶藝表演獲得金、銀獎的,分別給予1萬元、0.5萬元獎勵;獲國家、省級名牌產品或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分別給予10萬元、2萬元的獎勵。

五是每年根據縣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對鄉鎮茶園建設、茶園管護、茶業發展情況的年度考核結果,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鄉鎮,按20元/畝給予獎勵。對引資建茶園面積在500畝以上,或直接投資100萬元以上新建茶葉加工廠的單位和個人,對引資單位或個人給予1萬元獎勵。

六是鼓勵支持城鎮居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業主參與茶葉產業建設,鼓勵支持行政事業單位職工留職帶薪、帶職帶薪獨資、合資等形式參與茶園建設,參與人員與茶農享受同等優惠政策。引資建設茶園,按縣招商引資政策予以優惠,其茶園、加工項目等事宜采取“一事一議”辦法解決。

具體操作以鳳府發[2006]24號文件為準。

2、立足管理,做好明年有機茶的申報工作

有機品質是當代食品發展方向,是人們消費的主流,加快有機茶認證,擴大有機茶面積是發展茶葉產業的必然選擇,我們不能總以2847畝有機茶園面積自居,夜郎自大。要立足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申報認證,力爭每年成功申報1000畝以上。縣茶葉辦對有條件申報的業主,按照有機茶生產技術規程指導管理,做茶園管理和前期準備工作,力爭明年申報有機茶園有重大突破。

3、立足產品質量,加快“茶葉片區檢測中心”建設

當今時代,食品市場由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人們關注的是食品安全。因此,加快“茶葉片區檢測中心”建設,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茶葉飲品,要強力推進QS(生產準入)體系認證。正如前些天的電視報道:日本、歐盟對我國出口的綠色食品設置了嚴格的綠色壁壘,條件苛刻,挑戰嚴峻。因此,嚴格控制標準、努力提高質量、全面推進QS體系認證。縣質監局、工商局、茶葉辦等相關單位要加快我縣“茶葉片區檢測中心”的建設進度,宣傳好QS體系認證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協助企業做好QS體系認證的相關工作,務必使QS體系認證工作有所突破。

4、立足科技興茶,做好技術推廣培訓工作

縣農辦牽頭并安排專項資金,茶葉辦、農業局配合抓好技術推廣培訓,做好品種引進和試驗示范工作,重點加大茶葉種植、管理和加工技術的培訓力度,造就一批名優茶種植加工能手,力爭幾年內各種形式的培訓覆蓋大部分從業人員,真正提高全縣茶葉生產水平。

5、立足任務,加強督查

縣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督促檢查,以監察局、縣直屬工委和兩辦督查室抽人,成立專門的督查組,按照“目標到人、責任到人、考核到人、問責到人”的原則,每季度制定階段督查方案,分鄉鎮和單位進行檢查考核,檢查分階段,督查不定時,全程大跟蹤,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全年綜合考評的重要依據。

(三)當前必須抓緊落實的幾項工作

1、做實今冬明春茶葉生產工作。各鄉鎮會后要對照自己的目標任務,認真研究、科學規劃。按照生產規劃,及早宣傳發動,掀起茶葉發展高潮,在全縣形成講茶、話茶、愛茶、種茶的良好氛圍。按照“目標到人、責任到人、考核到人、問責到人”的原則,把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嚴格執行考核獎懲制度,鄉鎮主要領導要率先垂范、帶頭落實任務,確保生產任務順利完成。

2、加大龍泉、何壩、進化三鄉鎮的工作力度,為打造西部茶海奠定基礎。龍泉、何壩、進化三個鄉鎮是全市百萬畝茶園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縣連接湄潭、余慶兩縣,構建中國西部茶海宏偉工程的關鍵地帶,更是我縣打造西部茶海的“入海口”,其發展成敗關系到全縣發展大局。因此,凡未參予幫扶茶園建設的科局,今年一律分配到三個鄉鎮,加大幫扶力度。按照全縣規劃布局,到2010年3個鄉鎮茶園總面積要達到8萬畝。目前,總面積還不足1萬畝,在5年內要發展7萬多畝,任務十分艱巨。這對于3個鄉鎮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將是一種嚴峻考驗,更是一種挑戰。我相信3個鄉鎮的領導班子,一定會高度重視,團結協作,創新思路,開拓進取,統籌安排,圓滿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

3、做好茶苗準備工作。今冬明春要完成1.5萬畝,按畝均用苗3000株計,共需4500萬株,而全縣育苗不足200畝,只能提供茶苗3000萬株,差苗1500萬株。從目前掌握的情況,四川、福建育苗面積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要外調1500萬株苗,任務非常艱巨,解決茶苗來源事關今冬明春目標任務能不能實現的關鍵,因此,會后,縣茶葉辦,除加強對縣內茶苗管護的指導外,抓緊茶苗聯系和預定工作,在茶苗聯系中,不能因為任務重、時間緊,盲目預定,要嚴把質量關和品種關,確保訂苗質量,確保用苗需要。

4、必須高度重視今年秋季育苗工作。明年按2萬畝的計劃安排,需要育苗450畝,各鄉鎮的任務是:龍泉鎮100畝、永安鎮200畝、何壩鄉80畝、土溪鎮30畝、花坪鎮10畝、進化鎮30畝。要做強做大茶葉產業,靠外調茶苗,不僅成本高、風險大,而且不能有效滿足需求,必須走“自繁自育”之路。從去冬育苗不足200畝,現差苗1500萬株的情況看。今冬要落實450畝的育苗任務,時間又只有2個月,完成這個任務,不是一個小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時間緊、任務重,務必引起高度重視,千方百計確保完成任務。比如,龍泉鎮100畝任務,枝條、土地規劃基本落實,聽說因為資金問題,可能前功盡棄,請龍泉鎮的同志過問一下,做好相關工作,幫助解決有關問題。其它各鄉鎮要根據育苗工作開展情況,加強領導,有產業基礎、條件較好的,可發動農民自繁自育;沒有育苗技術條件的鄉鎮,要引資育苗,不管采取哪種方式,任務是硬指標,必須完成。同時,在育苗過程中,要調整品種結構,在站在產業發展高度、市場的前沿,引進優良品種,確保育足苗,育好苗,為明年發展2萬畝茶園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志們,我縣茶葉產業發展的目標已定,任務已明確,在這千帆競發、催人奮進的時代,縣委、縣政府把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使命賦予新一屆鄉鎮黨委政府及縣直各部門,并寄予厚望。各鄉鎮、各部門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緊迫感;必須具有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高昂精神;必須具有勇于挑戰、頑強拼搏的鋼鐵意志;必須具有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慨。才能推進我縣茶葉產業再上新臺階,才能在我縣茶產業發展的征程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