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發展講話

時間:2022-10-10 02:11:00

導語:中醫發展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發展講話

中國醫藥學是廣大勞動人民幾千年來防病治病的經驗總結,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國醫藥學與西方現代醫學構成我國醫學的一體兩翼,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市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充分發揮廣東優勢,整合中醫藥資源,振興中藥產業,發展我省中醫藥的要求,不遺余力,大力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事業、中藥產業和中醫藥科技、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發展。

一、**市中醫藥發展基本情況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市中醫事業和中藥產業加快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全市共有公立中醫醫療機構20所,含中醫醫院17所,研究所、門診部3所。其中,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市中醫醫院)1所,二級甲等中醫醫院5所,二級乙等中醫醫院1所。增城市中醫醫院為國家示范中醫醫院(縣級),花都市中醫醫院為省示范中醫醫院(縣級)。市、區屬中醫醫院共有病床2254張,占全市總病床數的14.11%。共有中醫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1325人,占全市醫師總數的15.0%。在市、區屬醫療機構(含西醫機構)中醫人員中,共有中醫博士11名,中醫碩士65名,主任中醫師44名,副主任中醫師275名;在讀博士研究生8名,在讀碩士研究生95名和參加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班20名。**年全市、區屬醫院總診療人次為2552.4萬人次,其中中醫診療798.9萬人次,占31.30%。

“**”期間,**獲得國家級重點中醫專科建設項目1項,省級重點中醫專科(專病)10項、市級中醫專科(專病)23項、市級治療特色診療技術項目9項。有市級立項課題431項,省級立項課題94項。**年,我市荔灣區中醫醫院不孕不育專科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國家重點中醫專科建設單位。**年8月花都區成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區。**年11月**市中醫院“腸炎清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年12月荔灣區通過創建有中醫藥特色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的復核評估。

醫藥產業是**重點發展的7大產業之一。全市66戶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中,有中藥飲片加工業和中成藥制造業21戶。敬修堂、陳李濟、和記黃埔、王老吉、香雪制藥、中一藥業等中成藥企業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年,全市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完成工業產值69.39億元,同比增長4.9%,分別占全省行業總產值的28.9%,其中中藥飲片加工和中成藥完成總產值近22億元,占全市醫藥工業產值的31.7%。消渴丸、華佗再造丸、夏桑菊、復方丹參片、板藍根和抗病毒口服液等6個中成藥名優品種年銷售收入超億元。

二、我市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基本做法和體會

我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中醫工作。**年8月,市政府召開發展中醫工作會議,以“111”人才培養計劃和“1357”重點中醫專科建設工程為重點,加大投入,加快推進我市中醫事業發展,同時,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大力推進中藥產業發展,取得了較大成效。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強領導,加快中醫事業基礎建設

我市成立了振興中醫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協調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檢查督導振興中醫工作規劃執行情況。為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發揮好振興中醫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年全市發展中醫工作會議后,我市先后兩次調整充實了振興中醫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增加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相關主管領導作為領導小組成員,從而強化了組織機構,完善了工作協調機制。

為了夯實中醫事業發展的基礎,我市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期間,市本級財政共投入中醫專項經費4210萬元,支持發展中醫事業。其中,用于“1357”中醫專科建設近1100萬元,中西醫結合科研項目研究經費550萬元,創建國家級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區)近500萬元,中醫藥進社區330萬元,中醫人才培養費用180多萬元。與此同時,我們增加了對中醫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擴展業務用房,改善就醫環境條件。增城市、花都區中醫醫院分別易地新建。從化市中醫醫院對醫院發展重新規劃,重建住院大樓。黃埔區中醫醫院**年投入上千萬元對住院大樓進行裝修,越秀區中醫醫院在業務大樓上加層擴大業務用房300平方米,越秀區正骨醫院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征用土地3000平方米,新建醫院住院部,**市中醫醫院新建門急診大樓正在緊張的施工中,番禺區、花都中醫醫院都建立了ICU病房。隨著醫療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醫院的社會、技術、經濟效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科技興醫,努力提高中醫服務整體水平

為切實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的能力,提高中醫整體服務水平,我市印發了《**市中醫科技工作“**”計劃》,制訂了中醫專科建設的“1357”工程,即建設1個以上達國內先進水平的中醫專科,3個以上省級重點專科,5個以上市級重點專科,7項特色診療技術,著力加強專科(專病)建設。

為了促進中醫醫院整體水平的提高,我們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引入先進管理理念和管理體系。**年花都區中醫醫院和黃埔區中醫醫院分別成為省高等醫藥院校的臨床教學醫院,**年**市中醫醫院成為**中醫藥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天河區中醫醫院引入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并于**年3月正式通過了國際質量認證。

(三)突出重點,狠抓人才隊伍培養

為加強我市中醫人才隊伍建設,“**”期間,我們堅持在職教育和臨床實踐為主,注重抓教學基地、師資隊伍、教學制度三個方面的建設,突出培養學科帶頭人和基層適用人才兩個重點,實施層次分明的繼續教育。市衛生部門制訂了“111”人才培養計劃。該計劃要求,到**,在本市中醫系統建立一支擁有10名以上博士生,100名以上碩士生,100名以上優秀中青年中醫人才的中醫藥骨干隊伍。為確保計劃落實,我們采取了多種積極的措施。**年印發了《關于推薦和評選**市優秀中青年中醫骨干的通知》、《關于選送**年度在職臨床醫師報讀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通知》,確認**市優秀中青年中醫骨干107名;選送在職臨床醫師報讀臨床醫學碩士學位95人,報讀博士學位8人。**年,我市又啟動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在全市衛生系統內選拔20名優秀中醫臨床人才進行為期3年的中醫古籍和中醫臨床實踐的培訓,旨在盡快培養醫德高尚、理論深厚、醫術精湛的中醫大家。**,市衛生部門又制訂了《**市鎮衛生院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培訓項目方案》,對100名鄉鎮衛生院中醫臨床技術骨干進行為期半年的中醫藥知識和臨床專業技能培訓,加強中醫藥臨床能力培養,為農村培養實用型的中醫藥臨床人才,提高農村中醫藥服務水平。此外,“**”期間,共對1000多鄉村醫生進行了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

(四)分類指導,加強農村中醫工作

為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點和優勢,有效緩解農村地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我們始終把農村中醫工作視為重中之重,以創建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區(縣)為契機,把握重點,分類指導,大力發展農村中醫工作。在詳細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各區(縣級市)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有重點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目標、工作標準和工作方案,扎實推進,狠抓工作落實。各區(縣級市)的創建工作各有特色。目前,我市已有花都區、從化市、增城市先后成為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縣)。

(五)示范帶動,穩步推進中醫藥進社區

**年我市印發了《**市中醫藥服務示范社區建設方案》。**年,我們確定了10個中醫藥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單位,并從中醫專項經費中投入100萬元改善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大了推進中醫藥進社區的工作力度。在市委、市政府統一指揮和大力推動下,我市荔灣區以“一個目標,三個到位,六大工程”來創建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即以“把荔灣區建設成為有中醫藥特色的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實現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做到資金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通過推進綜合改造工程、推進衛生信息化工程、加快人才建設工程、提高衛生專業隊伍整體素質推進中醫建設工程、體制創新工程、加強衛生監督與疾病預防控制工程等六大工程,有力促進創建工作的開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年11月,荔灣區順利通過復核評估,成為廣東省第一個有中醫藥特色的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

(六)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提高醫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中成藥制造業是**醫藥產業效益的支柱。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實現由“**制造”向“**創造”的跨越式發展,是**中成藥制造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我們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為我市醫藥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技術支撐。為此,我們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我們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使企業研究開發機構的建設取得一定進展。目前全市醫藥企業中,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占全省醫藥行業的43%;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占全省醫藥行業的37%。另外,還建有一批實驗室、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現有醫藥研發人才近7000人。目前,我市醫藥行業中,技術開發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都設在企業;90%的研究開發人員集中在企業;研發經費90%來源于企業;科技成果80%來源于企業。這些研發機構和人才已經成為我市醫藥工業自主創新體系的骨干力量,有力推動了產品結構向技術高端和品牌化發展。在全市醫藥行業中,擁有廣東省名牌20個,占全市省級名牌的20%。

二是鼓勵企業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提高持續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們引導企業進行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許多企業將名優中成藥產品的二次開發作為發展現代化中藥品種的重要途徑。如腦心清片是白云山中藥廠獨家生產的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純天然中成藥制劑,是創利重點藥品,現有工藝技術裝備不能滿足迅猛增長的市場需求,為解決這一瓶頸問題,企業投資700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不僅提升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及生產規模,還帶動了企業在提取分離、制劑成型及分析鑒定等多方面技術的更新發展。**名優中成藥指紋圖譜質量控制示范研究的7個中藥品種全部通過了國家藥監局的鑒定,標志我市中成藥制劑指紋圖譜質量控制技術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三是促進上下游配套,建成中藥科技創新大平臺。圍繞中藥現代化研究開發過程,分批建設上下互補的一系列平臺:依托廣藥集團漢方現代中藥研究開發中心,建成“中藥提取分離過程現代化國家工程技術中心”;依托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建成“**現代中藥質量研究開發中心”;依托中山大學藥學院,建成“藥物藥理藥效評價實驗室”;依托廣藥集團醫藥工業研究所,建成“新藥臨床前安全評價實驗室”。通過采取上下結合的方式,將生物材料、產品檢測、臨床應用等上下游關鍵技術組成一個大平臺,組織力量聯合攻關。如廣藥集團漢方公司于今年5月完成國家“現代中藥提取、分離、純化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經全面試產驗證,工藝技術指標、產品質量、投資規模、生產能力己達到項目預期要求,綜合提取車間也已通過GMP國家認證。

(七)積極培育醫藥企業創新機制,為**醫藥創造提供保障

一是推進政策創新,不斷加大對醫藥產業創新的扶持力度。近年來,我市把發展醫藥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相繼出臺了《**市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指導意見》、《**市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發展思路以及實施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醫藥產業發展。同時,向藥業產業發展提供財政資金扶持。**年~**年,我市共對醫藥行業65個項目提供技術創新專項資金以及技術改造貸款項目財政貼息資金7484.076萬元。此外,我市初步建立了科技風險投資體系,約有6億元風險資金投向醫藥產業。良好的政策環境,強力吸引了國內外醫藥優勢企業和人才向**的集聚。德國拜爾、美國百特、新加坡虎豹集團等國際一流醫藥制造企業與廣藥集團的合資合作,有效地增強了廣藥集團乃至整個**醫藥工業發展的后勁。香港記黃埔、香港同興藥業以及歐洲排第二位的歐洲聯合醫藥等國際一流醫藥銷售企業,分別與**醫藥企業合資、參股、合作,為建立和完善**中藥企業的國際銷售網絡,推動**醫藥走向國際市場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二是推進品牌創新,實現名牌產品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積極引導廣藥集團實行“復合品牌”戰略,對同一種產品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品牌。廣藥集團把各品牌都統一在廣藥集團的大旗下,企業用“廣藥”作為主品牌,以涵蓋企業的全部產品,同時又保留所屬企業富有生命力的老字號品牌作為副品牌,從而突出功能產品的個性,占有不同地區、不同消費群體的市場。這樣,一方面從整體上提升了廣藥集團的知名度,同時又利用復合品牌提升原有老字號品牌的檔次。廣藥集團潘高壽、廣藥集團陳李濟等,共同烘托起廣藥集團的知名品牌,打造中國一流藥業企業。

三是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啟動“225科技工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重點創新工程”和“中藥現代化重大科技專項計劃”,加強研究開發技術平臺建設,提高中藥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強中藥產業關鍵技術研究,提升中藥產品競爭力;加快中藥新藥和名優品種二次研究,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促進產、學、研結合,較好地推動**中藥現代化研究和產業發展。

四是推進企業制度創新,不斷增強企業活力。以股份制、混合經濟促進廣藥發展,完成了“廣藥”和“白云山藥業”兩個股份公司在境內外三地上市,不但籌措資金14.39億元,更促進**藥業成員企業的經營方式逐步與國際接軌,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企業制度。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原來只是一個校辦企業,1994年成立后一直舉步維艱。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進行股份制改造,建全了管理和激勵機制,激發了科技人員創業熱情,科研、生產發展迅猛,一年后的銷售收入就增長了10倍。**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56億元,利潤3000余萬元,并作為華南地區首家高校企業在深交所正式上市,募集資金1.48億元。此外,原**輕工研究所、醫藥工業研究所通過改制,分別進入**美晨集團和醫藥集團,“產、研”的聯合成為新產品開發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也增強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五是推進企業管理創新。我們積極推動廣藥集團等企業的企業信息化,加快集團一體化步伐,實行管理創新。在此基礎上,搭建醫藥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目前,**醫藥商品交易中心的電子商務平臺已有917個供應商、4866個品種在實行多種形式的電子商務活動,成為珠江三角洲醫藥產品的集散地和輻射源。

(八)大力推進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為中藥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為扎實推進中藥現代化工作,我們將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進,取得了較好成效。目前,**市共有板藍根、穿心蓮、廣藿香等8個中藥材GAP生產基地,藥材種植面積約23430畝,年產中藥材7000多噸,年產值近8000萬元。

一是加強對中藥材GAP基地建設的指導。**年,我們研究制定了《推進**中藥現代化工作方案》,對GAP基地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年制定《**市醫藥產業發展要點》,再次強調要發展大宗藥材GAP產業化種植基地,推行和實施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為中藥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加大對中藥材GAP基地建設的扶持。近幾年,**市技術創新專項資金和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先后支持了白云山板藍根、穿心蓮,敬修堂九節茶和香雪廣藿香等一批重點中藥材GAP基地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有力促進了我市中藥材GAP基地建設的深入發展。

三是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進行合作,為中藥材GAP基地建設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如白云山中藥廠以中國藥科大學為技術依托,切實做好板藍根、穿心蓮種質資源調查、品種篩選和基地選址等工作,保證了板藍根、穿心蓮藥材的道地性;還結合指紋圖譜技術,研究板藍根、穿心蓮有效成份的積累規律、采收加工技術和儲存方法等,制定出相關的SOP,指導實際生產操作;**香雪制藥與**中醫藥大學合作,承擔了國家“九五”重點攻關課題中藥現代化研究與產業化開發專項—廣藿香等五種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示范研究,在**建立了廣藿香GAP示范研究基地,成功挽救瀕臨滅絕的**地道中藥材—石牌廣藿香等。

**市中醫藥事業發展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如中醫藥事業發展還不平衡,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中醫藥衛生資源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尚有差距,中醫藥服務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健康需求;中醫藥技術水平、學科建設相對滯后于社會和經濟發展等等。這種狀況,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們將切實繼承和發揚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學術本質和特色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豐富和發展中醫藥理論及技術,不懈地推動中醫藥理論創新和中醫藥的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面向需求,面向臨床,面向生產實踐,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按照吳儀副總理提出的“名院、名科、名醫”和“名廠、名店、名藥”的要求,加大支持力度,切實推進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實現**市中醫藥衛生事業跨越式發展,使**市的中醫工作進入全國中醫工作先進市行列,**市的醫藥產業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