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會困難群眾救助講話
時間:2022-11-04 11:35:00
導語:市社會困難群眾救助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充分肯定去年社會救助工作取得的成績
**年,全市社會困難群眾救助工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在構建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上積極創新,多辦實事,辦好實事,成效明顯。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五個“更加”:一是為民辦實事項目辦得更加實在。去年全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有多項直接涉及民生民利,與社會救助工作相關密切,實事項目的選擇考慮,是要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實事項目的辦理過程,是堅持按計劃進度實施,不打折扣,取信于民;實事項目的辦理結果,就是年底全部圓滿完成,得到了廣大困難群眾的普遍歡迎,在社會產生了很好的反響,體現了政府執政為民、關注民生的良好形象。其中主要有:積極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全市新增就業崗位5.1萬個;大力推進“百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全市完成農村勞動技能培訓10萬人;廣泛開展實物救助,全市共建立17家“慈善超市”;全市共建成示范村老年活動室30個;鞏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市農民參加率達到85%以上;住房保障體系更為健全,20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年前已結頂,市區新解決廉租房111戶;全市完成農村低保戶、重點優撫對象和困難殘疾人家庭危房改造863戶;另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為健全,全市現有低保人數為36996人,低保覆蓋面達到1.4%;農村“五?!焙统擎偂叭裏o”對象供養水平不斷提高,集中供養率達到94.9%,有42%的農村敬老院實現星級制管理。二是救助政策體系更加完善。近年來,我市圍繞省政府加快建設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要求,出臺了一批涵蓋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法律援助、社會互助等各個社會救助領域的政策措施,已經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社會救助政策體系。隨著這一系列政策出臺,我市社會救助的內容已經從單一的生存救助,向生產生活的多樣化救助拓展,救助的范圍已從最困難的低保人群向低保邊緣人群拓展,救助的方式也已從傳統的臨時救助向經?;?、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轉變。三是工作保障機制更加健全。我市社會救助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因地制宜,創新探索,加強領導,健全機制,“五個一”的領導機制建設去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我市的各級社會困難群眾救助工作領導小組,都建立了相應的綜合協調、考核督查工作機制,都定期召開會議,研究救助政策,保障了社會救助工作的資源配置更為合理,救助效果更為明顯。多項社會救助工作列入了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并作為政府部門目標責任的考核內容。在財政保障機制上,政府不斷加大對公共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充分保障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等社會救助資金。**年市本級財政就安排社會救助資金2252萬元,元旦、春節專項救助經費960萬元。四是救助方式更加創新。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設,要求拓展救助的項目,拓展救助的載體,拓展救助的方式,各有關部門為此都作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雙千萬結對幫扶”工作,不僅是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創新社會救助工作方式的一個很好載體。全市**年有701個基層黨組織與873名困難黨員結對,14514名共產黨員與14143戶困難群眾結對,共送去了慰問金403.47萬元,幫助解決問題8170個,幫助提供信息7718條。在醫療救助方面,全面推行了鄉鎮小額補助、縣區大病統籌、困難群眾大病救助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條保障線”,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率列全省第一。教育部門不斷創新助學教育券工作,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愛心助學”活動。五是社會救助氛圍更加濃厚。我市的社會救助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形成了以政府為核心,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濃厚氛圍。市各有關部門充分履行職責,積極開展多種方式的社會救助活動,社會各界也紛紛對困難群眾伸出援助之手。市慈善總會**年共籌措社會捐款770萬元,發放165萬元。各新聞單位也加大宣傳力度,對重大的社會救助活動及時跟蹤報道,為營造全社會參與社會救助的良好氛圍作出了貢獻。
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涉及面廣,在探索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如城鎮醫療救助政策實際操作性不強、低保邊緣戶救助政策不夠健全,縣區社會救助工作不夠平衡等等,這些都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認真調查研究,不斷完善政策機制,逐步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二、當前社會救助工作的目標和任務
當前一個時期,我市社會救助工作的目標和重點是:明確一個目標,適應兩個轉變,堅持三項原則,突出四項重點。
明確一個目標:就是要通過改革救助工作模式,創新救助機制,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資源,規范救助行為,協調救助行動,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為補充,政府責任意識明確、部門整體協調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救助經費專項落實、工作機制運行順暢、困難群體分類受助、救助效率不斷提高、城鄉一體化、組織網絡化、管理社會化、保障法制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
適應兩個轉變:一是適應社會救助從傳統的救助對象轉變為面向全體城鄉困難群眾,覆蓋城鄉,城鄉一體,從而在解決貧困人口吃、穿、住等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幫助解決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特殊困難,從不同方面提供多種救助服務,加固社會的“安全網”。二是適應社會救助從僅是民政部門的工作轉變為“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從而搭建統一的社會救助平臺,實現救助對象、救助內容、救助資源、救助制度的有機整合,為社會救助工作提供強大的支持和動力,使社會救助工作真正形成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長效機制。
堅持三項原則:一是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要將社會救助工作統籌規劃,統一部署。社會救助標準城鄉有別又相互照應,社會救助資源城鄉共享又要向農村傾斜,要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制訂對農村困難群眾的幫扶政策和辦法。二是銜接配合,形成合力的原則。要把社會救助工作作為有機整體通盤考慮,各項救助制度及救助政策、救助標準要相互銜接,建立有機聯系、構成統一的體系。救助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加強溝通與合作,相互配合,協調行動,努力實現各種社會救助資源的有效整合,不斷提高救助工作的整體效果。三是循序漸進,穩妥推進的原則。社會救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從實際出發,穩定有序推進,先從單項救助的建立與完善做起,優先解決困難群眾最迫切的問題,通過單項制度的建立、實施和完善,逐步形成比較全面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從“單項突破”到“系統完善”的漸進式發展。
突出四項重點工作:
一是全面落實政策。在去年底省政府召開的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工作會議上,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通知》,政策涉及社會救助十大方面,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文件。各部門必須認真學習,深入貫徹,積極實施,結合部門實際,統籌考慮全市社會救助工作,提出具體的更有效的幫扶政策和辦法。
二是全面深化專項救助。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為輔助的多標準、可選擇、全覆蓋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體系。各部門必須突出工作重點,努力深化完善。要著力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適時調整低保標準,加強動態管理,實行分層分類救助,真正使城鄉困難群眾“貧有所濟”。要著力完善集中供養長效機制,鞏固提高集中供養率,研究解決供養對象的醫療問題,建立敬老院長效管理機制,真正使農村五保及城鎮三無對象“孤有所養”。要著力完善醫療救助制度,真正落實醫療救助“一口上下”的工作機制,擴大醫療救助范圍,落實醫療救助資金,真正使困難群眾“病有所醫”。要著力完善貧困家庭子女就學救助制度,完善先上學后交費的“綠色通道”,完善“助學教育券”制度,擴大入學資助范圍,完善高等教育助學制度,真正使貧困家庭子女“幼有所學”。要著力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強資金籌集、運行管理,真正使被征地農民“應保盡保、即征即?!?。要著力完善住房、司法、慈善捐贈等專項救助制度,多渠道解決城鄉困難家庭住房問題,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真正使困難群眾“難有所助”。
三是全面完善保障機制。完善部門工作責任制,健全有效考核機制,著力抓好落實;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工作領導機構和基層工作平臺作用,社會救助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溝通,統籌協調,督促落實,更好地方便群眾。財政部門要努力加大投入,抓好救助資金的落實,整合各方資源,確保資金到位,確保救助政策的落實。
四是全面構建應急體系。久旱無雨的傾盆大雨式救助,遠不能適應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要求。要進一步健全救助管理的應急機制、協調機制、社會動員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和監督督查機制,通過完善和借助信息化平臺,完善困難群眾的救助檔案,摸清底數,了解真情,提高救助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程度,確保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有效救助,提高社會救助的管理水平。
三、下一步的工作要求
(一)進一步強化執政為民責任
社會救助是政府工作關注民生、幫扶解困的工作基點,也是檢驗政府執政為民、發展為民、發展靠民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作為社會困難救助領導小組的各成員單位,必須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把社會救助工作作為“民心工程”的大事來抓,對關系群眾利益的事一定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盡最大的努力讓群眾滿意,以仁愛之心關懷困難群眾,以援助之手救助困難群眾,以竭盡全力幫助困難群眾,以深得民心的救助工作落實政府的責任,體現政府的形象。強化政府各部門的責任,一是要破“恩賜”的觀念,強化責任意識。實施救助是政府責無旁貸的扶危濟困義務,接受社會救助則是困難群眾的基本權利,做好社會救助是政府部門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和歸宿,是必須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二是要破“臨時”的觀念,完善長效機制。救助時過于集中,多數在過年、過節及重大政治活動期間,往往使困難群眾難以解決日常和突發的困難,必須完善建立即時申助,規范有序,救助有力的長效機制。三是要破“單一”的觀念,加大整合救助力度。困難群眾各有各的難事,一方面需要我們完善各類救助政策,各有選助,各得其助;另一方面也要整合救助資源,統籌考慮,統籌使用,一口上下,保證救助效果的最大化。四是要破側重“授魚”的觀念,創新“授漁”的機制。對困難群眾的救助,既要“授魚”,更要“授漁”,增強被救助者的造血功能,在救助中要做到物資救助與精神救助想結合,即時救助與發展救助想結合??傊?,我們在制訂和執行救助政策時,要滿懷真情實感,切忌恩賜濟民;多點雪中送炭,少點錦上添花,著眼規范長效,防止隨意救助。
(二)進一步創新社會救助方式
創新社會救助方式,就是要使政府對社會救助的實事項目能更加合乎民意,辦得更實,救助的力度能更加因困施救,效果更佳;救助的反應能更加即時救助,更得民心;救助的資源能更加統籌安排,優化使用。創新社會救助方式,一是要強化為民辦實事項目的工作機制,從實事項目的決策、實施到辦理結果,都要體現政府與時俱進,體察民情,關注民生,落實民利的執政形象;二是注重創新工作載體。通過創新載體,使我們的救助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變得更為具體,更具操作性,更有實效性。如“雙千萬結對幫扶”工程就是個有效工作載體,要進一步完善,賦予時代新的內容。三是創新社會救助的評估督查機制。社會救助是涉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也是群眾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們在社會救助工作中,必須創新,建立起對救助政策、救助行為、救助效果評估的督查管理機制,同時要結合村務公開、居務公開、政務公開,使社會救助工作成為“陽光工程”,救助標準,救助金額,救助對象等信息都必須實行公示,社會救助資金要定期接受審計檢查。
(三)進一步營造社會救助氛圍
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中,政府處于主導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由政府包攬一切。幫扶困難群眾,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只要引導得當,社會力量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我市慈善總會的運作,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同時也表明我市有著開辟社會渠道補充救助事業的堅定基礎。為此,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和政策引導作用,進一步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捐贈、贊助和參與社會救助事業,對社會力量興辦救助事業的,要在規劃、用地、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工青婦等群眾團體要發揮自身優勢,培育救助載體,充分發揮作用。通過營造良好氛圍,全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全社會參與、全社會覆蓋、活力迸發、凝聚民心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 上一篇:全市企業服務年會講話
- 下一篇:殘聯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