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本科畢業論文——《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

時間:2022-11-02 09:36:00

導語:中文本科畢業論文——《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文本科畢業論文——《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

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諷刺小說,其中《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寫得最精彩的片斷,通過范進中舉的前前后后,寫了各類人物的表演,真實生動地顯現其真偽、善惡和美丑的本來面目,而且發掘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它不但諷刺了科舉制度外在的種種弊端,而且將他銳利的筆觸深入到為科舉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靈魂深處,對科舉制度的批判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關鍵詞:儒林外史、諷刺小說、科舉制度、批評

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

中國很少真正的諷刺小說。魯迅最喜愛的是《儒林外史》。他說:“寓譏彈于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小說中。然此類小說,大抵設一庸人,極形其陋劣之態,借以襯托俊士,顯其才華,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諢’。……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諷刺的生命在于真實。吳敬梓從當時人們習以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煉出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情節,用一種夸張的同時又是藝術的筆調,將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種種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實地揭示出來,從而使讀者認識到產生這些人物的社會的丑惡和不合理。

《范進中舉》的故事,見于小說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寫得最精彩的片斷。《儒林外史》在結構上跟一般的長篇小說不同,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情節),而是各以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活動為中心,構成若干相對獨立的故事情節,用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中心思想貫穿起來,加上形式上的前后勾連,銜接過渡,構成一部有著內在聯系的完整的長卷。《范進中舉》的故事,自成首尾,在結構上簡直可以看做是一篇獨立的短篇小說。但在思想和藝術描寫上卻不能跟全書分割。《范進中舉》體現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基本特色,這就是魯迅先生精辟地概括的:“慼而能諧,婉而多諷。”

作品開頭寫的是范進的主考官周進,因幾十年落第,已經六十多歲了,仍未功遂名就。他滿腔哀怨,見到貢院,痛哭不已,一頭撞在號板上,眾人急忙搶救,才算活過一條命來。后來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再次應試,竟巍然高中,做了欽點廣東學道,一舉成名。小說就通過他引出了范進。作品寫道:“周學道坐在堂上,見那些童生紛紛進來:……落后點進一個童生來,面黃肌瘦,花白胡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廣東雖是地氣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接了卷子,下去歸號。”--這便是這段故事的主人公范進。作者通過周進的眼睛寫范進形象的可憐和悲苦,是很有諷刺意味的。范進交卷時,小說這樣寫:周進“坐在上面,只見那穿麻布的童生上來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爛了,在號里又扯破了幾塊。周學道看看自己身上,緋袍金帶,何等輝煌。”通過衣著形貌的簡單勾畫,揭示出兩個人物截然不同的命運,形成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鮮明對比。接下去寫被錄取做了秀才的范進為“恩師”送行,又作了進一步的渲染:一方面,是“學道轎子,一擁而去”,何等的威風、煊赫!一方面,是送行的范進,獨自送到了三十里之外,懷著感激而又惶恐的心情,在那兒“立著,直望見門槍影子抹過前山,看不見了,方才回到下處”,何等的卑微、可憐!這個開頭頗具深意。它把兩個有著同樣傷心史的人物放在一起,一個因功成名就而飛黃騰達,顯赫一時;一個卻因科場失意而窮困潦倒,卑躬屈膝。兩種不同的氣派、景象,構成強烈的對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造成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核心。作者一下子就抓住了這個核心,提綱挈領,為后面從更廣闊的社會幅度上揭示人們熱衷科舉的原因及其丑態,打下了基礎。

接著作品寫范進回到家里,準備參加鄉試。他家生活窮困,住的是茅草棚。鄉試回來,家里已是餓了兩三天,出榜那天,連早飯米都沒有,母親餓得兩眼都看不見了。范進慌忙抱起母親那只生蛋的老母雞到集市上去賣,準備買幾升米來煮粥吃。這種一貧如洗的悲苦生活,形成了他怯懦的性格。他不安于這種命運,卻又無法擺脫這種命運,他既不會躬耕勞作,又不會買賣經營。因此,不得不把改變現狀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應舉上。但是,每一次赴試都充滿希望和幻想,而每一次又都總是失望而歸。積幾十年的痛苦經驗,他已差不多完全陷于絕望的境地:雖然仍舊希望考中,卻又幾乎完全不相信會真的考中。作者非常真實地揭示了他的這種從生活經驗里產生的、交織著希望和失望的復雜矛盾的心理狀態。捷報傳來,他正在集上賣雞,鄰居找來向他賀喜,小說這樣寫:“范進道是哄他,只裝不聽見,低著頭,往前走。”那身姿、神情,逼真地傳達出那種因長期失望而產生的羞愧和怕人奚落嘲笑的微妙的精神狀態,寫出了此時此刻范進靈魂深處的顫抖。因此,當他面對著那張實實在在并非幻覺的捷報,證實了那夢寐以求卻又以為不可能到來的東西真的到來時,這突如其來、從天而降的大喜,就變成了一種巨大的沖擊力量,他那顆因飽經辛酸折磨而變得老弱的心靈,便承受不住這強烈的刺激。于是,“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他就這樣發了瘋。聯想到剛出場時他那副凍得乞乞縮縮的可憐相和賣雞時那張凄惶悲戚的面孔,這從交織著痛苦與歡樂的靈魂深處迸發而出的“噫!好了!我中了!”六個字,真是具有一種令人顫栗的力量。作者從范進幾十年的辛酸悲苦來寫這極度興奮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現象表現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邏輯,作者的現實主義藝術手法是不能不令人敬佩的。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作者善于以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上。這段故事,即不以情節的曲折和矛盾的激烈取勝,而以人物的活脫和諷刺的深刻見長。小說通過范進中舉的前前后后,寫了各類人物的表演,主要是通過他們自身言語行動的逼真描繪,真實生動地顯現其真偽、善惡和美丑的本來面目,而且發掘到人物的靈魂深處。作者并不站出來說一句表示自己褒貶愛憎的話,而褒貶愛憎的感情即已鮮明地體現在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描繪之中。

作者從人物關系著眼,把范進和周進對比起來寫。周進是范進的主考官,卻有一段跟范進相類似的傷心史。小說從周進的眼里寫范進,寫出他一副窮酸悲苦的可憐相,與周進的“緋袍金帶,何等輝煌”形成鮮明的比照。這樣就巧妙地通過人物的衣著形貌向讀者展示出人物在科舉考試中的不同命運:一個因長期落第而潦倒悲苦,一個則困巍然高中而飛黃騰達。這實際上已為后文寫范進的中舉發瘋,初步揭示出社會環境和社會心理的因素。接著寫周進看范進的卷子,一連看了三遍,竟看出“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這顯然不是寫范進的文章真正做得好,而是表現主考官衡文判卷的毫無憑準,荒唐可笑。這就告訴我們:周進和范進都是幾十年沒有考中,而有朝一日都莫名其妙地突然考中,就因為有這樣迂腐糊涂的考官。這不單是對周進本人的嘲諷,而且是對不合理的科舉考試制度的揭露。作者對周進這樣簡單幾筆的描寫,就揭示出范進的突然中舉雖出人意外,卻絕非偶然,而是腐敗的科舉制度所產生的十分荒唐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結果。

范進中舉發瘋,是極端夸張的筆墨。但由于作者從圍繞著范進的環境和人物上,充分地寫出了他之所以會發瘋的社會的和心理的因素,因而又顯得非常真實。在某種意義上說,范進熱衷追求功名富貴的心理和行動都是不由自主的,而是受惡濁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習所支配的。在這里,胡屠戶的形象反映了在八股取士的時代,由科舉考試所造成的“功名富貴熱”,就像病毒一樣在整個社會上傳布擴散,毒化人們的靈魂。不僅出入科場的士子,就連操刀宰豬的屠戶,也都中毒很深。在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對他的態度,經歷了一個喜和怒、冷和熱的根本變化。范進中了秀才時,他一邊來祝賀,一邊教訓他、罵他,范進想到省里考舉人,他嘲笑說是“癩蝦蟆想吃天鵝肉”。而范進一旦真的中了舉人,在他眼里馬上就變成了天上下凡的“文曲星”,稱呼也立即從“現世寶窮鬼”改成了“賢婿老爺”,連相貌也由從前的“尖嘴猴腮”變得品貌非凡了。這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他說的一句話:“姑老爺今非昔比”了!這“今非昔比”四個字,寫出了功名富貴在他心中的分量,一下子就挖掘到了人們的靈魂深處。

眾鄰里在這段故事中是一些連姓名也沒有的人物,但他們的活動卻十分重要,起到了一種從面上渲染烘托的作用。在范進中舉以前,一家人窮得快要餓死,沒有一個人來關心幫助;而范進中舉的消息一傳來,他們竟爭先蜂擁而出,賀喜、幫忙,送錢送米,獻盡了殷勤。通過這些人物前后態度的變化,作者在科舉考試制度的背景下,寫盡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此外還寫到了有錢有勢的鄉紳張靜齋,也主動來登門“攀談”,并送來銀子和房子。作者就是通過范進周圍的人物在他中舉前后態度的變化,十分真實地表現了整個社會艷羨、追求功名富貴的普遍傾向。正是在這種惡濁的社會空氣所形成的看不見然而卻是巨大的力量的引誘和擠壓下,范進才那樣舍身忘命、不顧一切地去追求舉業的成功,窮幾十年的精力,直到須發斑白也不肯罷手。這樣,小說就十分真實地將范進熱衷功名富貴,以及中舉發瘋的病態心理和病態表現,歸結為由科舉考試制度造成的社會環境。這種從人物關系和社會環境著眼去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表現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現實主義特色。

小說從社會環境出發,一方面描寫了范進由這種社會環境決定的辛酸悲苦的命運,另一方面又描寫了他從這種辛酸悲苦的命運中產生出來的卑怯屈辱的性格。他每一試赴次都充滿著希望和幻想,而每一次都是無例外地失望而歸,積幾十年的痛苦經驗,他幾乎已經完全陷入了絕望的境地。他熱切地盼望能夠考中,卻又不相信自己會真的考中。小說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將范進這種從生活經驗里產生的、交織著希望和失望的復雜矛盾的心理狀態,描寫得細致入微,生動逼真。當他真的中了舉,幾十年夢寐以求的希望一旦變成現實時,他竟然不敢相信,還以為跟從前一樣是別人在欺騙嘲笑自己。當他看到那張實實在在并非幻覺的捷報時,這從天而降的大喜,竟變成一種巨大的沖擊力量,范進那顆因飽經折磨而變得老弱的心靈,便承受不住這巨大的刺激。于是,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便發了瘋。作者從范進幾十年的辛酸悲苦,來描寫這極度歡樂的一瞬,從而十分真實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聯想到他在出場時考場上那副凍得乞乞縮縮的可憐相,范進口里喊出的“噫!好了!我中了!”這六個字,這從痛苦與歡樂凝聚在一起的靈魂深處迸發出來的六個字,真是具有一種令人顫慄的力量。小說對范進中舉發瘋的描寫是極其夸張的,但由于充分地寫出了他發瘋的社會原因和心理依據,因而又是高度真實的。

由于作者不僅寫出了科舉制度外在的種種弊端,而且將他銳利的筆觸深入到為科舉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靈魂深處,因而《儒林外史》對科舉制度的批判就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作者現實主義的冷峻的目光,始終不是只看見一些孤立的個別的人,而是投向整個社會的。他從社會環境來寫人物的命運和性格,又從人物的命運和性格來表現病態的社會。因而,跟全書一樣,我們從范進中舉的故事里,不僅看到了范進、周進、胡屠戶等獨具性格、面貌不同的人物,而且看到了一個腐朽墮落的時代各種光怪陸離的社會世相。作者對那個熱衷功名富貴至于中了邪魔、被社會擠壓得靈魂都變了形的卑微可憐的范進,既作了無情的尖刻的嘲諷,又表現出關切的哀憐與同情。小說行文詼諧幽默,妙趣橫生,而字里行間卻時時流露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和哀痛。《范進中舉》跟《儒林外史》全書一樣,是喜劇,也是悲劇,確切地說,是寓莊于諧,寓悲憤于嬉笑怒罵之中的亦悲亦喜的諷刺劇。通過這段故事,我們可以具體而深切地體會到魯迅所指出的《儒林外史》“慼而能諧,婉而多諷”的藝術特色。

《儒林外史》所達到的高度的思想藝術成就,使它在當時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惺園退士序說:“慎勿談《儒林外史》,讀之乃覺身世酬應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可見作品反映現實的巨大批判力量。在小說史的發展中,《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為以后諷刺小說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晚清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等顯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影響,并在結構上也有所模仿。我國新文學的偉大作家魯迅,極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戰斗的文學傳統特別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關系。

參考資料:

①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②顧鳴塘:《儒林外史與江南士紳生活》(商務印書館)2004年

③張國風:《漫說儒林外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