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播撒大地  真情服務“三農”

時間:2022-07-19 11:26:00

導語:科技播撒大地  真情服務“三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播撒大地  真情服務“三農”

科技播撒大地真情服務三農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是xx,很高興能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交流和暢想一個古老而又具有時代特色的話題──榮辱觀。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們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耕作方式,“面朝黃土背朝天,汗水不斷流滿臉”地辛勤耕耘,養育著華夏子孫。如今,神州大地奔涌著“文化熱”、“發明熱”、“科技熱”的滾滾浪潮,各條戰線的辛勤耕耘者們,都不再以“大老粗”而感到自豪。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無論何行何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把科技播撒大地,用真情服務“三農”,做“八榮八恥”的踐行者,爭當科技傳播使者,爭做農民知心朋友,成為莊稼友好伙伴的歷史責任,義無反顧地落在了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肩上。

為了將科技更好的播撒在xx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千百名農業科技人員進百村、入萬戶,和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節拍,搖著科技的櫓槳,帶著豐收的希望踏上征程。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論是春夏,還是秋冬;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寒;無論是播種,還是收獲。他們的足跡遍布山山水水,他們的汗水灑在田間地頭。一分春雨,一分秋實;一分汗水,一分收成。不懈的努力,辛勤的付出,換來的是累累的碩果。優良的品種得到了推廣,先進的科技得到了普及,病蟲草害得到了綜合防治。傳統產業鞏固提升,新興產業不斷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2005年,糧食增產再創歷史新高,實現總產2.59億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000元大關,達到2035元。

婦女半邊天。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飽含著女性同胞的艱辛付出?巾幗不讓須眉,作為女人,她們更需多付三分汗水,五分勇氣,七分毅力,十二分艱辛。

為了掌握農業生產的第一手資料,找到適宜的生產方式,精選優良品種、改良土壤特性,她們走進千家萬戶,來到田間地頭,深入了解當地耕作習慣,氣候條件,土壤資料。

為了改革傳統耕作制度,實現良種良法綜合配套。她們進行“包谷地膜覆蓋種植、水改旱、立體高產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作物生長調節劑應用”等多項試驗、示范,為農業增產增效提供了技術儲備。

為了農民的利益,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上,她們始終把砝碼添向事業。水改旱地膜包谷種植技術,作為一項新技術的推廣,在宣傳發動中需要對農民進行耐心、細致地講解,對規范化栽培技術需要不厭其煩地進行實地操作示范,對每一地塊進行檢查驗收。記得,去年x月,xx帶領的工作組,駐村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回家了。xx的小孩生了病,電話一個接一個催她回去照看,同事們都勸她回家一趟,看一下生病的孩子。當時,正值技術關鍵時期,她是具體負責技術的。在艱難的抉擇面前,她只能流著痛心淚水,對大家說:“孩子我不放心,可這里我更不放心,出了差錯,那農民的損失可就大了,過了這幾天再說。”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豪情壯志,但卻導出了為農服務的信心和決心。

作為基層科技工作者,這樣的事早已司空見慣。雖然,在很多人的眼里,她們的工作很不起眼,很少為人所知,很少得到認可和肯定。她們面對親人的不理解,只能沉默;面對朋友的不理解,只能忍耐;面對社會的嘲笑,也只能報之以苦笑。她們需要的,不是掌聲和鮮花,不是眾口皆碑的名譽和眾人矚目的地位,她們默默無私的奉獻,需要的回報僅僅是農民欣慰的笑容和沉甸甸的莊稼。因為,她們深知“民以食為天”,“無農不穩”的深刻含義。

我不是詩人,不會用漂亮的詞句謳歌她們的職業;我不是學者,不會用深邃的思想思考她們的價值;我不是歌手,不會用動聽的歌聲詠頌她們的崗位。她們只是普普通通的基層農技人員,但是,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在以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艱苦奮斗為榮的時代,在xx實施“農業穩縣”的發展戰略中,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她們卻用實際行動成為了“八榮八恥”的真正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