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鄉友會上的致詞
時間:2022-01-27 07:15:00
導語:在重慶鄉友會上的致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領導、各位鄉友:
大家好!
今天,我們相會在冬季、相聚在他鄉,有的雖然未曾蒙面,但只要說是嘉陵人,定會倍感親熱,分外高興。同是嘉陵出生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請讓我代表嘉陵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并代表全區68萬父老鄉親向你們表示最誠摯的問候!
今天,我們在這里聚會,既想拜望大家,與大家聯絡感情、增進友誼,又想向各位陳述家鄉的變化,共謀家鄉的發展。
一、家鄉的變化日新月異
嘉陵區是1993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縣級行政區。建區時,因屬于典型的“農業大區、工業弱區、財政窮區、城市白區”,在1994年,被國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定為國家級貧困區。經過全區干部群眾九年多的艱苦奮斗,嘉陵區發生了很大變化。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一是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通過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川東北農業綜合開發、秦巴山扶貧開發、長防、水保等項目和工程的實施,累計投入1億多元,完成中低產田造30多萬畝、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3000多萬方,解決了35個場鎮300多個旱山村15萬人的飲用水困難;完成退耕還林6.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了七個百分點;新建鄉村公路近500多公里,使90%的鄉鎮通油路,80%的村通公路,基本實現了縣道等級化、鄉道油路化、村道網絡化。鄉鄉要村村通電話,移動電話覆蓋率達90以上。二是基地建設成效顯著。通過推行業主經營,加快土地合理流轉,在鳳埡山樹起了“具有四川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的一面旗幟”。并在這面旗幟的帶動下,培育和引進農業開發業主3000多人,規模開發土地10萬畝,開發“四荒”地20萬畝,建成中華壽桃、美國薄殼香核桃、黃花梨、蔬菜、蠶桑等基地30萬畝,初步形成了國道212線優質肉豬產業帶、國道318線、李蟠線山羊產業帶、安福河水產產業帶和城郊百萬只土雜雞產業帶。三是農民收入不斷增長。通過實行“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切實地減輕了農民負擔,極大保護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建區時340元增加到現在1643元。在99年全區實現了整體越溫達標。
(二)工業經濟迅猛增長。堅定不移地走工業興區之路,放手放膽發展民營經濟,使工業企業實現了由少變多、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工業總產值由建區時的4761萬元(90價)增加到2001年的5.6億元,增加了11倍;銷售收入由4865萬元增加到5.41億元,增加了10倍;企業利潤由負96.4萬元增加到1670萬元,增加約18倍;稅金由106萬元增加到1767萬元,增加了16倍;規模企業由4戶增加到23戶,工業占GDP的比重提高了8個百分點。民營企業總數達230戶,是建區時的54倍,占全區企業總數的99%以上,民營及其控股企業創造的產值、利稅等經濟總量已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95%左右。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輕工機械、絲紡、食品五大支柱產業和春飛日化、光亞科技、維康陶瓷、智勇木業、國基實業、依格爾紡織品公司等龍頭企業。
(三)城市建設超常發展。通過實施經營城市戰略,結束了有區無城的歷史,全區城市化水平由建區時的5%提高到了20%。一是區城規模不斷擴大。城區建成面積由建區時的半邊農民街擴展到了3.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不足千人增長到4萬多人。二是城市設施不斷完善。投資5億多元,建成城市街道30條4萬平方米,鋪設城市供排水管道55公里、天然氣管道20公里,新建成了日供水5萬噸的自來水加壓站、110千伏輸變電站、日供氣50萬方的配氣站。三是區城功能逐漸配套。城區閉路電視及電話普及率達100%,開通了3路、4路、16路、17路和14路公共汽車,建成醫院3個,中小學8所、大型農貿市場2個、房產市場3處。四是區城形象逐漸提升。新栽綠化帶17公里,面積10萬平方米;栽植行道樹15000株;建街頭綠地2個,面積2000平方米;“臟、亂、差”現象得到有效整治,樹立了南充“南大門”的美好形象。四是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李渡、安平、大通等14個省、市、區試點小城鎮,充分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吸引大批農民特別是外出務工人員到小城鎮經商辦企業,推動了小城鎮的繁榮興盛。
(四)改革開放成果顯著。一是機制、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完成了區內60家國有集體企業實施了破產、轉讓、拍賣或股份制改造;完善了鄉鎮建制和區級機關與鄉鎮行政單位的機構改革;企業職工養老、失業、大病醫療統籌等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清理、整頓、關閉了農村合作基金會,清退了區級機關和鄉鎮臨時人員。二是招商引資成效突出。堅持借助外力求發展,以大開放促大發展的思路,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中壓倒一切的大事來抓,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引進各種項目350多個,利用外來資金13億元以上。
(五)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堅持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投入1億多元資金,引進了南充高中,在嘉陵建起了新校區,將向陽中學整體搬遷到區城,新建和改建了三所重點小學。南充高中已躋身全國1000所重點中學之列,改變了區城無高中的歷史。堅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指導思想,深入廣泛地開展了精神文明的創建活動,干部群眾的思想覺悟不斷提高,發展意識不斷增強;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按照“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適時開展嚴打整治,有效地維護了社會政治穩定,為嘉陵發展營造出了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二、家鄉的發展優勢日益顯現
(一)區位優勢明顯,是興商辦企的好場所。區城處于南充市西南門戶,位于成都——南充——重慶三角經濟貿易區接口處,西距成都327公里(成南高速公路通車后只有210公里),南距重慶216公里(南渝高速公路通車后只有140公里),北連南充市中心,濱江大道、桓子河大橋明年建成后與市中心聯系將更加緊密。區城依山傍水,地勢平坦開闊,處于全市飲用水源下游。國道212線、318線在區城交匯;建成的達成鐵路、馬上開通的成南高速公路和擬建的南渝高速公路、蘭渝鐵路縱貫嘉陵全境,且有貨站和出口。嘉陵江主干道流經全區9個鄉鎮,達60多公里,水上交通十分便捷。嘉陵區迎接著滾滾人流物流,蘊藏著勃勃商機,實為投資興商辦廠的理想之地。
(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加工業發展前景廣闊。全區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是全國商品糧基地之一。2001年糧食總產量達3億公斤以上。已形成蠶桑、水果、畜禽、蔬菜、水產五大支柱產業,其中水果年產近200萬公斤,年出欄生豬66萬頭、山羊40萬只、小家禽743萬羽,年產繭300百萬公斤,年產魚100萬公斤,有成片蔬菜2萬畝,品種達20多個,僅冬菜年產量就達20多萬公斤。豐富的糧食、蔬菜、肉類、水果、蠶絲及皮革,為食品、果蔬、服裝及工業品的生產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三)人文景觀眾多,旅游業開發潛力巨大。生態旅游景點有太和白鷺、鳳埡山農業綜合開發區、西河勝景、木老“市外桃園”等:太和白鷺,人鳥相依,一派祥和,世界罕見;豬山森林公園,因勢象形,景觀獨特。人文景觀有七寶寺、田壩會館等:建于明德十年的七寶寺仍保持古建筑風格,規模宏大,寺內茂林修竹,古柏參天,曾是川北地下黨活動地之一;清代乾隆時期建造在我區雙桂鎮的田壩會館、棉花會館、江西會館,雕梁畫棟,栩栩如生;已動工新建的香江迪尼斯樂園可望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水上休閑娛樂中心;濱江花園構思巧妙,造型獨特。這些旅游資源都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四)發展環境十分寬松,投資回報率較高。一是有優惠的政策環境。四川省工商局將我區列為民營經濟試驗區,可實行“先發展、后規范”。我區仍將繼續享受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各項特殊優惠政策,中央、省、市在資金、項目上每年都會給予大力支持;二是有優質的服務環境。我們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區經濟工作的總抓手,確立并堅持“招商引資在經濟工作中壓倒一切”的思想,建立了“招商引資工作大廳”,實行“一條龍”辦公、“一站式”服務、“一個窗口”收費。既簡化了程序,節約了時間,又增強了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通過推行超前服務、跟蹤服務、全程服務、延伸服務和開展“青年文明號服務卡”、“巾幗示范崗”、窗口行業“雙十佳”等系列活動,使優質服務貫穿于招商引資的全過程。三是有優良的法制環境。我們對企業的服務,以企業的需要為準繩,做到有求必應。對引進的企業設立了專門的“警務工作站”,開通特別聯系渠道、提供特別支持、實行特別服務,為企業保駕護航;四是有優秀的人才環境。除成都以外,南充高等院校數量在全省最多,科研、技術實力雄厚,同時,全區還有剩余勞動力10萬余人,日勞動價值在10元左右,為發展二、三產業提供了較好的人力資源。
三、家鄉的明天更加美好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我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將迅速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共融”的指示,結合嘉陵的實際,開創在解放、大開放、大招商、大融資、大發展的新局面。
一是解放思想,營造發展至上的氛圍。堅持把發展作為嘉陵的“第一要務”,堅持把解放思想作為永恒的主題,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以貫徹十六大精神為契機,再一次在嘉陵區掀起解放思想的新高潮,教育廣大干部從縱向比較的盲目自大和橫向比較的悲觀失望中解放出來,縱向看變化,增強發展的信心,橫向看差距,增加發展的壓力。增強全民的開放意識,時時想開放,處處抓開放,千方百計促開放,使客商來到嘉陵時感到身處一個敞開大門、熱情歡迎投資者的良好環境。要敢為天下先,敢當出頭鳥,打破“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過去沒有做現在就不能做”的陳舊觀念,樹立“有多少事找多少錢、只要不違法就是合法”的創新意識;要克服官本位、管理就收費的落后意識,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管理就是服務”現代觀念;要采取鐵的措施、采用鐵的手腕,堅決懲治阻礙發展的人和事,以發展來凝聚民心、集中民智、調動民力,實現民富。
二是做強工業,壯大主導產業。按照“優勢帶動,強弱聯動,政策驅動”的思路,實施“155工程”,即建好一個園區(嘉陵工業園區),抓好“五個一批”(重點擴張一批、扶持壯一批、建成投產一批、招商引進一批、拯救盤活一批),做強“五大產業”(化工、建材、輕工機械、絲紡、食品),力爭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0億元,利稅8000萬元。
三是提升農業,夯實發展基礎。按照“基地規模化、品種優質化、產品市場化、農村集鎮化”的思路,著力實施“141工程”,即打造一個園區(鳳埡山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建設四條產業帶(318線畜禽產業帶、212線果蔬產業帶、李蟠線干果產業帶、高速公路線特色產業帶)、提升一個產業(薯業經濟),實現糧經比例6:4的目標。同時,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年輸出總人數保持在12萬人以上。
四是壯大三產,激活商機人氣。一方面重點抓好火花路北側改造、王府花園、臨江新城、恒興城市花園、華鎣監獄生活區五大生活園區建設,激活房地產業;另一方面突出抓好“1433”工程建設(“一店”:一座三星級以上酒店;“四個商場”:一個大型超市、一個大型藥品超市、一處肉食品批發市場、一處小商品批發市場;“三館”: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三處休閑場所”:政府廣場、香江游樂園、濱江大道),迅速壯大餐飲娛樂業。同時,努力將文峰、鳳埡山、木老建成城郊型觀光旅游線;將西河、太和白鷺、乳泉山自然風景區建成生態歷史文化旅游線;加快香江迪尼斯樂園項目建設,壯大旅游業,力爭把嘉陵建成南充乃至西部的休閑勝地,推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五是經營城市,構筑發展平臺。立足于建設標志性城區,繼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功能配套、強化城市管理,通過3至今年月的努力,力爭把嘉陵建成“文明衛生城、觀光旅游城、工業精品城、山水園林城”。
六是強力招商,借助外力發展。堅持“招商引資在經濟工作中壓倒一切”指導思想不動搖,在全區廣大干部群眾中樹立重商、愛商、親商的觀念,修訂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建設“招商工業園”,積極營造良好的誠信、服務、法制環境。力爭引進項目50個,到位資金2.5億元以上。以招商引資的大突破,促進嘉陵發展的新跨越。
鄉友們,嘉陵建區9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政策幫扶,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也離不開各位鄉友的關注支持!嘉陵區剛跨過脫貧越溫的門檻,邁向小康的步履異常艱難,家鄉的發展需要你們再給予關注支持。
物華天寶嘉陵地,翹首以待四海賓。家鄉的父老鄉親熱烈地歡迎你們并通過你們牽線搭橋,為嘉陵引來投資的客商。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家鄉的父老鄉親真誠地邀請你們,常回家鄉看看,共謀家鄉的發展,同繪家鄉的藍圖,齊創家鄉的明天。讓我們鄉情更濃,親情更親,友情更長!
最后,祝大家身體健康,事業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