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文選》十大創新用語
時間:2022-09-20 10:09:00
導語:學習《文選》十大創新用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文選》(以下簡稱《文選》),應著力把握其理論體系,更應學習其創新精神。為此,我們從《文選》眾多的創新性理論觀點中擷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十大創新用語,以此透視《文選》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創造性發展。
黨的歷史方位:理解和把握整個《文選》思想脈絡和理論觀點的鑰匙
黨的歷史方位是《文選》為概括我們黨的執政條件而提出的一個重要用語,是理解和把握整個《文選》思想脈絡和理論觀點的鑰匙。盡管這個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的概括最終完成于黨的十六大報告,在《文選》若干理論觀點中形成時間相對較晚,但它卻是支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基石。正如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十六大報告對這一用語的深刻內涵作了準確概括:“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學習領會《文選》,對這個概括全面理解、深刻把握,至關緊要。
“三個代表”:《文選》中最具有重大和深遠意義的核心用語
“三個代表”是同志面對黨的歷史方位變化對我們黨如何執政問題作出的集中回答,是《文選》中最具有重大和深遠意義的核心用語。在黨的歷史方位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究竟應當如何執政?同志指出,總結黨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奮斗。在新的歷史時期,只有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我們黨才能獲得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與時俱進:《文選》的哲學基礎和理論精髓
與時俱進是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和發展,是《文選》的哲學基礎和理論精髓。面對黨的歷史方位變化,我們黨究竟怎樣才能做到“三個代表”?同志的回答是,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就是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同志指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能否始終做到與時俱進,從根本上決定著我們黨能否做到“三個代表”,進而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與時俱進的關鍵在于理論創新,為此,必須適應實踐的要求,以實踐來檢驗一切,堅持“三個解放出來”,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黨的先進性:不能僅從抽象的黨的性質的角度去理解
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重要概念。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但是,什么是黨的先進性?執政以后的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包括我們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出現了重大失誤,表現在,僅僅從抽象的黨的性質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黨的實際作用。同志的貢獻在于,他強調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必須把它放到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去考察,放到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奮斗中去考察,歸根到底要看黨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這樣一種嶄新認識,凸現了黨的先進性在整個黨的建設中的主題位置,澄清了在執政黨建設問題上的一系列模糊理解,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執政為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價值歸宿
執政為民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執政條件下的嶄新概括,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價值歸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執政為什么必須做到“三個代表”?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我們黨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始終是全部奮斗的根本目的。黨只有做到“三個代表”,才不會偏離這個根本目的。同時,只有做到“三個代表”,黨才會獲得最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因此,同志指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本質是堅持執政為民。
“第一要務”:《文選》對發展在黨的執政實踐中的地位所作出的鮮明概括
“第一要務”是《文選》對發展在我們黨的執政實踐中的地位所作出的鮮明概括,突出強調了發展在執政黨的執政實踐中的關鍵位置。我們黨在執政的條件下做到“三個代表”,從中心任務的角度看,切入點在哪里?總結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經驗教訓,同志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富國強民都無從談起。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大國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能不能解決發展問題,直接關系人心向背、事業興衰。為此,推動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位的歷史責任和執政使命。同志用簡明的語言把它概括成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當然,這個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是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我國政治發展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
推動中國社會全面發展,政治發展和改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國政治發展和政治改革的目標是什么?同志深入探索,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概念,并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我國政治發展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同志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必須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鞏固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推動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最關鍵的問題在于推動經濟發展。推進經濟發展,最關鍵的又在于解決經濟體制問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么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深化對計劃和市場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在鄧小平同志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同志在黨的十四大上宣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重大戰略決策,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兩個先鋒隊”:黨的性質的核心內容
在新的歷史時期,適應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要求,著眼于推動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保證我們黨始終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始終做到“三個代表”。十六大黨章明確把“兩個先鋒隊”作為黨的性質的核心內容。在新時期,我們黨之所以對黨的性質的概括作這樣的調整,主要是因為,著眼于落實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根據黨的歷史方位的要求,明確在黨的性質中突出“兩個先鋒隊”,切合我們黨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狀況,符合時代要求,有利于我們黨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有利于拓展黨的工作的覆蓋面,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有利于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文選》在黨的建設問題上的創新性概念之一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文選》在黨的建設問題上的創新性概念之一,是對執政黨建設理論的一個重大貢獻。在執政、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要著眼于提高黨的生機和活力,但是更重要的應該是黨在推進歷史前進的進程中發揮實際作用。同志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突出提出了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兩大歷史性課題:一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二是提高黨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他突出地把執政能力建設作為新時期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為創造性地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