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演講稿:體味母親
時間:2022-04-13 03:17:00
導語:母親節演講稿:體味母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母親節演講稿
母親節已經過去了,我這篇文章有點過時。好在歌頌母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所以沒有過時的概念。
母親是我最熟悉的形象,是我最親近也最崇敬的人,可是真的要形容于筆端,就不是那么容易,生怕用我這支拙筆寫不好,反而失了其真性、散了其芬芳。
常聽得很多人寫自己母親的時候,都愿意說“我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好的母親”,聽著這話,不羨慕也不妒嫉,因為我也可以這樣說。
母親對我們的愛,隨處可見,因而在孩子心中也就習以為常。我很小的時候,覺得母親總是批評我們,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總是嘮嘮叨叨,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從沒有感覺到母親也愛自己。我知道,我不是那種從小就懂事的孩子。
記得在我稍長大了以后,有一次看過一篇關于教育子女的文章,大概是在《父母必讀》里面,講到了家長不要總是批評孩子,要注意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等等。那時,我就很是生母親的氣,并且暗暗發誓,我將來對小孩子可不像你這樣。可是,到自己有了女兒,并且自覺不自覺地對女兒千叮嚀、萬囑咐,其嘮叨程度并不下于母親,甚至有時還大動肝火的時候,才真正開始理解和體味母親的艱辛。字串8
我的母親出生在一個在當時算作比較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父親又很開明,所以我母親從小讀過私塾,上過學堂。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讀書人,所以我母親讀過很多的一些書。可是在那個年代“女子無才便是德”,而她的父親又英年早逝,家里再沒有人支持一個女孩子繼續讀書,十幾歲就退學回家學做家務了。
讀書——是我母親一生的向往。所以母親很重視我們的學習。也常用一些古語,“頭懸梁,錐刺股”之類,對我們進行重火力地強聒。可是那時的我們,哪里能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把這些都當耳旁風了。記得我們小時候,母親明明要分派我們去挑水,看到我們在讀書,就寧肯自己去挑,也不打擾我們。母親說“看書看一半的時候,是不可以打擾的”。母親不會挑水,所以母親挑水的姿勢很特別,總是把握不好兩邊水桶的平衡,就用兩只手擎著前面的扁擔,弓著腰,很吃力的樣子。小時候,我們不會體諒和愛戴母親,反而覺得很好笑。有時候還惡作劇,看到母親要叫我們,就馬上拿起書裝樣子。(1)
我的母親十分勤勞和樂觀,無論生活怎么艱辛,母親總能以十分的熱情忍耐著,從不抱怨。那是我們小的時候,家里人多吃不飽,母親就到處開地,種瓜、種菜,干得義不容辭。那個時候,大家都沒有糧食吃,土地很寶貴,哪里有空地呢。母親種瓜的地,多是臉盆大小的。而這也都是母親一點兒一點兒造出來的。母親常常是在石頭空兒里造地。有時無法用镢頭刨,只能用镢頭掏兩下,把泥掏松了,然后用手翻撿著里面的小石頭,再用手撿掉里面的草根,而里面的大一點的石頭,母親就把它撿到外面放著,然后坐下來,耐心細致地壘地邊兒。有時候,看到這塊地的土薄了點兒,母親就用手一抔一抔地從別處抔一些來補充。母親的臉上身上全是泥土,全然不覺得泥土是臟東西,還不時地用滿是泥土的手弄頭發。我的母親竟能和泥土這樣的親和。母親造的地,時常是一塊地只能種一顆瓜苗,母親也很滿足。母親在造地的時候,還喜歡給我們背兒歌:“小螞蟻愛勞動,一天到晚苦做工,找糧食搬進洞,舒舒服服過一冬”。其實母親也是在激勵自己,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做著這些事情。母親總是任勞任怨,從沒有煩躁的臉色。有時割草把手割破了,鮮血直流,回家找塊破布一纏,再繼續割。這些情景我記憶猶新,可作為小孩子,我們從來沒有體貼過母親,也沒有多想什么,一切的一切都覺得是那么的天經地義。只是在我長大了以后,時常想:母親也是女人,母親也年輕過,在母親那么年輕的時候,竟有如此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和堅韌精神。母親在爆裂的陽光下開地、種瓜,用手抔泥土的時候,顯然沒有顧及自己的形象,她心中最堅挺的支撐是孩子們的溫飽。現在有時候,看著母親那雙粗糙的手,我內心非常的憐惜。(2)
母親做事情總是很有興致,很細致,能從艱難中找到樂趣。比如,哪顆瓜苗長出幾個瓜,都要挨個兒用稱稱出來,還不時地夸耀著。家里的母雞都各有自己的名字,紅雞、白雞、大眼雞。哪個母雞一年下了多少個蛋,有時都記在本子上。母親的記事本子叫“家庭日用帳”,總是掛在墻上。家里的東西放在那里,總是有條不紊,信手拈來。時常是給鄰居們也提供了很多方便。
我的母親從小在優裕的環境里長大,可是后來那樣艱苦的生活,母親應付自如,從沒有畏難發愁的情緒。從學挑水、學推磨、學結網開始,母親會做所有別人會做的和不會做的家務活。記得我們小時候,母親為了給我們做制服衣服,就到處去托樣子,用紙剪下來。以后就照樣子剪裁。每逢過年,母親總是先做鄰居家孩子的衣服,做好了還親自送去,把剩下的布條兒,都一一包好送去,還要說好多客氣話。做得不好啊,湊合著穿啊等等。其實,在母親心里不是客氣話,是真的對自己不滿意。因為母親總覺得自己的剪裁技術沒“經師”。這在母親心里或許也是個遺憾,以至于后來社會上到處都是“剪裁培訓班”的時候,母親還興致勃勃地要去學習,那時母親已經55歲之多了。
我母親總是這樣,能為別人行個方便,能為別人做點事情,很快樂。
母親種瓜種菜,真的是很拿手。當時是生活所迫,而現在倒真成了母親的癖好了。母親現在已經77歲高齡,可是院子里種得滿滿的菜蔬。進了母親的院落,蔬菜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一方韭菜,一方菠菜,還有蕓豆、黃瓜、老白、萵苣、香菜,應有盡有。都按季節更替著。母親逢人就說“俺的菜可沒打農藥啊”,我們都取笑母親,“看啊,媽媽又開始做廣告了”。每逢節假日,我們都回家的時候,母親就早早的把菜摘好、束好。一方面要給我們,另一方面也借我們的腿為她出去分送。有一次,我們都回家,看到一束一束水靈靈的蔬菜,我妹妹說“媽,這菜給我好嗎?母親馬上說“好啊,謝謝”。這一句話把我們笑得前仰后合。一是我們母親說話總是很正式的,從沒有這樣風趣過;二是自己辛辛苦苦種的菜,別人拿走了,還要謝謝。事后想起來還覺得好笑。(3)
我小時,很羨慕,也很喜歡看母親擺弄她那一摞一摞裁衣服的紙樣子和年輕時繡花的花樣子,也聽見母親自嘲:“留樣子的人管束多,我這一輩子被人管束著”。我也常聽母親嘆息“解放初期,我才19歲,大街上每天都有游行的隊伍,在宣傳革命,我怎么不跟著他們走呢?”然而,她那樣的家庭,怎么能讓一個女孩子出去瘋跑呢?
小時候的我,不懂得什么,現在知道,這都是母親刻骨銘心的遺憾。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可是,母親的心里有過太多的浪漫的向往,而現實生活又是如此的瑣碎和艱辛,從母親的臉上從來沒有一點痕跡。母親能把向往和現實天衣無縫的對接起來,樂呵呵的過自己簡樸而又平凡的生活。
母親因為識字,所以就很喜歡書。我們上學時的課本,母親都給我們一箱一箱的保存。以前過年糊墻壁的時候,母親看到字,就要停下來看一看。我記得我們小時候,每當發了新課本,母親總是要抽空看。實在沒時間,就等坐下來燒火的時候看。有時天黑,就借著鍋底下的亮光,趴著頭看,這個情景我記憶猶新。就是現在,母親在種菜和家務之余,也喜歡在炕上躺著“唱書”。為什么叫“唱書”,這是我父親的發明。因為我母親一讀書就要出聲朗讀。也聽得父母為此而口角“看就是了,怎么非得出聲?”父親說,“我一出聲,就聽不見你們吵鬧了”母親說。“那你吵我們怎么辦?”父親又說。“嘿嘿”母親笑笑。母親看書不僅要出聲,而且還要添加很多的助詞嘆詞之類的。比如“我們是工農子弟兵”這句話,我母親會讀成“我們吶是啊工農子弟兵啊”。我們都笑,母親也不理會,只管“唱”自己的。
讀書,是母親的一種愛好,是艱苦生活的調節劑,倒不是有什么人生理想。她讀得很隨意,我們的舊課本、舊雜志、臺歷等等都是母親的讀物。母親把一年一年的臺歷都集起來,一尺多高,自己又另造一本——臺歷的精選集。母親就是這樣,做什么事都很細致、很用心。近幾年母親年齡大了,夜里睡不好,就起來做這些事情,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字串6
還有一陣子,整天看地球儀。不知是誰遺棄的一個舊地球儀,底座都掉了,只剩下一個圓球,在炕上滾來滾去,母親如獲至寶,成天帶上花鏡,拿著看,在那上面發現好多新大陸呢,知道了哪個國家和哪個國家是鄰居。我小侄子在新加坡讀書,母親找到新加坡后,就用夸鏡仔細看,我的母親就是這樣的認真,有興致,雖然足不出戶,而內心四通八達。
記得有一次,我回家看母親。母親興致勃勃地拿出一本《山海經》給我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兒,覺得沒有什么好看的。母親就翻到那一頁,上面寫著“牡丹旁側一支梅,富貴寒酸于一堆,莫道牡丹天國色,須知梅花獨占魁”。原來是這樣的,母親十幾年前買了一個臺布,上面的圖案是牡丹和梅花。母親對此大惑不解:牡丹是春花,而梅花是冬花,它們怎么能混在一起呢?為這費了母親十幾年的心思,今天終于在這里找到了答案。我真佩服母親,從那么艱苦而又瑣碎的生活里走過來,還能保持著這份閑情逸致。(4)
我感覺,母親總是以堅定的信念理解著生活的根本,又以輕松的心情應付著生活的瑣碎。
幾十年的滄桑歲月,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我的母親總是悠然自得、處變不驚、心平氣和的走著、過著,到現在依然有著一顆樂觀開放的童心。近幾年,每當我們有時間,就帶母親一起去郊游,爬山野餐也帶上母親,很讓母親開了眼界。母親說“以往在電視上看到外國人,把飯拿到外面去吃,覺得很別扭,原來是這樣的好啊”。呵呵,我們都偷著笑。
野餐的時候,母親竟會拿出她給大家帶的坐墊兒、牙簽兒、打火機、小刀之類的東西。我們都驚嘆,母親簡直有著我們想不到的興致。
記得那次我去北京辦事,我說“媽,我帶你去北京吧”?,母親馬上說“我有錢”,又引得我們哈哈大笑。我弟弟說“你看媽媽,怕人家不帶她”。那次在北京,我真是感受了母親的堅韌精神,有時我都覺得走得腰酸腿疼,問母親“媽,怎么樣啊?”,母親氣喘吁吁的,但還是很堅定地說“行”。我知道,母親總是很珍惜快樂。到了晚上,母親會坐下來盤算著“嗯,游故宮60元,值;游天壇,40元可不值。”有時領著母親走著走著,遇上一個景點,我說“媽,進去看看?”,母親馬上會問“要不要另買票?這個時候我又好笑,又很憐惜母親。艱苦的歲月養成的習慣啊,一切都從儉。
現在我們姊妹都長大了,我時常勸慰母親,我說“媽,你要知道,你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有錢別舍不得花,生活別太節儉”。母親說“我現在吃得穿得都有了,花什么錢啊,再就是能跟你們出去旅個游啊,野個餐啊,我就心滿意足了”。呵呵,我們都覺得好笑。一個77歲的老太太,竟愿意和孩子們一起爬山,而且在外面就著風吃飯。
母親總是這樣以開放的心接受新事物,對什么都感興趣
不過,我知道有一件事我母親接受不了,就是芭蕾舞。我雖然不懂得芭蕾舞的深刻含藏,可是覺得它很美,而這個美又很抽象,我又不能深入簡出。有一次,我試著向母親通俗的解釋道,我說“媽,這是藝術,你不要把她們看成是你的女兒或媳婦,要把她們看成是藝術品”。母親不吱聲,似乎是接受了。可是再以后,每當電視上有這樣的畫面,母親就會說“快來看啊,藝術來了”。又引得我們哈哈大笑。(5)
不論什么時候,母親總能從容自如。我感覺母親的一生,總是在提醒幸福,感激生活。甚至看到滿園生機勃勃的菜蔬,母親會感激到太陽、藍天、雨水、空氣。
那是我父親病重不能下床的幾年里,母親的耐心細致更是難能可貴。每天喂吃喂喝,還要洗臟衣服,從沒有半點兒煩躁。每當別人體諒母親的時候,她總是笑呵呵地說“我沒有別的事兒,我身體又好,能行”。那時候我們姊妹都好像一下子長大了,知道了自己應該盡到的責任和義務。從那時起,我們養成了每星期回家看父母的習慣。這時候,母親會一大早就把冰箱里的“好東西”拿出來,準備款待我們。我們盡管生氣母親把東西都放久了,可心里十分憐惜母親的心意。我們各盡所能的幫助母親,母親不認為是我們應該做的,而是心存感激,感激孩子們對她的體貼。父親去世后,母親又把姥姥接到家里,老娘倆安安靜靜度余生。字串2
在這里又說到我姥姥。姥姥很客氣,就是對我母親,對她的外孫、重外孫,也總是這樣。偶爾我們幫助端端洗臉水、送送飯,她也要說好多客氣話。我時常覺得,我姥姥的生命真是一個奇跡。她年紀很輕的時候,大概是29歲就失去了我姥爺。姥姥孤孤單單近70年。又經歷了急風暴雨式的時代變革,親歷了一個大家族的榮辱興衰,心理和情感受到了那么大的磨難,她竟能用她那一雙小腳,度量著97年的人生歷程。而現在依然精神矍鑠,聲音朗朗。我時常納悶兒,姥姥不識字,怎么能準確的知道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到這時,一早就把干凈的床單鋪上,迎接我們回家。
我母親總是樂呵呵的神態,而情感又是異常的細膩。那一次我回家,母親不在家。一會兒回來了,我問母親“做什么去了”?母親說:“某某病了,我去看她了”。我有點奇怪,我們家與她沒有什么關系的。母親說“上次我走在她門口,人家看我喘呼呼的,特意回家搬個小凳子給我坐呢”。母親不經意的說著,我心里可是受到了莫大的震動。母親是這樣細致的表達著自己的心意,也悉心地呵護著別人的好意。
我的母親,真是繁華褪盡是質樸。母親的心,平和的如大地,寬容的如海洋。近幾年母親周圍很有些富裕了的鄰居,它們買了金鐲子,送給母親看。我母親很高興的欣賞著,也很理解人家的欣喜之情。可是母親自己從心里不喜歡金飾。她常說,她從小真羨慕不戴耳環、留短發的女學生樣兒,我深深地知道,這個“女學生樣兒”,是母親一生的向往。
母親的穿著更是隨便,也從不讓我們為她花錢買衣服。甚至有時候,我們退下來的衣服,母親就在里面撿一些能穿的,對此我們有時生氣甚至發火,可是母親很滿足,樂呵呵地并不理會我們。
母親對誰都是那樣的和氣,在鄰里中,大的小的,老的少的,都愿意和我母親說話。開朗樂觀的感染了很多人,平和善良的像一個基督徒,可是母親不信基督。有一次禮拜天,我回家看母親,正好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剛做完禮拜,在我母親那里歇息,說話之間就開始“傳道”,勸我母親信基督,和她做伴兒去做禮拜。母親說“我腿疼,不能去做禮拜”。她說“你去祈禱祈禱就會好的”,母親笑了笑。一會兒,那人又自言自語地說:“那里管用呢,我們做了善事,也沒見上帝降福下來”。母親忍不住呵呵地大笑了。我母親說“你就只管做善事,上帝自會知道的;你越是指望,上帝越是不會降福于你的。”母親說完又呵呵地笑了。我也感到好笑,那人也笑,大家都笑了。我不知道那人她笑什么,我感到好笑的是,博大精深的基督教義,被一個不信基督的人詮釋了,而那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卻在那里和上帝討價還價呢。
母親的心不以己憂,不以物喜。得失隨緣,不欺暗室。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今年春節,我弟弟為母親送了一幅對聯,寫著“心地光明宜福壽,精神爽朗自康寧”。我們大家都覺得真是母親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