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縣農村貨幣政策實施效應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29 10:10:00
導語:對**縣農村貨幣政策實施效應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農村貨幣政策實施效應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在農村地區貫徹執行貨幣政策,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本文結合**實際,對近年來農村貨幣政策效應進行調查分析。
一、農村地區貨幣政策效應的總體判斷
(一)農村地區存貸款總量迅速膨脹,有力地支持了農村經濟發展。經過近年來的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結構的規模愈來愈大,“三農”對資金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資金成為農業的稀缺資源。幾年來,人民銀行積極引導對“三農”的信貸投入,靈活運用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對農村信用社支農資金給予支持。據統計,2000-2004年6月末,農村信用社、農行等涉農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186564萬元增加到315616萬元、貸款余額由121669萬元增加到210809萬元,分別是原來的1.69倍和1.73倍。涉農金融機構在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把發放農戶貸款與支持農業產業化基礎建設、專業化生產結合起來,著力培植專業鄉鎮、專業村、專業戶,實行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扶持發展了一批帶動力較強的骨干龍頭企業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生產基地。自1999年我縣實施百萬農戶貸款工程以來,農村信用社累計發放農戶貸款32億元,止2004年6月末,全縣農戶貸款余額近6億元,其中90%以上用于支持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目前已培植起烤煙、蠶繭、果品、瓜菜、畜牧等支柱產業,帶動起了“十二大基地”建設。支持全縣形成了15個基地鄉鎮,800多個專業村,15萬個專業戶。
(二)貸款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1、從貸款對象結構上看,各層次貸款對象對貸款的滿足程度不同??蓮娜齻€層次加以分析,一是農戶小額貸款基本得到滿足。近幾年,農村信用社逐步擴大了小額貸款的范圍,由過去較單純地為農民發放生產方面的貸款,擴大到滿足農民生產、生活、消費、養殖、加工、運輸、經商、助學等方面的貸款需求,同時制定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辦法》,進一步改進了貸款方式,簡化貸款手續,全縣貸款農戶9.5萬戶,農戶貸款面達到33%,農民有效貸款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二是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滿足程度高。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著力培植龍頭企業群體,實施“龍頭”帶動,積極支持有市場的“農”字號龍頭企業,大力扶持有規模、實力強、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龍頭企業。不論國有、集體、個人,還是私營、合資、外資,只要產品有市場、企業有效益、誠實守信、能帶動千家萬戶在發展經濟中致富,都可謂之龍頭,這樣的龍頭企業就是金融機構支持的重點。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全縣已建成了食品、烤煙等農字號龍頭企業280多家,其中80%以上的企業與銀行有信貸關系,年完成產值29億元。逐步形成了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生產格局。三是小額農戶貸款、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以外的貸款滿足程度低。主要是大額農戶貸款、一般農業企業貸款、小城鎮建設資金、水利建設資金和助學貸款業務開拓不夠,小城鎮建設目前只靠民營資本投入,信貸投入力度不大,由于農村地區民營資本總量有限,小城鎮建設進展緩慢。同時農業生產所依賴的河、庫、塘、渠年久失修,治理資金難以落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2、從貸款地域分布上看,貸款供求旱澇不均。從金融機構角度分析,**西部山區駐地農村信用社放貸困難,個別信用社存貸比例不足30%;而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北部平原區駐地農村信用社貸款遠遠不能滿足農民需求,有的信用社存貸比例超過100%。究其原因,是西部山區農民世代以農耕為主,滿足于土里刨食,靠種幾畝薄地維持生計,沒有新上項目的沖動,貸款需求較??;而東部、北部平原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讓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民在溫飽之余,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業,熱衷于經商辦實業,產生了較大的貸款需求。
3、從貸款金融機構分布上看,金融機構單一,影響農村金融服務。據統計,**在原31個鄉鎮基礎上,形成了31個經濟自然帶。近幾年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地區國有商業銀行營業機構紛紛被撤消,造成了部分農村地區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經濟自然帶內,農村信用社、農行機構并存,但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經濟自然帶內,只有農村信用社能提供貸款。農村信用社“一枝獨秀”,“一農支三農”,難以承擔支農重任。據統計,**縣農村信用社近年來存貸款比例一直徘徊在80%左右,達到了規定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規定的最高警戒線。另外國有商業銀行普遍推行信貸授權授信制,貸款審批權限紛紛上收,對縣以下機構的授信權控得過死,且為防范信貸風險實行貸款發放終身責任追究制,致使部分信貸人員因懼怕承擔風險和責任,推薦上報貸款項目慎之又慎,產生“能不貸則不貸”的思想,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滯和限制了農村地區貨幣政策作用的充分發揮。
(三)農村資金分流現象有增無減,農村資金供求矛盾加劇。據對**縣調查,縣域經濟中資金流出現象日趨嚴重,資金流出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尤以金融環節流出為最。到今年6月末,金融環節流出縣境的資金總額達10億元之巨,占全縣各項存款余額的五分之一左右,流出資金中80%來源于農村。一是按比例繳存存款準備金,國有商業銀行部分資金名正言順地流出縣境。各國有商業銀行通常規定基層行將存款的一定比例繳存上級行,包含法定存款準備金、一級準備金、二級準備金等等。如工商銀行規定,縣支行除繳足6%的法定存款準備金以外,還要分別按存款的6%和20%的比例上繳總行、省分行,作為一、二級存款準備金。二是以高利率誘惑,鼓勵基層行上存資金。各國有商業銀行為掌握更多的資金,以實現支持大行業、大產業、大企業的資金需要,以高利率誘惑,鼓勵基層行上存資金。某國有商業銀行對繳存比例以外的資金,實行優惠政策,其利率高于繳存的各項準備金存款利率,比繳存準備金存款利率高出2.22個百分點。三是郵政儲蓄存款迅速增長,加快了資金流出速度。到今年6月,**縣郵政儲蓄余額已達76978萬元,其中80%來自農村地區。由于郵政儲蓄不放款,其組織的存款除留足準備金外,以轉存款的形式繳存中央銀行,通過中央銀行系統的層層上劃,郵政儲蓄資金便輕易流出了縣境,形成了郵政儲蓄增長越快,資金流出速度越快的局面。
二、提高農村貨幣政策實施效應的建議
(一)提升縣支行貫徹貨幣政策的能力。人民銀行縣支行要全面理解監管體制改革,正確把握職責調整,集中精力做好調查研究,要對貨幣政策的執行情況調查研究,履行人民銀行職責。一是盡快樹立貨幣政策觀念。信貸政策是貨幣政策的載體,是具體化的貨幣政策,貫徹落實好信貸政策,也即間接地貫徹落實了貨幣政策。具體到縣支行,可以更多地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貫徹執行貨幣政策問題,找準自己的位置。要嚴格拋棄那種依靠監管權力保證貨幣政策實施的依賴心理,特別是沒有機會成立監管部門的縣支行,更應該樹立貨幣政策觀念,以更好地履行調整后的職責和任務。二是進一步關注縣域經濟的發展和金融運行情況。要善于從錯綜復雜和不斷變化的縣域經濟發展中捕捉線索,從信貸投向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信貸收支的反映、經濟金融的銜接等環節中發現問題,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三是進一步明確和加強人民銀行貨幣信貸部門的工作職責,增強傳導手段,更好地發揮人民銀行縣支行的作用,為充分發揮基層人民銀行“窗口指導”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積極配合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加快農村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整合機構網點設置,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一是對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進行整合。農業銀行的營業網點要保留到鄉鎮,在農村金融市場實行有條件退出,即每10萬農村人口原則上有一個農行營業機構,每3萬農村人口必須有一個農村信用社營業機構;從農村撤出的網點,允許其搬遷到中心城鎮和縣城近郊,完善中國農業銀行功能,使其與城區、城郊結合部的農村信用社一起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共同肩負起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任。二是作為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農業發展銀行應重新定位,下伸營業網點,將營業網點設到鄉鎮,從組織機構上貼近農村經濟。
(三)規范郵政金融管理,確保農村資金“體內循環”。不言而喻,郵政儲蓄的快速增長,使資金大量流出農村,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阻滯作用是異常深遠的。一方面,政府不遺余力地大量吸收外來投資,以期緩解資金短缺局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當地資金卻以正當或非正當的渠道悄然流出,使當地經濟發展所需資金日漸枯竭,農村經濟發展成為無源之水。因而,應采取措施解決郵政儲蓄增長導致資金外流的問題??捎煽h市郵政局與農業銀行或信用社商談,以全縣統一的轉存款利率就地轉存農行或信用社,確保農村資金“體內循環”。
(四)整合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功能。一是深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發揮其支農主力軍作用。因地制宜改革農信社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實行全縣農信社統一法人,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對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的農村信用社通過免征利息稅、適當降低營業稅和所得稅稅率及減少存款準備金、放松利率管制等途徑進行必要的扶持。二是強化政策金融和商業銀行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農業是弱質產業,必須要有政府的支持、引導和推動。政策性金融是財政扶持農業的形式之一,必須發揮其對三農的基礎性支撐作用。農業發展銀行要延伸服務對象,由目前的僅支持糧食收購環節向糧食產前、產中領域延伸。還要擴大業務范圍,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做好政策性金融服務。商業金融也要加大支農力度,國家應通過稅收等政策,引導商業銀行把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農業。特別是要扭轉中國農業銀行近年來出現的“離農”傾向,使其在農村吸收的存款有相當的比例用于農村信貸,切實把農行辦成全面支持三農的綜合性銀行,為三農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發揮其對農村經濟強有力的拉動作用。三是鼓勵城市各類銀行的金融網點向農村延伸、鼓勵外資銀行開展農村金融業務、改革農業發展銀行等途徑,使農村金融主體逐步實現多元化,滿足三農對資金的需求。
(五)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農村金融改革創造良好環境。良好的信用環境是維護農村金融秩序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必要條件,只有建立良好的信用氛圍,才能有效打擊和杜絕高利貸等破壞信用環境的違法行為,維護農村金融秩序,保護農民利益。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建立良好信用環境的工作方法,確定農戶的信用等級,建立完整的農戶資信檔案,對符合條件的及時發放貸款,使農民能夠從正當渠道得到足夠的資金,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要動態地評定信用戶,特別是應根據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情況實行動態考核,及時調整對信用戶核定的信用貸款額度,增強農村信用社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風險控制的能力,有效防范信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