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況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15 06:44:00
導語: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況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廊坊市地處京津之間,全市土地總面積960萬畝(其中耕地555萬畝),沙地和低洼鹽堿地面積所占比例較大。廊坊市特殊的地理區位和自然條件,使全市的林業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但是,在這個地少人多以產糧為主的城郊型地區,群眾惜土如金,林業發展一直受“三難”即籌資難、植樹難、管護難的制約。面對這一情況,廊坊市結合本地實際,大膽探索,先后出臺了關于承包、拍賣、租賃、產權改制、抵押、轉讓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變官辦林業為民辦林業,變單純由國家、集體投入為國家、集體、個人多元投入,變單一的行政護林為全民護林,群眾成為造林綠化的主體,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顯著提高,全市林業煥發勃勃生機。截止到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積由解放初期的7.5萬畝發展到207萬畝,其中防護林75萬畝,用材林18萬畝,經濟林11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初期的0.7%提高到23%,林木蓄積量達到240萬立方米。全市林果收入占人均純收入40%以上的村有742個,占總村數的12%,有80個村(街)依靠林果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林果業已成為這些鄉鎮、村街的支柱產業。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的第一階段是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土地聯產承包制的落實,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針對廊坊風沙、雹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狀況,為保護農田,廊坊市在農村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林網營建工程,林網建設成為林業發展的重點。由于土地的包產到戶,渠、路樹木的栽植管護也逐漸責任到戶、到人。此階段的承包形式大部分為統一栽植,樹隨地走,分包到戶管護,收益按比例分成,個人占小頭。第二階段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隨著黨的農村政策的進一步落實,群眾發展林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一階段果樹面積得到了迅速發展。由于發展果樹收益較高,個體承包果園十分踴躍,承包逐步走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與此同時,防護林也向聯戶、大戶承包方向轉變,這一時期利益分配由以國家集體為主逐步向以個人為主轉化。第三階段是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非公有制造林得到蓬勃發展。這一階段的土地開發主體是沙荒地和次耕地,以個人投資為主,國家補助為輔,進行了大規模的速豐林基地建設和名特優新果品基地建設,通過拍賣、承包、租賃、反租倒包等多種形式綜合運用,來實現“國家要綠,群眾得利”的發展目標。由于速豐林營造投入少(相對果樹來說),管理簡便,收益高而穩定(7年左右一個輪伐期,年平均畝收入857元,遠遠高于種植農作物的收益),大部分個體造林戶紛紛轉向片林的營造。
二、非公有制造林的主要形式
(一)承包制。這種形式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個人交納承包費,由個人負責造林綠化,收益全部歸己,或國家集體統一栽植,個人承包管護,收益按比例分成。個人與國家(集體)簽訂承包合同,一定幾十年不變,可以繼承和轉讓。如:文安縣大柳河鄉馬石槽村馬福民,承包了村里所有的禿渠禿路及公墓的綠化任務,分年度每年向村里交1000元承包費,并與村里定下協議,造林收益全部歸個人。到2000年底已累計投資12萬元,植樹31000株,綠化了8條渠路,全部按工程綠化設計、施工,成活率及保存率均在95%以上。文安縣經營糧食的個體老板鄧紹表承包了董村鄉七個村街的農田林網建設,計劃連續5年植樹50萬株,今春一季度植樹10萬株;霸州市煎茶鋪花桑木村馬建旺,自籌資金60萬元,承包土地1000畝,其中育苗200畝,發展速豐林和經濟林。目前,全市對現有樹木或新植幼樹采取承包到戶管護的達60%以上,收益按3:7或2:8分成,個人得大頭。由于責權利明確,充分調動了群眾造管積極性,造林效率大大提高。
(二)拍賣制。一是拍賣宜林地使用權,將“三荒”地按長度或畝數進行公開拍賣,個人進行公開投標競買,一定幾十年不變,允許繼承和轉讓,林木收益全部歸個人。二是拍賣樹木所有權,對已植幼樹作價拍賣給個人管護,收益后國家或集體收回造林成本,其余全部歸己。文安縣德歸司吉城村將“三荒”向全村公開拍賣,村民張志良經過竟爭中標,同村委會簽訂了30年的綠化合同,按照造林計劃,現已綠化渠路2000米,植樹11400棵。大廠縣祁各莊鄉亮甲臺村,1999年春將群英渠三分干渠3500米長的渠段進行拍賣,有6戶村民以每百米20元的價格把土地使用權買走,栽樹5000余株,成活率達98%以上。
(三)股份合作制。這種經營方式可以是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其它有形或無形資產入股,利潤按股分成。永清縣曹家務鄉,地處永定河泛區,土壤為沖擊沙土,有機質含量少,糧食產量很低,農民靠種地很難脫貧致富。去年由村委會代表出面,聯合三家單位實行股份合作制發展林業,集中連片營造速豐林4000畝。三家股份分別是:村里(代表農戶)出讓土地使用權并負責樹木管理,占股55%;市農科院出苗木,占股30%;永清縣林業局出技術(按照速豐林營造規程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占股15%,收益按股分成。這種形式,使農民能夠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優勢參與造林,既解決了農民資金不足的問題,又充分利用了剩余勞動力,解決了造林后期的管理問題。
(四)反租倒包。這種形式多見于各級重點生態防護林建設,即由國家或集體將已承包到農民手中的土地按標準統一租下來,再將土地反包給農民。今年我市京津塘、京沈、津保三條高速公路兩側綠化,都是先由當地政府按每側30米將土地征用過來,然后反包給所在地的農民進行綠化,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大城縣南趙扶鎮的麻洼干渠臺田造林5萬株,村集體先將林地收回,再發包給了張莊、東白洋、凡莊、小流漂四個村18個戶,承包戶在成林更新后按收入的30%交村集體。
(五)村投戶管。即由國家或集體提供苗木,統一規劃,統一栽植,樹隨地走,分戶經營管理,或由村集體提供土地、苗木,農民自栽自管,收益村戶按1:9或2:8分成,個人占大頭。安次區仇莊鄉景村,今春栽樹(楊樹)260畝,全部由集體提供苗木,并新打兩眼機井,供澆水使用,統一規劃,統一造林標準,農民負責栽植和管護,采伐時收益按2:8分成,個人占大頭,并簽訂了合同。香河安平鎮采取鎮統一規劃、統一購苗,承包戶一次性買斷堤埝,由農戶栽植、管護,鎮政府與農戶簽訂合同,收益按比例分成。這種造林方式既解決了農民資金短缺問題,又充分利用了閑散勞動力。
三、非公有制造林的主要特點
(一)投資方向準,投資力度大。隨著國家林業政策的調整,林果產品行情一路走俏,開發土地資源,大力興辦綠色產業已成為當今林業發展的主流。廣大私營業主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及時調整投資方向,將發展林果業做為增收致富的一條有效渠道,踴躍承包、租賃土地或參與林權、林地拍賣的投標競標。由于政策導向和利益驅動,廣大林農、果農舍得投入資金進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的平整、改良等綜合開發,從而大幅度增加了林業建設的投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