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小康進程分析
時間:2022-01-22 01:41:00
導語:縣小康進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已經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十六大的勝利召開為新世紀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實施拉開了序幕,大會提出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的時代主題,并提出了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在我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得到實惠的歷史性成就中,業已存在的由于地理、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差異而造成的區域性的中西部差距以及省內間的地區差距不容忽視,那么在小康進程中我縣究竟身處何處?與小康存在多大差距?今后努力的方向何在?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所謂“小康”一詞源于《禮記》是指僅次于“大同”理想社會的一種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社會狀況,凝聚著炎黃子孫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企盼。鄧小平同志1979年首次提出了“小康生活”概念。現在我們所提到的小康既是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發展過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及相應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階段性標志,包括人們衣、食、住、行和生存環境等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和整個社會的進步。其進程可劃分為小康生活水平總體實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兩個階段。
1992年5月國家統計局“小康標準研究課題組”在考察了大量國際標準并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分別從經濟水平、物質生活、人口文化素質與居民健康、精神生活、生活環境與社會保障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城市、農村和全國的“小康”量化標準。1995年國家統計局與國家計委又聯合制定了《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準》、《全國城鎮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準》、《全國農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準》一整套系列指標體系,其中綜合了城鄉基本情況,體現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標體系為:
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準
指標類型
指標名稱
單位
80年
小康值
權數
一、經濟水平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元
778
2500
14
二、物質生活
48
收入
居住
營養
交通
結構
2、人均收入水平
(1)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
(2)農民人均純收入
3、人均居住水平
(1)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
(2)農民人均鋼木結構住房面積
4、人均蛋白質攝入量
5、城鄉交通狀況
(1)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
(2)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
6、恩格樂系數
元
元
平方米
克
平方米
%
%
974
315
5.5
4.5
50
2.8
50
60
2400
1200
12
15
75
8
85
50
16
6
10
12
5
7
6
8
3
5
6
三、人口素質
14
文化
健康
7、成人識字率
8、人均預期壽命
9嬰兒死亡率
%
歲
‰
68
68
34.7
85
70
31
6
4
4
四、精神生活
10
10、教育娛樂支出比重
%
3
11
5
11、電視機普及率
%
11.9
100
5
五、生活環境
14
12、森林覆蓋率
13、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縣百分點
%
%
12
15
100
7
7
總計
共16項分指標
100
根據以上標準,我縣完成小康進程如何,達到小康值多少,距離小康水平還有多遠。根據掌握的資料,進行初步分析比較:
一、小康進程分項測評
1、經濟水平
全縣經濟發展水平連上新臺階,在1990年全縣GDP12209萬元的基礎上,分別于1992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跨越15763萬元、23688萬元、52098萬元、64397萬元、76005萬元,到2003年全年GDP達到118529萬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3.7%,實現了快速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均GDP水平也由1990年的354元增至2003年的2896元。
但在小康進程中,仍存在小康前進步伐遲緩。2003年人均GDP水平按1990年價格計算為1685元,實現小康程度62%。
2、物質生活。
收入水平的增加是影響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變化的決定因素。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擴大就業機會,政策性調資等使城鄉居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長。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0年的333元增加到1418元,是1990年的4.3倍,年均增長速度為11.8%。扣除物價因素,換算成1990年價格為668元,僅完成小康進程的38.6%.
隨著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住房制度的改革與不斷完善,人們的居住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縣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平方米,超過小康標準平方米。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為15.7平方米,超過小康標準0.7平方米。
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結構的變化充分反映了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從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的恩格爾系數來看,恩格爾系數即是食物性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由1990年的65.1%下降到2003年的63.3%,距小康值差13.3個百分點。我縣人均蛋白質攝入量基本接近全市水平。
城鄉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觀。至2003年底,我縣城鎮人均擁有鋪路面積3.6平方米,與小康標準相差4.4平方米,農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達到93.6%,高于小康標準值8.9個百分點。
3、人口素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起著決定性作用,人口素質的高低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時也是生活質量高低的綜合反映,是小康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標志之一。從文化方面看,全縣的各類教育事業持續得到健康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率到2003年達到100%,成人識字率為98.52%,高于小康值13.52個百分點,達到了小康標準。從健康方面看,2000年人均預期壽命68.1歲,距小康值還有1.9年,我縣的嬰兒死亡率2003年為11.4‰,達到了小康標準(31‰)。
4、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的改善與提高是小康生活標準的一個重要標志,說明小康生活水平進一步推進。隨著收入的增長,居民消費結構發生較大變化,非食品性支出增多,居民耐用消費品增多,消費娛樂檔次上升,手機、電腦等逐步走進平常百姓家。2003年,我縣電視機普及率達到80%,其中城鎮電視機普及率基本達到小康標準值100%。農村電視機普及率為66.1%,差小康標準值3.9個百分點。
5、生活環境。
生活環境的改善,是小康生活水平的另一重要標志。從小康標準設定的反映生活環境的兩項指標——森林覆蓋率和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縣百分比來看:我縣森林覆蓋率已達24.75%,城鄉環境和生態有較大改觀,超過小康標準設定的15%的小康值。2000年我縣已達到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
二、全縣康進程總評
2003年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全縣人民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一心一意搞建設,真抓實干謀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進步,全縣小康綜合實現程度為61.97%。但各項指標實現程度差異大,指標間參差不齊,核心指標人均GDP、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完成62%、38.6%。接近小康標準的只有行政村通公路比重,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農民人均鋼木結構住房面積、成人識字率、嬰兒死亡率、森林覆蓋率、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縣百分點。社會發展指標接近或達到小康值,經濟發展指標距小康值差距大。小康之路,任重道遠,重點難點在農村。從全國、全省、全縣來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在少數民族地區。我縣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到2003年底,我縣還有貧困人口32570人,自我發展能力不強。水淹區、半淹區移民生活困難。2003年我縣人均GDP2896元,按90價計算僅為1685元,離小康值2500元還差815元。人均GDP2500元換成現價計算相當于4277元,現價人均GDP還差小康標準1394元。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418元相當于90價668元,與小康值1200元相比差532元。90價小康值1200元相當于現價2546元,現價農民人均純收入差小康標準1082元。
三、對我縣推進小康建設的建議
在全國、全省的帶動下,我縣正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掀起建設小康社會的高潮。根據人均GDP折算成美元測算,在2003年實現程度的基礎上,必須持續10年保持GDP增長率在10.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1‰以內,至2013年底才達到人均GDP800美元的目標,比全國人均GDP達到800美元以上總體實現小康生活落后了十多年。小康建設任重道遠,根據普定的實際,提出以下建議。
(一)力爭使GDP增長率在未來十年內保持在10.5%以上,保證經濟總量的增長與社會財富的積累協調同步。只有經濟穩定高速的增長,才能使城鄉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也只有經濟的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才能進步,人們精神生活才有物質基礎。
(二)大力推進我縣工業化進程。當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不少經濟學家預言——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廠,因為我國除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外,還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在世界能源越來越短缺的情況下,這一設想不無道理。而我們普定又是能源豐富地區,大力發展頂尖技術的加工、電力、制造工業是我縣增強實力,致富奔小康的最佳途徑。中央在提出“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后,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西部的能源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這一設想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大量引進技術管理人才,運用先進、科學的管理使企業蒸蒸日上。廢棄一批沒有競爭力、技術落后、管理落后、效益差、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同時創造一流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起點高,技術先進的客商來我縣安家落戶。選擇一批既能充分利用我縣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又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產業帶動大的行業,作為普定工業發展的重點。從而實現富民與富縣的經濟實力同步。
(三)樹立精品意識,不斷加快我縣旅游業的步伐。發展旅游業同發展工業一樣,是我縣早日騰飛的一只翅膀,他不僅是高效益的行業,還能極大地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吸納大量勞動力的同時,解決就業問題。當發展農業的空間和潛力越來越小時,發展旅游業還可以推進城鎮建設,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從深層次上解決農民收入過低和社會二元結構問題的解決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優美的環境也能吸引人才,這種能量對加快我縣的發展不可估量。
(四)積極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健康發展。
加快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不斷提高其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可以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在現有條件下快速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極大地豐富城鄉市場,滿足全縣人民物質生活需要,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從小康指標體系上看,這對加快我縣的小康進程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在農民有一定自我發展能力的地方,采取積極的信貸政策,增加對農業生產資金貸款,引導農民成立無污染、無公害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等。不斷延長產業鏈條,發展以農產品為主的食品加工工業,形成從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貯藏、運輸和銷售一條龍,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加快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五)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減輕人口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壓力;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注重發展職業教育和其他形式教育,讓大量的勞動力資源轉變為人力資本。
(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證人才的合理流動,加快推行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改革,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形成多層次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七)繼續抓緊抓好新階段扶貧工作,利用政策和法律手段縮小貧富差距,讓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受益。
(八)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從縣到鄉要突出抓好一批重點工程建設,提高農村水、電、路、郵、廣播電視的暢通質量,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小康建設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系統工程,為了順利推進小康建設,需要制定長遠的發展建設規劃,形成以電力、加工工業為基礎的工業和旅游同步前進的格局,在確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早日實現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