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的現狀、成因及措施
時間:2022-01-22 03:12:00
導語:金融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的現狀、成因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文成縣為例
文成縣總人口37萬,下轄33個鄉鎮,總面積1293平方公里,其中人均耕地面積0.41畝。1986年列為國家重點貧困縣,1997年全縣基本脫貧,2003年農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30個鄉鎮,人口27萬。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億元,財政收入1.46億元,尚屬欠發達地區。
經濟決定金融,欠發達的文成縣決定了其轄區金融機構的數量不多、規模不大、經營狀況一般等。全縣有農發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保險公司、壽險公司、太平洋財險、壽險公司、中華聯合五家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一家證券公司分理處等金融機構。2003年,全縣存款余額26.8億元,貸款余額12.3億元;保險收入0.4億元,理賠支出0.1億元;證券交易額2.02億元。
一、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縣域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有所弱化
1、縣域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弱化的主要表現
從經濟結構和貸款結構分析(列表一):1999-2003年,文成縣工業總產值每年穩定增長,年均增長速度為13.2%,而同期文成縣金融機構工業貸款從1999年末的7533萬元下跌至2003年末的2560萬元,呈逐年遞減趨勢,年均減少速度高達22.4%;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速度為2.3%,同期農業貸款的年均增長幅度大大高于農業總產值的年均增長幅度,但波動幅度也大,農業貸款大幅減少或相對增加少的年份里,農業總產值就相應降低。
列表一
經濟結構和貸款結構及其增長幅度變化表
單位:萬元
內容日期工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增長(或減少)幅度工業貸款工業貸款增長(或減少)幅度農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增長(或減少)幅度農業貸款農業貸款增長(若減少)幅度
1999年53883/7533/37666/11835/
2000年6050112.3%4637-38.4%37409-0.1%8081-31.7%
2001年6939814.7%3429-26.1%408229.1%1234252.7%
2002年746667.6%2517-26.6%38893-4.7%1830848.3%
2003年8820918.1%25601.7%407364.7%3011864.5%
年平均增長速度/13.2%/-22.4%/2.3%/33.5%
從存貸款增長速度及存貸比變化趨勢分析(列表二):1999--2003年,文成縣金融機構存款的增長速度與貸款的增長速度是極其不相稱的,存貸款雖然都在同步增長,但二者的增長速度相差一倍以上,存款年平均增長率為29.6%,同期貸款年平均增長率為12.6%。金融機構存貸比也從1999年末的80.3%下跌至2003年末的46%,呈逐年下降趨勢。
列表二:
存款、貸款及存貸比增減變化表
單位:萬元
內容日期各項存款各項存款增長幅度各項貸款各項貸款增長幅度存貸比
1999年96051/77095/80.3%
2000年11279517.4%802044.0%71.2%
2001年14151225.5%9308016.1%65.8%
2002年19621438.7%10713715.1%65.8%
2003年26802636.6%12339415.2%54.6%
年均增長速度/29.6%/12.6%
從經濟總量發展趨勢和貸款總量增長趨勢分析:1999--2003年,文成縣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1.9%,而同期文成縣金融機構的貸款年平均增長率12.6%,略高于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但與全國平均發展速度比較,我縣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數,而貸款年平均增長率則低于全國平均數,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對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支持明顯不足。
2、縣域金融對縣域經濟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
(1)國有商業銀行實行集約化經營戰略,過分強調集約經營的統一性,忽視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沒有找到集約經營統一性與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性的結合點。在機構網點設置上實行收縮戰略,撤并在偏遠山區或經營效益差的金融網點,據統計,從1999年末到2003年末,文成縣金融機構網點由86個減少至41個,減幅高達52.3%,使縣域經濟金融服務網點不足;在信貸管理上實行嚴格的授權授信制度,尤其是鎮級金融機構沒有審批貸款的權力,只負責實地調查、組織材料申報;在信貸考核上實行"零風險"和"信貸人員第一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即便是由上級行履行審批手續的貸款,一旦出現風險,也要基層行承擔主要責任,信貸員本身也將背負上重大責任,造成信貸人員的"惜貸"、"懼貸",削弱了信貸支持的力度。
(2)資金外流現象嚴重。由于經營機制、追求利潤最大化等因素,郵政儲蓄部門上繳全額存款、各國有商業銀行將剩余資金上劃等,使資金流出縣外。從1999年以來,文成縣金融機構存差不斷增加,由1999年的1.9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14.5億元。這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各商業銀行從縣域吸收的資金50%以上流向了城市,進一步削弱了縣域金融對縣域經濟的支持。
(3)信貸投向政策發生很大變化。縣金融機構在一如既往地支持農業經濟等國家產業政策的信貸投入時,逐步從一些高風險行業退出,大力發展個人消費貸款等新興貸款。如住房消費貸款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在個別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中已占1/3以上,一方面減少了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信貸資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縣域經濟的特點決定了此類貸款對地方經濟發展無絲毫作用。
(4)信用環境影響了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由于歷史等原因,全縣信用觀念仍然較差,2004年文成縣國有商業銀行在剝離了4017余萬元不良貸款和核銷了637.4萬元不良貸款后,不良貸款依然出現反彈,導致金融機構貸款大量沉淀和流失,嚴重威脅金融資產安全,并使對好的經濟個體產生"逆向選擇"或"道德風險",信用環境更趨于惡劣,使金融機構懼而卻步,貸款發放慎之又慎,直接導致了金融機構貸款的逐年下降。
(二)貸款使用效率降低影響了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1、貸款使用效率降低的現象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貨幣信貸處所做的以上海市為例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衡量貸款使用效率的指標主要有兩組,一組是相對指標之間的關系即GDP實際增長率與貸款增長率之比;另一組是絕對指標之間的關系即GDP總量與貸款余額之比;當期貸款增長率對當期GDP實際增長率影響不明顯,而當期貸款余額對當期GDP問題影響非常明顯。
1999年-2003年,從全國范圍看,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科學技術的進步、信貸管理制度的健全,貸款使用效率逐步提高。而對文成縣GDP總量與貸款余額之比著項絕對指標的分析,1999年文成縣域GDP/縣域貸款余額=1.44,2003年文成縣域GDP/縣域貸款余額=1.40。這說明文成縣域貸款的使用效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出現下降現象。
2、貸款使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1)信貸長期化趨勢降低了貸款的周轉速度,直接影響貸款的使用效率。近幾年以來,中長期貸款增長很快,在貸款中占據比例越來越大。據統計,2003年末,縣域中長期貸款余額占全部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達32.7%,同比上升近3個百分點。這表明貸款結構出現了由以前的"借短用長"向"借長用短"的趨勢,信貸長期化必然降低貸款的周轉速度,從而影響貸款的使用效率。
(2)縣域投資結構的一些不甚合理面弱化了貸款的使用效率。2003年文成縣域房地產開發共完成7000萬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12.6%,縣域信貸投入房地產開發的量亦增長明顯。房地產開發具有直接進入最終消費的性質,而文成縣工業不發達的特性使得鋼筋、水泥等生產建設資料絕大部分在外購買,因此,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對文成縣GDP的貢獻相對較弱。此外縣域中的一些重復建設不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也對有限的信貸資源造成浪費。
(3)銀行經營體制變化,銀行之間的競爭激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貸款的使用效率。某些商業銀行支行為了既完成上級行的貸款投放任務又完成存款考核任務,采用虛增貸款方式,信貸資金仍然流在銀行,并沒有進入經濟活動當中,從而降低貸款效率。
(三)政府越位和市場缺位現象使金融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后勁乏力
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及領導的金融意識增強,政府越位現象在淡化,但由于金融業的市場化改革還沒有真正完成,市場缺位現象還是比較嚴重。
(1)金融機構的貸款直接或間接受到行政干預。金融機構的信貸自主權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管制,甚至于出現地方產業與國家產業政策矛盾的現象。
(2)金融機構的業績考核由行政做出,而非市場做出。近些年強調金融風險和金融穩定時,則干脆不發放有風險的貸款,浪費了有限的資金,而沒有相應的獎懲措施。
(3)金融機構負責人的任免由行政決定,沒有建立銀行家制度。金融機構內部的任免獎懲和工資制度,類似于行政機構而非企業機構,導致金融部門無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資和機會,難以留住優秀人才,面臨競爭時,人才流失更為嚴重。
二、措施、建議
(一)改善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弱化的建議
1、整合金融資源,建立有利于減少縣域資金流失的機制,確保縣域資金用于縣域經濟發展。一是人民銀行要發揮窗口指導作用,有效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地方經濟建設實際,適時信貸政策指引,確保縣重點項目資金需求。二是規定各國有商業銀行從縣域吸收的資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要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持,提高存貸比率(最好確定一個最低存貸比),將上存資金降到最低水平。三是要求郵政儲蓄資金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要改變當前郵政儲蓄全額轉存的情況,郵政儲蓄機構吸收的資金須全額委托縣級法人金融機構使用,風險由縣級法人金融機構承擔,這部分資金用途和對象不受限制,只要用于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
2、國有商業銀行要加大對縣域經濟支持的力度。商業銀行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爭取最大限度的信貸審批權限、指標和較寬松的信貸政策,增加經營自主權。縣域經濟特色各異,國有商業銀行要加強對縣域經濟的調查研究,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和特點,加強和改進信貸工作,避免信貸資金運用上的"一刀切"。建立完善信貸考核制度,發揮信貸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用好用活每一分信貸資金。
3、加快縣域信用建設,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各級地方政府要強化金融意識,加快信用村、信用鎮的創建,協助金融部門維護金融債權,營造和維護好鎮域的信用環境,使金融部門能夠放心地增加對鎮域經濟的貸款支持。人民銀行要積極發揮現有信貸咨詢系統的作用,加大推進金融業征信體系建設,為"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難行"創造條件。縣域企業、個人應珍視信用,誠實守信,貸款有借有還,以良好的信譽贏得金融部門的貸款支持。
(二)提高貸款使用效率的措施、建議
1、商業銀行要切實以市場為導向,貫徹適度從緊的穩健貨幣政策,對縣域經濟的金融支持應注重結構上的優化和調整。要圍繞文成縣政府確定的"五大基地"建設,尋找信貸工作新的切入點,以此統領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2、建議建立擔保公司,引導資金加大對縣域中小企業的支持。當前,銀行資金之所以趨向于基礎設施、消費領域和少數優勢企業,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信貸投入環境。政府部門要出臺政策、改善環境,按照支持發展與防范風險相結合、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開展擔保與提高誠信相結合的原則,加快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的建立,解決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因找不到擔保企業而無法貸款的問題。從而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3、貫徹落實投資體制改革政策,實現投資資源優化配置。要以"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引導企業、民間資本投向。民間資本相對于銀行間接融資更具有單純的趨利性,其流向和流量完全以市場為準則。市場化的民間融資行為必須與信貸資金的投放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時也使信貸資金的投向更為合理,使信貸投向更貼近于地方經濟發展的資金實際需求,從而更高效地發揮效用。
(三)政府歸位和市場到位的政策措施及建議
1、減少行政干預,轉移政府對金融業的干預目標。政府對金融業的干預和監管者的監管必須要制度化,要嚴格依照現有制度進行監管并及時披露。政府要從汲取金融,轉向建設金融。要建設金融,必須賦予金融機構以獨立決策權,強化銀行獨立審貸和風險控制,變金融機構"錢袋子"的角色為"資源配置者"的角色。
2、穩步推進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創建有效率的金融市場體系。根據《公司法》規定,商業銀行屬于競爭性行業,不必采取國有獨資的股權形式,應對其進行股份制改造。要推動國有銀行的真正商業化經營,形成競爭性市場機制;要提高中國銀行業的開放度,放寬銀行業的市場進入限制,尤其是鼓勵民營銀行和外資銀行進入市場,使市場上存在一批獨立的、規模合理的商業銀行,以促進銀行市場的有效競爭。
3、建立符合市場化、科學的考核、任免制度。改革金融機構負責人的任免考核機構,放開對所有商業銀行負責人的任免考核。要采用有效的激勵機制培養金融人才和發揮人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