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改革為何走不出"怪圈"
時間:2022-03-10 07:12:00
導語:公車改革為何走不出"怪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末歲終,有關公車改革的話題再次引起廣大干群的關注。在網絡上搜尋公車改革,僅用0.07秒,出現335000個有關公車改革的查詢結果。公車改革喊了幾年,為何總是曠日持久,舉步維艱。臨近全國“兩會”前夕,有關公車改革必將再次成為代表和委員們的熱門話題。
一、公車改革為何原地打轉路在何方?公車引發的“車輪腐敗”問題,近年來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這幾年,公車改革經過各地實踐,大多采取取消公務用車,發放交通費用補貼或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等辦法。由于我國大大小小的官多,盡管各級政府制定了一套又一套制度,出臺了一項又一項政策,可是“公車腐敗”現象不僅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其實道理很簡單,公車改革的阻力來自于既得利益的領導階層。任何一項改革必然會觸及到一個階層的利益。如國企改革,一批工人下崗,各級領導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沖鋒在前,大刀闊斧,乘風破浪。但公車改革涉及到自身既得利益的時候,就顯得不那么痛快,難以“忍痛割愛”了,或左顧右盼,或等待觀望,反正不做改革的先鋒。如今的改革已經到了“深水期”,涉及到領導階層的既得利益,就沒有工人、農民在改革中那么好說話了,改革的難度大大增加。如執政能力建設、遏制兩極分化、反腐敗斗爭等等,說明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那么,下一步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會不會又在與“潛規則”的博弈過程中扭曲變形呢?首先,補貼的標準如何制定?因為中央沒有統一規定,具體實施方案由各地制定,如果地方政府不顧當地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財政的承受能力,將補貼標準定得很高,那么改革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其次,按照中央有關公務用車制度的規定,較低級別的領導并無專車待遇,有些地方卻大小領導人人都有一份車貼。這等于把應當清理的“專車配置”,變成了名正言順的“車貼”。第三,新的用車模式下可能出現上級坐車下級出錢的怪現象。因此,公車改革盡管搞了幾年,但成效不大,似乎在原地打轉,沒有走出“怪圈”現象。
二、不能過高評價公車改革的成果。現在的公車改革是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自己制訂規則、自己執行、自己解釋。這就像外科醫生給自己做手術,在不打麻藥的情況下,遇到一點痛就會本能地將手術刀縮回來,肯定不會像給病人做手術那樣利索干凈有力。難怪干群質疑這種讓既得利益者主持公車改革,肯定不會完全代表公共意志。現在各地在公車改革上都有創新做法,大多采取貨幣化方式,基本做到人人有份,皆天歡喜。而且在算經濟帳的時候,總是比原來節約了百分之幾十。其實,聰明人只要稍微動一下腦筋就能看出,公車改革的帳不能這樣算。原來在公車使用中“公務占1/3,領導私用占1/3,司機私用占1/3”,也就是說,費用中的2/3是不合理的。“車改”后雖然從表面上看節約了1/3,其實仍然有1/3不合理的費用被保留了下來,這是以改革的名義把這部分不合理開支“合法化”了。此外,還有這個節約帳也要看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假如一個街道辦事處過去超配了10輛車,每輛車按5萬元計算,全年要支出50萬元。而車改后包括發放種類補貼,每年只要30萬元,意味著全年能節約20萬元。按照這樣算法,車改的成效就十分明顯。反之,如果這個街道按規定僅配了二輛公車,每年僅支出10萬元,而車改后按同樣規定發放補貼,每年卻要增加20萬元,這又如何肯定車改政績呢?因此,這種自吹自擂的政績要打一定的折扣才能讓百姓心服口服。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公車改革方案要體現社會公眾意識。原來只在個別地方實行的公車改革,如今已呈燎原之勢。公車改革事關黨風廉政建設,節省資源和成本,勢在必行。如今一些地方和單位的公車改革收到一定成效,多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值得記取和反思。一是標準不合理。公車改革有賣車買車問題,還有補貼問題。一些單位制定的公車拍賣標準不合理,給領導的補貼和給普通職工的補貼差距太大,領導撈好處太多,職工吃虧太多。一些事業單位,只補貼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員,從事業務工作的職工根本沒有考慮在內。標準不合理、不科學,導致公車改革無法取得應有的成效。二是操作不規范。改革需要規范程序,需要在陽光下進行,才能保證改革公正、公平。有的則在內部拍賣公車,領導舉牌后誰還敢再舉?領導仍然是摘最大最肥桃子的人;有的單位搞公車改革,關起門來自行出臺辦法,不經過科學、合理的論證,不征求、不聽取群眾意見;有的單位既發補貼又配公車,變相給領導和職工提高待遇,致使群眾意見不少。三是目的不明確。公車改革的目的在于降低政府運行成本,取消官僚特權,堵住腐敗漏洞。但是上述種種行為不但無助于取消官僚特權,還助長了官本位的風氣。因此,公車改革者首先要認清到底為什么要搞公車改革,是處處站在領導的角度,代表領導的利益,還是出于公心,代表廣大群眾的利益。如果是前者,處處為領導著想,事事為領導考慮,那公車改革完全成了一場換湯不換藥的“政治秀”,不再具有任何意義。公車改革問題已經上升為社會熱點焦點,那么,有關公車改革方案一定要體現社會公眾的主流意識。否則,改革就不可能徹底或成功。要把公車改革的標準讓群眾來評判,把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作為第一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