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離退休空巢家庭問題的分析與思考
時間:2022-07-31 10:39:00
導語:市離退休空巢家庭問題的分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我國已逐步進入老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多,這幾年來在老年人家庭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就是被許多學者稱為的“空巢家庭”。所謂“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從父母家庭中相繼分離出去后,只剩下父母留守、獨自生活的家庭。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階段。
“空巢”家庭問題,它不僅僅是個別家庭問題,而是具有廣泛意義的社會問題。它關系著現代化的進程、人們的生活質量、社會安定,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參數。因此研究“空巢”家庭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空巢家庭現狀
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提供的資料,最近10年來我國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勢。全國有65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戶中,空巢家庭戶占22.83%,其中,單身老人戶占11.46%,只有一對老夫婦戶占11.38%。地區之間的差異懸殊。有65歲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戶中空巢家庭戶的比例,山東省最高,達到36.05%,其次是浙江省,達到35.12%,均超過1/3。上海(29.37%)、天津(28.20%)、江蘇(27.48%)、黑龍江(27.21%)、遼寧(27.08%)、山西(27.00%)、河北(25.39%)及北京(25.00%)的比例也超過或達到1/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單身獨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4年的11%,原創:即增加了兩倍。另據有關部門對天津、杭州、××三城市60歲以上老人抽樣調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單身家庭里,29.1%的老人生活在夫婦二人家庭里,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總數40%以上。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80%以上,這意味著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
常州市城調隊曾在市區范圍內進行了抽樣調查,對離退休“空巢”老人家庭生活現狀進行分析,接受調查的1418戶居民家庭中,共有250戶屬于純離退休空巢家庭(家庭成員均為離退休及內退人員,僅1戶家庭中有1位未曾工作過的高齡老人),在這些“空巢”家庭的454位成員中,共有城鎮離退休職工441人,未到退休年齡提前辦理內退手續的人員12人,分別占總數的97.1%和2.6%,其中男性占48.0%,女性占52.0%,調查表明,大多數“空巢”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離退休人員晚年生活平安幸福,但也有一部分家庭晚年生活寂寞凄涼,需要引起社會的充分關注。
二、空巢家庭帶來的困難與問題
1.經濟供養保障問題。在空巢家庭中,有一部分老年人獨居,其中不乏經濟貧困者。接受調查的我市離退休家庭有3.3%的低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有8%的離退休家庭表示收入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需求。如果獨生子女收入較高還能夠照顧到家庭和老人,但大部分人都是職業一般,收入偏低,經濟是一個限制。父母有養老金還能得到一些保障,如果沒有退休金,光靠子女,就會給子女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2.醫療藥費保障問題。空巢家庭中的家庭成員大多數年過花甲,體質和肌體免疫力相對較差,長年患病的比率高達70%-80%,各種慢性病的發生率以及受疾病感染的幾率較高,看病就診的消費支出明顯多于一般家庭。調查數據顯示,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均比城鎮居民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其中扣除醫保及單位報銷部分,個人平均負擔額占到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58.2%。家庭總消費支出的10%,對一些收入偏低的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經濟負擔,部分家庭由于醫療費太貴或經濟原因,生病后沒去醫院診治。
3.生活照料保障問題。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國的計劃生育國策推行獨生子女制,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個子女。“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形成以及社會流動的加速,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使得老年人期望子女照顧和子女想親自照顧老人的想法已不太現實,給家庭贍養老人帶來問題,也是贍養方式的問題。有調查顯示:48%的中年人認為照顧老人有困難。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時間、精力不夠,致使老年“空巢”家庭照料資源不足。
4.精神慰藉保障問題。我國歷史上歷來以子孫滿堂的大家庭為榮。而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也是通過大家庭的居住方式來體現的。如今,子女離開家庭生活,空巢老人無法享受過去大家庭的天倫之樂,使他們從精神上失去寄托,產生孤獨感。據全國家庭養老和社會化養老研討會上公布的數據表明:在被調查的500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認為自己經常或有時感到孤獨的占21.4%,在1428名接受調查的60歲以上的老人中,絕大多數也因為不能與子女經常溝通而常感到孤獨與寂寞,精神狀態猶為堪憂。老年人為同子女團聚打官司事件雖并不多見,但是老人想從兒女處得到精神撫慰的心理需求卻是普遍存在的。
三、解決空巢家庭的建議與思考
1.提高養老收入水平,增強空巢老年人經濟支撐力。近年來我市離退休家庭總體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但也有一定比例的離退休家庭,由于退休時間較早、醫療支出較多,生活比較困難。因此,穩定并逐步提高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強空巢家庭的經濟支撐力。一是依靠勞動和民政等部門,加快建立和完善以養老保險為主、最低生活保障為輔、特困補貼制度為補充的養老保障體系,實現養老金的社會化發放,保證老年人正常的收入來源,二是履行子女贍養老人的義務,目前家庭養老在我國尚是主要形式,因此對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子女有責任和義務提供經濟上的贍養扶助,給予老人必要的經濟支持。三是“以房養老”,建立老年人財產的合法轉移途徑,比如老人擁有的住房等不動產能夠通過抵押、租借等方式轉化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寬老年人的收入來源。
2.提供健康醫療支持,提升空巢老年人生命質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每況越下。據調查顯示,老年人患病的主要病種為高血壓,冠心病,關節炎,白內障等。而目前還有部分老年人無法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因此在遇到疾病時難以保證能得到較好的治療。因此,一是要積極發展老年醫療保健事業,真正把醫療工作的重點轉向預防為主,定期開展健康知識教育活動,倡導科學生活方式,做到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并重。二是設立方便、快捷的社區醫療機構,建立社區老年人醫療保健服務網和老年人健康狀況監測卡片,設置家庭病床、為老年人提供送醫送藥、定期體檢,醫療咨詢等多種形式的上門服務。三是給予優惠政策,市財政應設立老年人醫療基金,降低或免除一部分空巢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提供醫療支持,提升空巢老年人生命質量。
3.建立完善服務功能,確保空巢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空間主要在社區,對社區有較強的歸宿感、認同感和依賴感。因此,一是探索居家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服務是我國養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勢下的新探索,是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領域的新拓展。尤其對于空巢家庭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其形式主要有兩種: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開展照料服務;在社區創辦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街道和社區責成人員負責為空巢家庭建立檔案。社區服務根據空巢家庭的要求實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務制。社區服務的內容可以是多樣化的。二是要加快在社區普遍構建“生活照料服務網”,為居住在家中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提供日間生活照料、護理服務等服務。設立老人購物和服務中心,建立老年活動室,開辦老年學校,開展老人法律援助、庇護服務等,在社區建立一些老年公寓,優先接納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區工作人員應定期看望、慰問空巢老年人,為他們解決困難。三是擴大志愿者隊伍,開展結對幫困活動,對有特殊困難的老年人給予特別幫助,從調查的情況看,社區更要幫助“老年人搞好鄰里關系。俗話說:“鄰居好,賽金寶”。老年人遇生活不便、頭疼腦熱或突發事件,鄰居能在第一時間趕到,是社區照料不能完全替代的。四是鼓勵空巢老年人與子女就近居住,使空巢老年人和子女能夠“分而不離”。《老年法》第十條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解決老年人生活照料問題勿庸質疑,家庭成員負有主要責任。常州市建立的市民求助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急救、治安報警和日常生活服務等,深受老年人的歡迎。
4.高度重視精神贍養,提高空巢老年人生活質量。老年人精神慰藉問題不僅關系到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關系到家庭和睦,而且關系到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關系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原創:因此,對老年人精神慰藉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是集中供養,建議盡量多建價廉物美的養老院,護理院,實行集中供養,消除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焦慮感和孤獨感。同時在社區設立專業的老年人心理咨詢場所和服務熱線,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識,及時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壓力;開展適應老年人參加的各種興趣小組,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二是鼓勵老年人再婚,排除再婚的社會和家庭干擾,使喪偶老年人得到配偶的照料和心理支持。三是引導老年人積極地看待空巢現象,把子女長大離巢看作自己撫養的成就,利用空巢的悠閑、清靜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從而戰勝“空巢綜合癥”帶來的抑郁、孤寂和不安。
5.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維護空巢老年人合法權益。關心空巢老年人的工作不僅僅是政府或老齡工作部門的事情,而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一是要不斷強化宣傳,把我國《老年法》和《條例》的有關規定落到實處,并在全社會加強尊老愛幼、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營造全社會關心和幫助空巢老年人的良好氛圍。二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互相配合,齊心協力做好空巢老年人養老保險、退休金、醫療保障、老年文化活動等合法權益的維護工作。三是制定針對空巢困難老年人的特殊救助制度,把幫扶救助重點放在空巢老年人中的獨居、高齡、女性、農村老年人等弱勢群體上,人人為空巢老年人獻愛心、送溫暖,共同來扶助空巢困難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