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情況調查

時間:2022-10-17 02:58:00

導語:縣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情況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情況調查

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情況調查

為了加大新農村人才開發工作力度,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近日,縣人事局組織專班深入各鄉鎮和相關涉農單位,采取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就全縣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作為山區農業大縣,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各鄉鎮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縣上下緊貼新農村建設工作實際,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根本目的,堅持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與經濟示范戶培養有機結合,緊緊抓住農村實用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等環節,初步建立了整體聯動、選育結合、政策激勵的農村人才工作機制,形成了一支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建設新農村人才隊伍,他們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較有成效地推動了全縣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截止目前,全縣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總量14924名,占農村人口的3.3%,占農村從業人員的8.2%。其中,鄉鎮機關人才783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892人,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4805人,企業專業技術人員2247人,農村實用技術人才6197人,分別占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總數的5.2%、6%、32.2%、15.1%和41.5%。

在8727名農村基層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中,從學歷上看:本科239人,大專以上2181人,中專2818人,高中及以下3489人,分別占2.7%、25%、32.3%和40%;從職稱上看:高級68人,中級2020人,初級3135人,分別占0.8%、23.1%、和35.9%;從年齡結構上看:30歲以下2716人,31至40歲2600人,41至55歲3086人,55歲以上325人,分別占31.1%、29.8%、35.4%和3.7%。

在6197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中,從學歷上看:中專以上1277人,高中1636人,初中及以下3284人,分別占20.6%、26.4%和53%;從年齡結構上看:40歲以下4338人,41歲以上1859人,分別占70%和30%;從行業分布上看:種植類552人,養殖類254人,打工類2138人,加工類469人,建筑建材類507人,營銷類1813人,其他464人。已表彰命名各級各類農村實用技術拔尖人才62名,其中:省級4名、市級28名、縣級30名。

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問題

一是總量不足。全縣現有農村實用人才占農村總人口和農村從業人員的比例僅為3.3%和8.2%。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領軍人才的數量就更少,遠遠適應不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

二是文化層次低。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員占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53%左右,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僅占總數的27.7%,高、中級職稱人員分別僅占0.8%和21.3%,加之視野狹窄,很難適應效益型、集約型、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三是分布不平衡。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多集中在經濟較強的鄉鎮,交通便利的城區,偏遠地區農村的實用人才相對較少;在7052名專業技術人員中事業單位占68.1%,且教育衛生系統占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58.5%,企業一線人員僅占31.9%。

四是人才外流嚴重。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多都想到外地發展,以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一般都不甘心留在農村。同時,絕大多有所專長的農村人才數大中專院校畢業生首先考慮的是到大城市發展,即使是農村出來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農村。

(二)存在問題原因

1、受傳統思想影響,農村實用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規模效益不明顯。

農村實用人才出自農村,生活在農村,工作在農村,在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絕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盡管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掌握了一技之長,但他們很多人除了想到用自己技能來滿足溫飽外,很少會看到自己技能潛在的市場效益,更不言其特殊能力的充分發揮。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滯后”:一是思想觀念滯后于經濟發展。缺乏改革的意識,習慣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模式,思想解放力度不夠,無遠大理想和追求,沉浸于“小富即安、滿于現狀、固步自封”的狀況;二是致富方法滯后于經濟發展。受計劃經濟的束縛和影響,不顧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只圖眼前,不求發展。三是道德法律意識滯后于經濟發展。部分農民文化程度不高,自制能力不強,不僅不能為確定的“領頭雁”鼓勁撐腰,反而不時暴露出“怕自己窮,怕別人富”的陰暗心態,打擊了農村基層人才帶頭致富帶動一方致富的熱情和信心。

2、受農村科技普及和推廣環境的制約,農村實用人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還顯得較低。

農村實用人才的專長和技能大多是在后天的勞動實踐中學習或摸索出來的。一方面有特有的鄉土氣息,另一方面因缺乏牢固的科學基礎和系統的理論培訓而顯得底氣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不夠”:一是培訓陣地作用發揮不夠。培訓網絡功能不全,科技培訓基地未能面向市場、面向社會。二是培訓突出重點不夠。農民在篩選致富項目,把握致富信息上目標不準、方向不明、手足無措,要加大對農村各類產業大戶、致富能人、農民經紀人的培訓,通過他們發揮典型引導、示范推動、整體聯動作用;三是培養方式和方法不夠。農村實用人才的文化結構參差不齊,在培訓方式和方法上,注重了理論培訓,忽視了實踐操作培訓;注重了普通號召,忽視了因勢利導;注重了項目開發,典型引路顯得不力,造成農村基層人才后繼乏人的狀況。

3、受農村落后的發展環境制約,農村實用人才作用發揮不夠。

農村實用人才的價值在于他們有科技和市場頭腦、發展眼光、致富專長,但落后的發展環境制約其能力的發揮和事業的發展。首先受交通、地理、信息、自然資源等諸多方面影響,農民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缺乏主心骨。其次受資金、設備的影響,追求的事業成了無翅之鳥、無水之舟。再者,受技術信息的影響,他們生產的產品很難走出市場,走向社會。如農村的剪紙、燒窯、編織等民間藝人很多,卻未集中優勢創品牌走出本地,走向廣闊市場。

4、受傳統的管理體制局限,農村實用人才資源開發進程緩慢。

現階段,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總的來看尚處于嘗試性開發的起步階段。隨著新時期農村“打工熱潮”的出現,大量的農村實用人才紛紛闖入大中型城市創業,使農村這個大市場人去樓空,人才匱乏。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二是部門服務不配套。個別單位和部門不是及時、準確地去幫助農民解決資金投入、稅費過重、財產安全等問題,而是一味追求和強調部門利益最大化,忽視了農村實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們生產、生活陷入困境、自生自滅。五是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農村實用人才的待遇和優惠政策落實不夠。目前,針對農村實用人才開發方面的政策還比較少,培養、利用農村實用人才的相關配套政策也不健全,難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三、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

農村人才是農業產業化與科技融合的直接實踐者,他們在促進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加快“科教興縣,人才強縣”戰略目標的實施,全面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向縱深發展:

(一)廣泛宣傳,提高認識,把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

大力開發農村人才資源,加強農業和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是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要采取不同形式,從多方面入手,廣泛宣傳,不斷提高人們對開發、利用實用人才重要意義的認識。一是強化宣傳。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村人才開發的意義和成果,不斷擴大影響,使人們意識到農村實用人才能帶動廣大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能帶動實用技術成果的廣泛推廣,能帶動更多的農民走向富裕,從而提高人們對農村實用人才的思想認識。二是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推廣典型經驗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時捕捉輻射面廣、經濟效益高的“土專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專門召開實用人才開發工作典型經驗交流會,由先進鄉鎮介紹實用人才開發工作取得的經驗,“土專家”、“田秀才”現身說法,介紹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經濟效益,通過這些工作,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以科技促致富。三是通過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農村實用人才資源開發是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速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加強教育,注重培養,努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一是要改革農村教育,加強和搞好農村成人教育和農業職業教育。圍繞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改革現行農村教育體制,大力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興辦與農村經濟緊密聯系的各類職業學校,使廣大農村青少年接受農村實用技術教育,讓他們帶著技術回家參加勞動,從而進一步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傳播,使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中堅力量。二是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培養急需實用人才。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必須按需施教,本著“需要什么,培養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培養急需的農村實用人才。可以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等不同的形式,針對當地存在的問題,請專家教授講農業科技知識,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促進本地區農村經濟迅速發展。

(三)積極支持,熱情幫助,使農村實用人才成為帶動群眾發家致富的“領頭雁”。

農村實用人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勞動在農村,和當地群眾結合最緊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更具有示范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和輻射力。為充分調動實用人才的積極性,鼓勵他們放手發展,并更好地影響和帶動廣大群眾共同致富,在政策和待遇上要給予農村實用人才充分的傾斜,并通過評審農民職稱,選拔德才兼備的實用人才擔任一定領導職務,參加鄉鎮、村委重點項目決策的可行性論證工作等各方面給予優先安排,使農村人才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領頭雁。一是要支持實用人才興辦企業。大膽啟用農村實用人才擔任廠長、經理興辦個體、私營企業,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成果、經營管理方法運用到生產上去,直接創造效益,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富一方人民,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二是要通過大戶輻射的方式推廣技術成果。就是選用部分輻射面廣、經濟效益高、政治素質過硬的大戶作為專業示范戶,并把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交給專業戶、示范戶,由他們先搞起來。當地農民看到用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帶來的利益,就會自發地跟著用起來,一項新的技術或新的品種就得以推廣,一項新的產業就可以形成。三是要鼓勵實用人才采取多種形式對周圍農民進行“傳幫帶”。主要通過結對子,以師帶徒、科技趕集等方式進行傳、幫、帶,把自己的知識、技術、經驗等活的東西扎扎實實地傳授給周圍群眾,讓更多的農民掌握新技術,使用新品種,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四)加強領導,建立機制,抓好農村實用人才的管理

1、要建立健全農村基層人才的激勵機制。一是鼓勵農村實用人才進行科研開發、咨詢服務、技術推廣。支持農村實用人才興辦民辦科研實體和開發型經濟實體,扶持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在創業培訓、科技立項、稅費優惠、信貸支持、金融服務等方面,各有關部門要按國家政策規定給予優惠和支持。改革和完善分配辦法。二是農村實用人才在科技開發、科技承包或服務中,取得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要給予重獎,并保護其知識產權與合法收入。對分配到縣以下農業一線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可提前定級,其定級工資標準可高于同類人員;三是改進農村實用人才評價辦法。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中,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申報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在學歷、論文、外語等方面繼續給予傾斜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村實用人才技術職稱和技能等級鑒定制度,對取得技術職稱和高技能等級的實用人才應優先提供培訓機會,并可作為申報評選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的條件之一。四是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對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中做出較大貢獻的農村實用人才,要給予表彰獎勵。

2、要建立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和引進機制。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一靠培訓,二靠引進。培訓是人才資源開發的基本手段,是促使農村勞動力成長的主要方法。我們不但要通過建立農民培訓體系,搞好農村實用性人才的開發培訓。還應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一是舉辦各種形式的農業科技培訓班或農業知識講座,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二是組織村干部和優秀實用人才外出參觀學習,解放思想,開闊視野。三是興辦農業科技示范戶,讓農業科技帶頭人引路示范。四是組織農業科技人員下鄉,進行科技推廣、農業知識普及。五是選送青年農民到高校進修深造,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不管采取哪一種形式,關鍵是要形成制度,堅持下去,做到有章可循。人才引進也是壯大農業人才隊伍,優化農村結構的重要途徑,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業和農村將成為大中專畢業生和各類人才建功立業的廣闊天地。要積極適應形勢,抓住有利時機,努力創造條件,大力吸收和引進各類人才,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條件,引導和鼓勵各類人才到農村工作,切實壯大農村人才隊伍,提高農村人才隊伍素質。

3、要健全農村實用人才選拔機制。根據農村實用人才現狀,要建立健全“加強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工作的意見”和“農村鄉土拔尖人才選拔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措施,按照“有素養,有影響,有貢獻,有效益,有創新”的標準,搞好農村實用人才的選拔工作。加強考核工作,實行動態管理,鼓勵更多的農民群眾成長成才,促進農村人才資源開發,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4、要建立農村實用人才的社會化管理和保障機制。要積極圍繞農村實用人才的市場配置、職稱、醫療和養老保險等,探索和建立農村鄉土人才的社會化管理機制。要盡早研究制定諸如農村人才流動、農村實用人才的聘用合同鑒證、農村人才爭議處理等辦法,保護各類農村人才的合法權益,為農村人才發揮聰明才智、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