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10-17 03:40:00

導語:我縣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縣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

關于我縣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在縣政協的統一領導下,縣政協提案法制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對我縣農民生活狀況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從3月初即著手調研準備,收集相關資料,擬定調研方案。3月中旬調研組先后到河邊、廣普、八塘等鎮,聽取鎮領導的情況介紹,并深入到石達、鹽井、大林、江新、馬鞍、石柱等10多個村社(建制調整前)與農戶座談、了解情況。隨后對調查中所反映的意見,有針對性地與有關部門進行了專題協商,并到江津市考察學習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和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的經驗。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的生活狀況

1、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發展很不平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對農村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市場經濟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廣大農民生活日益美好,物質文化生活普遍得到較大幅度的改善。據縣統計局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4年的1076元提高到2003年的2875元,全年生活總消費人均2050元。其中食品消費1037元、衣著消費89元、居住(含電費燃料)消費224元、家用設備用品消費125元、醫療保健消費124元、交通通訊消費157元、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消費224元、其他消費70元。從近兩年消費結構的變化來看,除用于食品的消費減少了10.8個百分點外,衣著、居住、家用設備用品等其余各項消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家用設備用品增長56.3%。據村規模調整前的10個村的3957戶的調查,有空調的118戶,占3%;有冰箱的416戶,占10.5%;有機動車(含摩托車)的254戶,占15.5%;裝有電話的1126戶,占28.5%。居住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村村通路,戶戶通電,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文化生活日趨豐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地區之間、農戶之間發展極不平衡。據農業部門統計,全縣人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還有兩個村(原龍江鄉沿河村人平896元、石梁村899元),1000至1300元的有兩個村,而新堰、馬家橋村人均純收入已跨入5000至10000元行列,新堰村已達9164元。從被調查的村農戶住房結構看,河邊鎮新塘村、廣普鎮馬鞍村已有70%農戶,八塘鎮已有50%的農戶住上了磚混結構的新房;而河邊鎮石達村、廣普鎮石柱村居住磚混結構房屋的僅占10%左右。農戶之間的貧富更為懸殊,一些善經營、會管理、有技術、懂市場的農戶在市場經濟中,或列為專業戶,或成為經商辦企業的個體私營業主,家庭收入十分豐厚;而一般農戶靠家庭種養業和外出務工除維持家庭正常開支外,積蓄也不多。被調查的10個村3957戶中特困戶占4%。八塘鎮上灣村六社農戶黃家正一家,老兩口一個63歲、一個58歲,居住在原生產隊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房內,自產糧食500公斤,現只養了4只雞,全部家檔折價不到100元,生活十分困難。

2、農民的溫飽已普遍解決,飲水及住房條件有所改善,但仍有少數農戶困難。據調查,我縣農民吃糧基本能自給,部分農戶有余糧,但家庭存糧不多。一般通過家庭養殖進行轉化,只要不是資金短缺,通過市場直接銷售余糧的較少,還有3%左右的農戶因多種原因口糧短缺。豬肉等副食品絕大多數農戶能滿足基本需求,生朝滿日舉辦酒席的較為普遍。總之吃的方面雖不能說吃好,但普遍能吃飽。穿著方面,絕大多數農民雖談不上高檔時尚,但能與社會發展同步。四季有鞋,多數農民不穿補丁衣服,只有穿不愛的沒有穿爛的。即使經濟上困難的家庭,通過親朋鄰里的調濟也能過得去。住的方面,全縣已消除了無房戶,居住環境大為改善。有的在場鎮購房,有的自建磚混結構的樓房,未建新房的農戶居住面積也較寬,并不破爛。飲水方面,90%的農戶用上了機井水或自來水,但遇到天旱輸水能力不足等原因,仍有部分群眾飲水困難。

3、農民致富門路不多,增收的主要渠道是勞務。據縣統計局提供,2003年農民全年純收入2875元中,靠家庭經營種植業收入852元,養殖業收入464元,工資性純收入1040元,其他收入519元。與2002年比較增幅較多的是工資性純收入達到了12.4%,而家庭經營收入只增長了3.4%。在調查中,農民普遍認為,如果在家經營承包地,通過種植、養殖業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要想致富十分困難。尤其是一些農副產品生產周期長、市場變化快,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農民難以承受,收入很難穩定。比如河邊鹽井河村1992年靠養蠶收入達52萬元,去年才18萬元。現在仍有不少農戶對見效慢的發展項目顧慮重重,在家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在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因此,棄農經商、外出務工已成為農民普遍的要求。

4、農戶電視機基本普及,但收視效果不佳,文化生活并不豐富。據三個鎮的調查,農戶絕大多數家庭擁有電視機,并多數為彩電。一般貧困戶中都有一臺黑白電視機,真正沒有電視看、又買不起電視機的農戶僅占1-2%。但由于全縣閉路電視網絡覆蓋率只有39.12%(其中縣網絡公司40598戶,占25.37%,村級自辦占13.75%),多數農戶靠開路自行接收,收視效果極差。在農村中,農民除農事季節較忙外,其余空閑時間較多,白天打麻將、斗地主,晚上看電視,已成為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文化生活較為單調。

5、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健全,合法權益難以維護。目前,多數農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實力,加之農村中各種保障機制和體系尚未形成,農民參加商業保險的極少。過去有不少農戶參加房屋保險,又因保險公司取消這一險種而清退了保費。在個體私營企業務工的農民由于多種原因參加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的人員也極少(不足1%)。據民政部門去年10月的普查,農村中應享受五保的有2995人,目前已納入五保的只有1181人,只占應保的39.6%(其中在敬老院集中供養的658人,占納入五保總數的55.7%),有不少五保老人由于所在社部分群眾不愿給糧而不能享受應有的照顧。一些特困戶由于多種原因得不到應有的救濟。醫療無保險,大病重病無力治,造成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問題十分突出。據了解,目前的貧困戶中大致有50%是因病引起。八塘鎮江新村五社農民王繼倫,年輕力壯(38歲),生病前外出務工收入也不錯,生病后無錢治療,老婆跑了,還欠父親3000元債務,兒子在校讀初中,造成家庭貧困。河邊鎮石達村四社,由于過去貧窮,現有的150多人中,40歲以上的單身漢就有17人,占11%以上,將來無疑是一個社會問題。

二、農民的愿望和要求

調查組深入到村社與農戶座談,了解農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他們的愿望和要求歸納起來有八盼:

一盼盡快改善交通條件,使運輸、出行安全方便。不少村社道路已修建,但路面太差,通車難,造成農副產品不能有效運輸,招商引資受到嚴重制約。八塘鎮大林村,年產水果300萬斤,但汽車很難進出。專業大戶王大偉通過努力,想引進業主共同開發,也因交通不便而告吹。河邊鎮較為偏遠的石達村,雖然有福(祿)河(邊)路通過,群眾出行也只能搭貨車、乘摩的很不安全。廣普鎮坪上的三個村原有中巴客車,后因部分路段較差而禁止客運,群眾感到十分不便,希望政府加快道路建設,盡快開通和恢復客運。

二盼早日看到清晰而又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目前收看電視節目已成為農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民了解政策、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我縣部分偏遠村社和居住分散的部分農戶,卻因閉路電視遲遲不能開通,使相當一部分農民看不到清晰的電視節目,希望政府盡快解決。

三盼政府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增加農民收入。現在農民外出務工主要依靠親戚朋友的介紹,自發盲目地外出,或者通過個體私營職介所介紹等方式,不但效果不佳,而且又缺乏應有保障。不少農民外出務工如出現工資被拖欠、克扣、工傷事故等利益受到侵害時,沒有政府的支持幫助,難以討回公道。甚至有的中介組織與用工單位業主相互勾結,利用農民務工心切的特點,共同坑害打工者。因此,他們希望各級政府采取措施,讓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合法權益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四盼政府多向農民提供資金、信息和技術服務,指導農民調整結構。絕大多數村社干部和農民想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盡快增加收入,但資金不足、信息不靈、技術不懂,已成為農民致富的制約因素。他們希望各級政府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采取政府貼息的辦法,扶持我縣無公害蔬菜、水果、畜禽等專業大戶,尤其是在一個區域有一定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戶。通過多方面的扶持,使之成為特色經濟村社,促使更多農民增收。調查中,部分農民對現在種植的水果等作物,今后到底收益如何較為擔憂。因此,政府應多向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尤其是產品需求信息,幫助農民把產品變成商品。在技術服務上,農民希望政府不能只停留在印發技術資料、或召開會議上搖控指揮,而應多深入實際,搞好示范,召開現場會,面對面、手把手地教。

五盼小型水利維修,政府給予補助。過去已發揮較好作用的一些水利設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損壞嚴重。農民過去流血流汗的結果,現在不能發揮作用,他們想維修好、利用好,但資金嚴重不足,只能望水興嘆。農民希望國家和縣里在抓好大中型骨干水利項目整治建設的同時,也應安排一部分資金用于面上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維修整治,采取民辦公助的辦法,扶持農民改變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的基礎條件。

六盼政府加大對農用物資的監管力度。農資市場放開后,不少企業和經銷商想方設法提高農資價格,有的產品表面上價格一樣,但數量減少,質量降低,農民不得不加大用量,增大生產成本。希望各級政府從生產企業到銷售中的各個環節,從價格到產品數量質量,多方面加大對農用物資的監管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利益。

七盼黨的政策要真正落到實處。今年中央出臺了促進農民增收的一號文件,但在調查中,發現農民的知曉程度并不高,對我縣制定的很多具體政策措施了解的也不多。他們希望各級干部要多深入到村社和農民中宣傳政策,解決問題,對一些個別特殊情況,應及時研究解決。比如河邊鎮石達村六社過去因修石達水庫淹沒了好田好土,剩下的土地脊薄。稅改前,全社農業稅只有1000公斤雜糧,而稅改后,一律按土地面積計算,需交6478元農業稅及附加,負擔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八塘鎮反映農網改造對農民的優惠政策,在陽龍、高陵村就是空白;黨對農村中的五保戶、特困戶制定了相關政策,但仍有不少對象沒有落實等等。這些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的問題,希望政府盡快解決。

八盼各級領導要求真務實,力戒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在出臺涉及農村、農業、農民有關的政策、規定時,要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不能簡單地照抄照轉上級的規定標準,不能簡單地要求全縣統一的標準格式,搞一個模式,比如村務公開欄的設置等。應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程度、環境條件的差異等因地制宜地加以貫徹執行,關鍵要在注重實效上下功夫。領導在群眾中表態要慎重,一經承諾了的事就應及時落實,以取信于民。如河邊鎮鹽井河村五社1998年修建社道時人平集資100多元,但因修橋開支投入較大(4.55萬元),群眾難以承擔。當時一位縣領導安排在該村選舉縣人大代表時向群眾許諾,欠款部分由他找有關部門解決。但時至今日仍未落實,尚欠人工和材料費2萬多元。這樣的事既失去了領導的威信,又傷害了群眾的感情。

三、建議意見

1、各級各部門應進一步樹立為農服務、為民解困的思想意識。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一切從璧山實際出發,認真傾聽農民的愿望和要求,研究和解決當前農民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到本職工作的實踐中。比如一些村社農民要求解決乘坐客車難的問題;偏遠地區農民盼望能看上清晰而豐富的電視節目問題等等。建議交通、廣電等部門從實際出發,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2、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我們認為應著重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⑴進一步強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協調工作。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是農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徑。我縣農村勞動力開發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應切實抓緊抓好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統籌協調工作。農業、勞動、教育等有關職能部門亦應按照各自的職能職責,分工負責相關的工作;各街道、鎮鄉也應成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落實具體工作人員負責專抓此事。同時在村社確定信息聯絡員。從而形成縣、街道鎮鄉、村社上下貫通的組織協調網絡,負責組織培訓、向外輸送、跟蹤服務、權益保障等方面的工作。還可視其情況在較為集中的輸入地設立辦事處,以便加強聯系、協調關系、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等。

⑵建立就業信息網絡。有關部門應廣泛收集縣內外就業信息,開通連接全國各地的就業信息平臺。在一定的場所設立就業信息裝置(如顯示屏、觸摸屏等),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渠道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并將信息系統延伸到街道、鎮鄉、村社。同時建立全縣勞動力儲備信息庫。由各街道、鎮鄉對所屬村社勞動力狀況摸底統計、分類匯集,在此基礎上建立統一的勞動力檔案,形成信息庫。通過信息網絡,暢通勞動力供需渠道。

⑶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通過培訓,使之掌握就業所需的勞動技能,樹立基本的維權意識,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一是整合全縣的培訓資源。將縣職中、青山公司技校等具備職業技術培訓能力的單位都作為培訓基地;同時鼓勵他們與企業聯合培訓,以解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積極探索企業以師帶徒,勞動部門加以規范,經考核認可并發給相關證件的培訓方式;還可探索利用縣外培訓資源進行培訓等方面的途徑。二是財政應安排相應的培訓資金,以發培訓代金券等方式實行培訓補貼,做好相關工作,積極爭取上級的資金支持。三是在培訓中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培訓機構自由競爭,農民自主選擇培訓單位和培訓內容,核發培訓代金券,待培訓合格并就業一定時間后再兌現培訓補助資金等辦法,切實提高培訓的實效。

3、從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扶持農業,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一是進一步發揮好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的作用。各街道、鎮鄉應協助農信社做好相關工作,盡力擴大信貸范圍和信貸額度,提高信用等級,為農業產業化和農民致富提供資金保障。二是對農村經濟確實能起到帶頭作用的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實行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予以支持。三是整頓農技服務體系,整合農技服務資源。不僅要充分發揮農業部門、街道鎮鄉農技服務中心的作用,而且要努力發揮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的農技服務功能。著重在優良品種和先進適應技術推廣、示例示范、病蟲害防治等方面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四是建議縣廣電局利用現有的電視塔,盡快開通全縣的調頻廣播,用以傳播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農業科技知識及相關信息,同時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五是建議打破蠶繭收購的行業壟斷,實行市場化經營,以切實維護蠶農的經濟利益。六是加強涉農價格和收費的監督檢查,查處亂漲價亂收費行為。特別是對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商品的假冒偽劣行為,要嚴厲查處,以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4、加大對貧困農民的救助力度。今年我縣已建立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各街道、鎮鄉要加大宣傳貫徹力度,使之切實貫徹執行。要嚴格執行特困戶的評定標準和評定程序,切實改變過去一些村社憑群眾印象評定,甚至實行指標控制的作法,做到應評盡評。建議農村五保戶的錢糧補助由縣和街道、鎮鄉財政負責,不再由村社和農民負擔,以減輕農民負擔并適應逐步減免農業稅賦的情況。同時,積極探索實行農村“低保”的辦法,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逐步付諸實施。目前應著重考慮因征地等原因形成的“三無”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

5、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的準備工作。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重要舉措。據我們對江津市試點情況的了解,其效果不錯。建議:一是我縣應盡快爭取納入國家的試點,由此可獲得中央財政和市財政的補助,這是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基礎條件。二是目前縣內不宜自行試點。因為沒有中央和市的財力支持,資金難以保障;以鎮鄉為單位統籌能力太差,要以縣為單位才能承擔相應的波折和風險。三是現在應立即著手有關的準備工作。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看來是大勢所趨,只是時間早遲的問題。因此應及早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比如收集相關信息,學習研究試點地區的經驗,考慮策劃我縣的實施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