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減免農業稅看鄉級財政的難處
時間:2022-11-05 12:09:00
導語:從減免農業稅看鄉級財政的難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一直被作為重中之重在狠抓落實。對于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說,較好地解決“三農”問題,無疑將為經濟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羽翼。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
××年的“兩會”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了“從今年起,除煙葉稅外,取消農業特產稅,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每年降低個百分點以上,年內取消農業稅”的政策。筆者對這項政策十分贊同,但對于隨后傳出的消息就感到不可理解了,多家媒體都刊出了這樣的報道:《中國省份宣布免征農業稅,全面取消將提前實現》。在這里,筆者再次看到了中國人盲目的爭強好勝和急功近利。
全面免除農業稅對鄉級財政的波及簡直可說是負面影響,這是很難處理好,也絕對不容忽視的問題。對于非農經濟發達的江浙沿海地區,免征農業稅還不會引起較大沖擊,但是對河南、安徽這樣欠發達農業大省來說,咬下這塊硬骨頭本就不容易,現在還要一口吞下個胖子,實在是做得太過陡然了。此外,是否減免了農業稅,就會如有些媒體說的那樣,“農民自然增收,效果也會立竿見影”,還有待事實來說話。
農民為什么不愿意留在農村種地?窮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農村太落后,基礎建設太差了。一個農民,就算種地種成了百萬富翁,如果還是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天天走“村口那條村里人祖祖輩輩都從那里走過”的泥濘小路,財富又有何意義?
這些設施建設要靠誰來做?當然是鄉鎮政府。然而,“中央財政蒸蒸日上,省級財政穩穩當當,市級財政搖搖晃晃,縣級財政哭爹叫娘,鄉級財政集體逃荒。”當前我國各級政府財政狀況的真實寫照可是這樣的呀!
“集體逃荒”,可想而知鄉級財政是怎樣慘不忍睹的狀況。
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多數鄉鎮都盲目上馬了一批鄉鎮企業,到頭來賠本的十有八九,鄉級財政由此背負上了沉重的外債,只有靠貸款還債,陷入了“借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有些債務迄今尚未還清。此外,根據我國現行的財政預算制度,各種稅收指標是層層下達的。省里完成不了就加到市里,市里完成不了就加到縣里,但是加到鄉鎮的時候,已經到底了,再往后退就是農民群眾,總不能將稅收指標加到老百姓頭上去吧?而此時鄉鎮承擔的是超額的稅收任務,完不成的話只好舉債,用貸款來交稅。
舉債渡日,幾乎是目前我國近半鄉鎮賴以運轉的方式。
就說想修條路吧,首先要求爹爹告奶奶的到處批條子,土地局、公路局……吃吃請請,請請吃吃,誰也漏不得。好容易獲得權限了,又得到處籌集資金。上級財政那兒好不容易討來點,下面村里掏錢解決點,農民群眾覺悟高再贊助點,余下的缺口就只有靠貸款了。
在我國,農業稅是農業大省財政的主要來源。安徽霍邱縣××年全縣財政收入的來自農業稅收。在部分鄉鎮,這個比例高達。僅從這些數據就能看出,減免農業稅對縣鄉財政的沖擊是毋庸置疑的。安徽省決定從××年起全面停征農業稅,就好像在財政上突然砍出一個巨大的缺口,用什么來彌補呢?雖然全省從去年初就開始了財政體制改革,但是收效并沒有預期的那么好。全面取消農業稅后,中央轉移支付的資金必然會被省、市、縣層層截流,最后真正劃歸到鄉級財政的,又有誰能說清究竟還剩多少?前些天聽說有專家提出,中央對農業稅補助的轉移支付應繞開省、市和縣,直接面對鄉鎮,筆者認為是個不錯的提議,雖然操作起來未必簡單,但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保證每分錢都用到了必要的地方。
說到此處,筆者不得不提一個不吐不快的問題。這些年媒體報道的側重點都放在了農民身上,對直接面對農民的鄉鎮政權都采取了敵對的態度,張口閉口就是“老百姓如何如何,干部如何如何”,好像鄉鎮工作者都不是老百姓,而是舊中國的地主似的。他們是多大的干部嗎?他們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公務員,也要養家糊口。他們在基層苦干個七八年,才能升到小小的科干。只是因為他們站在了政府接觸農民的前沿,于是所有的矛盾都匯集在了他們的身上。
筆者經常在媒體上看到《任鄉長拖欠債務年》這樣的報道,無一例外提出的都只有指責。試問這些媒體對實際問題到底進行了多深入的調查?欠債還錢固然天經地義,但在財政連政府的正常運轉都不能保證的情況下,讓鄉鎮拿什么來還債?難不成要把職工都趕到大街上然后賣了辦公樓?又或者集體賣血?!在筆者比較熟悉的安徽省某鄉,鄉政府僅能保證職工的基本工資能按時足額發放,至于其余的三成左右,只能到年終時向企業借貸來發放。
工作條件艱苦,工作待遇低下,鄉鎮工作者本身就是個人心特別容易動搖的群體,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好他們的問題,基層政權一旦動搖,于我國而言,無異于大廈將傾。如果能對鄉鎮機構進行適當精簡,將部分工作者調離基層,安排到社會建設需要的其它崗位上,不但能省下大筆開支,使緊崩的鄉級財政松口氣,也將有利于鄉鎮政權的穩定。
說到底,處理“三農”問題要求的是“治本”的法子。而現行的很多政策,如農業補助,就是個很浪費的治標之法。多發幾十塊錢對于農民改善生活起不了太大的作用,還不如將這筆資金集中起來,做幾件造福一方的好事。對于農村,要取得經濟上的發展,不是將更多的人留在黃土地上勞作就能達到的。對于農民,要提高他們種糧的積極性,不是給他們省下幾百元錢就能解決的。對于農業,要想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不是僅靠“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就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