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鄉鎮財政所職能轉換的思考
時間:2022-11-05 04:41:00
導語:關于鄉鎮財政所職能轉換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財政所是年“撤區并鄉”時設立的,已有年歷史。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經過年的發展,鄉鎮財政所在加強鄉鎮財政財務管理、組織地方財政收入、開展財政監督、發展地方經濟、維護政權建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從××年起,將用年時間逐步取消農業稅。作為鄉鎮一級財政來說,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所的職能無疑將發生深刻變化。在當前的形式下,如何定位鄉鎮財政的職責、職能,如何實現財政職能的轉換,是當前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
一、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的職能職責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鄉鎮政府是我國四級政府構成中最基層的一級政府,是傳達黨和政府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基層的具體執行者。無論農業稅取消與否,鄉鎮財政的調節、分配、監督職能仍然需要充分發揮,鄉鎮財政所在維護鄉鎮政權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理順農村經濟關系等方面都將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鄉鎮政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有鄉鎮政府的存在,就有鄉鎮財政存在的必要。
⒈鄉鎮財政財務管理離不開財政。鄉鎮財政所是鄉鎮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把抓”。鄉鎮政府既要負責政府機構運轉和干部職工工資待遇,又要擔負本轄區內的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從干部職工的工資福利的發放,到農村烈、軍屬的優扶和五保戶的供養,從“退耕還林”資金和“糧食直補”資金的兌現,到上面各級各部門下撥的各類專項資金和扶貧資金的監管使用等,都要通過鄉鎮一一落實到具體單位或個人,這些寵大的資金必須在鄉鎮財政部門的有效管理和監督之下,按照規定的用途和標準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實。因此,在新形勢下,鄉鎮財政所在理順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利益關系,落實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維護鄉鎮政權運轉,將發揮更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化解農村債務、理順農村經濟關系離不開財政。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所從繁重的農稅征管工作中解脫了出來,但農村中存在的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還需要鄉鎮財政部門積極參與和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土地承包又將是一個新的矛盾焦點。過去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負擔較重,大量的民工外出,導致大量的農田無人耕種。隨著農民負擔的減輕和農業稅的取消,大量農民必將返鄉種田,耕地又將成為“香餑餑”。因此,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又將成為一個新的矛盾焦點。二是村級債權債務在短時間內將難以化解。村級債務的形成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因素形成,即:村級基礎設施舉債(如村級公路舉債、農村通電舉債等)、普九教育達標舉債、上交鄉鎮稅費舉債等;村級債權主要包括外遷農戶欠交的稅費、農村特困戶欠交稅費以及部分承包人拖欠承包費等。這些債權債務若得不到妥善化解,勢必影響稅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甚至危及農村社會穩定。三是村級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不強,制度不嚴,帳務不清,村級財務和資金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因此,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化解農村債權債務、理順農村經濟關系、規范村級財務管理,還需要財政部門發揮主導作用。
()建設農村公共財政、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離不開鄉鎮財政。與城市相比,農村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目前仍然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農民的生產生活得不到有效保證;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農民看病、住院存在較大困難;農村社會保障滯后,農村五保戶、特困戶、烈軍屬、殘疾人以及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等得不到有效保障。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因此,鄉鎮財政部門在落實各項方針政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差別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扶持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農村脫貧致富離不開鄉鎮財政。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重點難點都在農村。近年來,國家在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大力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逐步加大了對農業農村的扶持力度,每年都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這些資金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必將成為“脫韁之馬”,其使用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鄉鎮財政所在選擇項目、落實扶持資金、加強資金監管等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轉換財政職能,拓展理財領域,把基層財政所的職能職責向農村社會的各個領域延伸。鄉鎮財政所作為最基層的經濟管理部門,是落實中央各項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農業稅取消后,鄉鎮財政所應該將主要精力用于鄉村財政財務管理和農村公共財政建設方面上來,其職能職責可向以下幾個方面延伸:
()將鄉鎮財政財務管理向村級組織延伸。一直以來,鄉鎮財政所的財政監管職能僅局限于鄉鎮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村級財務一直游離于鄉鎮財政的監管之外,是鄉鎮財政財務管理的一個薄弱環節。造成村級財務不公開、不透明、管理混亂,甚至在有些地方出現貪污挪用、私吞公款等現象發生,群眾反映強烈。因此,鄉鎮財政部門應該充分發揮政策熟、業務精、力量強等優勢,加大村級財務監管,幫助村級組織理好財、用好財。
()將財政監管職能向用款單位和具體項目上延伸。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業農村的扶持力度,每年都有大量資金投向農村,而財政部門將資金撥出后,沒有對這些資金進行有效監管,導致這些資金在使用過程中,有的改變資金用途,有的挪作他用,造成了許多不合格工程和“影子工程”,給國家資金造成了巨大損失。因此,鄉鎮財政部門一是要加強對各種項目資金和扶貧資金的監管,要從項目的論證、立項、申報,到工程的驗收、資金的撥付,都要進行全程監管;二是對應落實到戶、到人的扶貧資金、糧食直補資金、水稻良種補貼資金、救災款等,鄉鎮財政部門要逐村逐戶予以落實;三是對各類專項資金、財政扶貧資金及其他項目資金,要設立專帳、專戶,實行專人管理,以充分發揮財政的監督管理職責。
()將社會保障的對象和范圍向農村和農民延伸。農村社會保障一直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大量的農村人口在享受社會保障方面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農村面臨的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農村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這些人口的吃飯、看病、養老等一系列問題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村中“獨女戶”的養老問題更為突出。二是農村公共衛生設施落后,農民享受公共衛生資源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看病難和無錢看病是影響農民健康的原因之一。三是農村中的殘疾人、弱智人口、五保戶及特困人口得不到較好的救助。四是農村中的烈軍屬、受災戶等應該享受政府的及時救助。因此,在農村推行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衛生保險勢在必行,鄉鎮財政部門應將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納入自身的職責范圍之內。
三、合理配置鄉鎮財政機構和人員,充分發揮鄉鎮財政的職能作用。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所的主要工作由過去的“以收為主”轉換為“以管為主”,這就要求鄉鎮財政所必須按照高效、精干的原則,以責設崗,以崗定人,重新配置崗位和職責,以適應財政職能的轉換。
()設置財政所所長、副所長各一名,主持鄉鎮財政所全面工作。設置鄉鎮財政總會計、出納各一名,其主要職責是:按照《會計法》、《預算法》的規定,編制本鄉鎮年度收支計劃并組織鄉鎮預算的執行;負責鄉(鎮)、鎮直機關、所屬村的所有財政性資金的帳務和資金的管理;監督、審核各類資金使用的合法性。配備工勤人員一名,為鄉鎮財政所提供后勤服務。
()將耕地占用稅、契稅的征收管理職責劃歸地稅部門,財政部門不再擔負農稅征管任務。劃轉一批政策熟、業務精的財政干部到地稅部門從事耕地占用稅、契稅的征管工作。
()設置農財專管員至名,其主要職責是:制定村鄉村財源建設規劃;負責農村建設項目的規劃以及項目的申報和立項;對各種專項資金和扶貧資金的撥付和使用實施全程控管;負責國家的退耕還林資金、糧食直補資金、水稻良種補貼資金的兌現到戶。
()設置農經專管員至名,其主要職責是:協助制定村級年度財務收支計劃;審核村級財務收支的執行情況;做好村帳務、財務“雙代管”工作;協助鄉村做好村級債權債務的化解。
()設置社保專管員至名,其主要職責是:落實黨和政府的農村社保政策,制定農村社會保障規劃,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健全社保擋案,為農村五保戶、烈軍屬、殘疾人、特困戶、計劃生育戶、農村老年人口等提供完備的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