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25 10:14:00

導語:市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企業調研報告

xxxx市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xxxx市文化局)

根據省文化廳(xx文計函[2006]66號)文件要求,我局就我市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狀況組織開展了專題調研工作,現報告如下:

近年來,隨著文化市場的日益發展,xxxx市的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形成了以文化娛樂業、音像業、演出業、印刷業、文化旅游業和藝術教育業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群體。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全市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市場趨向持續高速發展態勢,已經成為xxxx市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xxxx市民營文化企業以靈活的經營機制和強大的市場擴張能力異軍突起,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也獲得了豐厚的市場回報。隨著民營文化企業的不斷擴大,所占的市場份額也日益增多,表現出極大的發展潛力,正逐步成為一支“生力軍”。這些民營文化企業不僅豐富、活躍了全市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進xxxx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擴大就業、涵養稅源等方面也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為xxxx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基本情況

(一)市場構成。我市民營文化企業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電影和演出為主,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已形成了一個以娛樂、演出、音像、電影、書報刊、藝術攝影、培訓、網絡、印刷等項目為主的綜合市場體系。截至目前,共有各類民營文化產業單位700余家,其中歌舞廳67家,占總數的9.6%;網吧163家,占總數的23.3%;電子游戲廳116家,占總數的16.6%;圖書發行零售142家,占總數的20%;圖書vcd出租88家,占總數的12%;打字復印社120家,占總數的17%;婚紗攝影14家,占總數的2%,從業人員近萬人,年營業收入約1.5億元。另外,民營藝術培訓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初步摸底約有30家以上,大多是家庭式培訓,少有規模性。對這一領域,目前我市工商、文化等部門尚未管理起來。全市還有上百個民間藝術表演團體和40余家流動電影放映隊,主要活躍于農村鄉鎮,大多數是業余性質、家庭作坊式,基本沒有工商注冊。

(二)企業構成。此次調查全市共發放調查問卷表120張,回收116張。民營文化企業注冊時間在3年以下的有45家,占總數的38.8%,注冊時間在3—5年的有36家,占總數的31.1%,注冊時間在6—10年的有34家,占總數的29.3%,另有1家注冊時間在10年以上的,占總數的0.86%。本次調查的民營文化企業大多數為個體性質,有85家,占總數的73.3%,私營獨資有25家,占總數的21.6%,股份有限公司有6家,占總數的5.2%。

(三)地域分布。我市民營文化企業大多集中在市區、城區及靠礦區的集鎮。這些地區的文化企業起步早,發展也較快,偏遠鄉鎮的文化企業相對就很少,發展也較慢。但是也涌現出了如臨渙鎮、百善鎮、劉橋鎮、南坪鎮等民營文化企業發展較快的亮點,主要是依靠自身特長,發展民間演出業。調查顯示,文化產業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成正比,文化產業發展的差距,充分說明和反映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總體分析,我市民營文化企業在近5年左右的時間內發展迅速,新注冊的企業占總數的70%以上,主要集中于市區和城區,在偏遠地區和農村相對較少,分布也不均衡。民營文化企業大多注冊資本、營業收入在50萬元以下,基本都是家庭式個體經營,尚無法律意義上的治理機構,企業自主創新情況還有待發展。但是,近年來新注冊的民營文化企業也有部分投入大、起點高的新型文化企業,大多集中在ktv量販等歌舞娛樂場所,如阿里巴巴飚歌城、翡翠明珠娛樂會所、聚富圣會自助卡拉ok等,投入規模在400萬以上,單個文化企業吸納就業人員近百人,年營業收入在500萬-800萬元左右。

在調查中,大多數的民營文化企業業主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持悲觀的態度,民營企業業主對未來企業發展持“一般”、“不佳”、“不好說”的態度分別占29.3%、27.6%和15.5%,對未來發展前景看好的僅占18.1%。

二、企業融資和資本運營

我市民營文化企業的融資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積累(86.4%)和民間借貸(74.6%)上,銀行借貸的比率僅為18.2%。民營文化企業存在較大的融資困難,有部分民營文化企業認為是企業資本金不足,找不到擔保人,但大多數認為是管理不規范。所有接受調查的民營企業業主都認為各級政府都應該為民營文化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包括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由于民營文化企業自身規模小,大多未介入國有文化企業改制,全市僅有原市電影公司由于企業改制為私營企業,由原公司人員買斷經營。

三、企業發展環境

有近八成的民營企業業主對企業發展環境總體評價尚可(很好類占12%,較好類占18%,一般類占66%,較差和差類為0)。但是民營文化企業與國有文化企業相比,在土地使用、專業技術職評、社會保障及勞動用工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稅費方面還存在有關稅收減免、獎勵不能兌現,地方配套資金不能到位和多頭收費負擔較重等問題,稅費壓力較大,導致企業運營成本增加,加之市場準入、融資難和人才匱乏等問題制約了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當民營企業遇到麻煩時,首選的解決途徑也是找當地政府及主管部門或工商聯,僅有2.91%的業主選擇打官司來解決問題,法制觀念淡薄。社會化服務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訓(占總數的62%)、信息咨詢服務(占總數的42%)、技術服務(占總數的42%)和創業輔導(占總數的42%)。最希望政府部門在政策扶持(占總數的8%)、減少審批(占總數的42%)、人才培養(占總數的34%)、禁止“三亂”(占總數的24%)和提供信息咨詢(占總數的20%)等方面提供服務。

就目前調查的狀況看,民營企業對當前的社會化服務滿意度尚可,較滿意率達85%以上。此外,民營企業普遍存在對政府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法規了解少、信息閉塞等問題。有85%以上的企業認為2005年4月13日公布的《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對企業發展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

四、存在問題

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促進了文藝繁榮。但是,從我市民營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和較低水平,與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狀還不協調,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與“率先崛起”的發展戰略還不適應。

首先是觀念陳舊,對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產業的地位、作用和認識還不夠到位,沒有從文化與經濟社會的相互聯系上來把握文化產業。

二是民營文化企業經營散、規模小。全市文化經營單位雖有700余家,但投資大多在50萬元以下,投資100萬元以上的經營單位為數甚少,缺少大規模,連鎖化的民營文化企業龍頭。經營項目與內容單一,文化企業處于經營散、投向亂、規模小、水平低的狀態。

三是從結構上看,傳統文化產業占較大比重,現代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較慢,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科技含量低,競爭力差,經營項目與內容競相模仿,大多停留在價格、硬件設施等低層次競爭上,缺乏服務內容的創新。

四是從區域上看,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區域不均衡,城市中扎堆,偏遠鄉鎮斷檔,除部分發展較快的鄉鎮外,其他偏遠鄉鎮的文化產業發展還未起步,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比較匱乏。

五是融資難。文化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意產業”,文化藝術行業人士常常有很多好的創意和想法,但總是缺少資金去實行或包裝。大的企業可以繼續發展得很好,但更多小企業處在艱難生存的狀態,銀行的大門幾乎不向他們敞開,故民營文化企業只能靠“滾雪球”的辦法來壯大自己的企業,這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文化企業的發展。

六是文化產業人才缺乏。目前,民營文化企業經營者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大專以上的學歷占比例很少,學文化經營和經濟管理專業的幾乎沒有,加之員工流動性大,影響了民營文化企業的快速發展。

七是信息閉塞。由于宣傳力度不夠,政府缺乏對民營文化企業的指導和引導,使得民營文化企業對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法規了解甚少。加之文化產業是新興的產業類型,對新技術和新科技的依存性較大,信息閉塞導致家庭作坊式的文化企業比比皆是。

五、意見和建議

第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展和壯大民營文化企業必須打破傳統的束縛,要樹立文化經濟化理念,把文化產業的發展緊密地同經濟社會的進步結合起來,與xxxx在安徽率先崛起結合起來,充分認識“開發文化力,發展生產力”的巨大作用,全面發展我市各項文化產業。

第二、進一步優化民營文化產業發展環境。首先,要建設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發展民營文化產業的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文化產業、共同發展文化產業的良好氛圍。其次,要按照國家和省有關鼓勵發展文化產業的文件精神,結合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盡快制定出臺新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和推動民營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從政策上保證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和民營文化企業的“國民待遇”,推動民營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三是在市場環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長效機制,堅決打擊盜版、造假等侵權行為,有效保護知識產權,整頓和規范文化產業市場秩序。

第三,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可將民營文化企業所得稅地方分得部分,設立專項資金,創立“民營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點民辦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項目。運用政策性貸款扶持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每年由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貸款(低息貸款、貼息貸款),將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民營文化產業的發展。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還可吸引那些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個人、企業,甚至國外的資本投資入股。

第四、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研究制定xxxx市發展文化產業的規劃中將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納入其中。整合文化資源,使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的結合,運用現代市場信息傳播營銷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促進文化產品的流通。著力用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傳統文化產業,開發新型文化產業。加強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推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數字化、網絡化建設。

第五、構建文化產業的發展平臺。堅持改革與創新并舉,培育良性互動的文化市場環境。要加快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建設,促進文化領域資本、人力、信息、生產資料等集聚,為民營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在文化要素市場中,發展文化中介市場尤為重要,要積極培育立足市場、面向社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和與文化管理部門無直接行政隸屬關系的獨立經濟實體,在政策上積極支持集體、個人及非文化性質的企業參與文化中介機構的組建。

第六、建設高素質的民營文化產業隊伍。

加快文化人才資源配置市場化步伐,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優化人才結構,逐步實行社會化、市場化管理。針對目前民營文化企業人才層次低的現狀,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以提高國民整體文化素質為目的,舉辦多種形式的短期培訓班,同時鼓勵高素質人才進入文化產業,提高民營文化產業經營者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