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25 02:03:00

導語: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社會調研報告

社會調研報告

根據縣政府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調研的安排部署,近日,我們調研組一行深入農業局、林業局、供銷社等有關部門和部分鄉(鎮)、村,開展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調研。在收集匯總相關情況資料的基礎上,形成了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伴隨著農業生產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給自足的小生產方式轉變為分工細密、協作廣泛的商品化社會生產而產生的,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健全。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建立了一個服務功能比較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縣級設立農業局、林業局,并成立了農科所、果樹研究所、良種場、林業科技推廣中心等農業科研機構以及農學會、種子學會、植保學會、食用菌學會、畜牧獸醫學會、水產學會等涉農學會。在2002年的鄉鎮機構改革中,每個鄉鎮成立了農業服務中心,由原來的鄉鎮農技站、農機站、經管站、畜牧水產站、經作站、水利工作站合并組建,由鄉鎮黨委、政府管理,縣直相關部門負責業務指導。每個鄉鎮(除水南鎮外)設立林業站,實行林業局與鄉鎮政府雙重管理。全縣現有農林專業技術人員251人,其中大學本科25人、大專34人、中專110人;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44人、初級職稱140人。從2005年2月起,對全縣138個村選聘配備了村級農民技術員411人,其中農業136人,林業139人,畜牧水產業136人。二是培育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全縣現有市級龍頭企業5家(惠民食用菌公司、恒鑫木業公司、騰榮達制漿公司、黃潭蔬菜加工廠、菌草靈芝公司),同時,我縣還制定了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標準,初步認定了煙草公司、威山牧業公司等10家縣級龍頭企業。三是組建了一批中介組織。自2001年以來,我縣先后成立了早芋協會、柑桔協會、食用菌協會、養豬協會等專業協會27個,其中食用菌協會被評為市級中介組織。四是涌現了一批農民經紀人。各鄉鎮都有一定數量的農民經紀人,他們都是當地的“能人”,主要從事筍竹、食用菌、水果等農產品的營銷活動。五是建立了農資、金融等服務機構。在農資供應方面,以將樂縣龍得寶農資有限公司為主渠道,該公司以11個基層供銷社原有的農資經營網絡為依托,構筑了城鄉批零一體化營銷服務網絡。此外,我縣其它單位或個人從事肥料、農藥經營的有53家,從事獸藥和飼料經營的有45家,從事菌種和原輔材料經營的有25家,從事種子經營的有60家,基本上能滿足農民群眾對農資的需求。在農村金融服務方面,我縣主要是農村信用社,通過推廣農戶小額信貸、農戶聯保貸款、個體協會貸款等業務,有效地緩解了農業生產資金緊張的問題。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不斷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由產中服務向產前和產后服務兩頭不斷延伸。產前服務:創辦了農產品信息服務中心,做到每月編發一期信息刊物,為廣大農戶和生產經營單位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大力實施“種子工程”,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良種子。產后服務:培植了黃潭蔬菜加工廠、惠民公司等一批加工龍頭企業,成立了食用菌協會等一批專業協會,為農產品加工銷售提供配套服務。產中服務:隨著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的建立,推動了農業生產技術指導不斷朝縱深方向發展。

(三)農業社會化服務形式豐富多樣。一是搞好農業155服務。從2001年6月縣農業155服務中心成立,并開通“969155”免費服務熱線以來,農業155服務中心共接受農民電話咨詢2000余人次、來訪咨詢500余人次,提供現場指導180余人次,得到廣大農民的普遍歡迎。同時,認真抓好“將樂農業155”服務網站的建設,加大農產品供求信息的搜集、采編和。二是開展“村會協作”活動。到目前,縣食用菌學會、茶果學會、畜牧獸醫學會已與31個村(場)或種植大戶建立了村會協作關系。三是強化農民科技培訓。充分利用農廣校、農函大、“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綠證培訓及舉辦培訓班等形式,抓好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據統計,自1996年以來,全縣農民參加各類技術培訓人數達15萬余人次,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此外,我縣還先后組織開展了“農藝師在行動”、“雙培”、“聯戶扶農”、“創大戶”、“農技干部與農民結對子幫扶”等活動,為解決廣大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農業科技推廣成效顯著。據不完成統計,近年來,全縣共有4項農業技術推廣成果榮獲部、省、市科技進步獎、豐收獎,80多人次分別獲得國家和省市的表彰。引進推廣了一批糧油、蔬菜、水果、畜禽和水產等新品種,使我縣的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高。

二、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不斷發展,但從目前來看,許多與新形勢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也逐漸凸顯,亟待我們去研究解決。

一是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不夠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專業結構不夠合理,糧棉油林等專業人員多,而新特技術、復合型、加工貯鮮、企業管理、產品營銷等方面的人才少,這與當前強調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新形勢要求不適應。我縣農業技術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層次不高,全縣雖然擁有農業技術人員251人,但總的講,中級以上職稱和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數偏少,分別僅占總數的20%和23%,且在冊人員還有74人不是專業技術人員或沒有中專學歷。由于受經費不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落實不夠到位,更新知識難,存在與工作實際需要相脫節的現象。

二是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雖然我縣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但從目前來看,除了煙草公司帶動面較廣外,其余的龍頭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帶動農民增收能力較弱的現象。比如食用菌是我縣的主導產業之一,據粗略統計,近年來,每年的栽培量至少在3000萬袋以上,我縣雖然有惠民公司、菌草靈芝公司、天源公司等龍頭企業,但這些企業品種單一,規模不大,導致大量農民生產出來的食用菌成品只能通過外地的二販子來銷售,市場波動較大。黃潭蔬菜加工廠是我縣的一個市級龍頭企業,但由于種種原因,多年來無法做大,其規模和檔次均難以勝任市級龍頭企業的稱號,帶動農民增上的能力也較弱。

三是中介組織培育滯后。近年來,我縣各鄉鎮先后組建了一些農產品專業協會,但從目前來看,大多數協會管理松散、運作不規范,基本上沒有到民政、工商等部門進行登記,很多協會連辦公場所、牌子都沒有,甚至有的只是鄉鎮為了應付縣里的工作部署,而拉幾個種養大戶湊數成立的所謂的“協會”,更談不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金融部門支農力度需加大。目前,我縣服務“三農”的金融組織主要是農村信用社。近年來,農村信用社在解決農業生產資金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農村信用社只能滿足農戶的簡單再生產和一般生活的需要,無法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服務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五是社會化服務內容有待進一步配套。目前,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服務的內容側重于農資供應、技術推廣和指導、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為農業生產提供信息服務方面找不到有效抓手,農民往往只能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滯后的市場需求信息來安排生產,導致農產品產銷關系不順暢。此外,由于我縣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培育滯后,導致農業社會化服務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欠缺開展從信息、種苗供應、中耕生產(如水稻代為耕作、施肥、插秧、除草、收割、曬干)到加工銷售等系列的配套服務。

三、完善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的共同重視和大力支持,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穩定和協調發展的原則,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服務體系,切實開展好適應新形勢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社會化服務工作,真正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高效、優質服務。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總的思路是:通過幾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為主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服務為骨干,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服務為補充的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重點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要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發展好農業,建設一支穩定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至關重要。要認真貫徹落實2002年我縣鄉鎮機構改革精神,每個鄉鎮設立的農業服務中心,要切實負起責任,做好農業生產產前信息服務以及產中技術指導和推廣工作。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承擔著農業生產產前、產中技術綜合服務的功能,其主要承擔的是公益性服務職能,沒有創收渠道,縣鄉財政在確保人頭經費的基礎上,要在改善辦公條件、搞好科技培訓、推廣農業項目等方面給予相應的資金保障。同時,要制定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農業技術人員創辦實體,增加收入,或開展技術承包和技術入股,積極參與農村經濟建設主戰場,充分調動廣大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要大力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要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區域特點,選準主導產業,如林業、竹業、食用菌、糧食等,下大力培育發展一批具有一定實力、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通過企業與農民簽訂生產銷售合同,建立產加銷一條龍服務體系。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特別是在起步階段的龍頭企業,要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實行適當的優惠扶持措施,促其發展壯大,增強實力,進而更好地發揮其為農業服務方面的作用。

(三)要積極扶持創辦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是當前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我縣的大宗農產品,如筍竹、食用菌、柑桔、生豬等,要積極支持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其中介服務組織的作用。政府要把這項工作作為當前服務“三農”的一項重中之重工作來抓,要指定相關的部門牽頭負責認真抓一抓,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按照規范程序,切實組建幾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起步階段,政府要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同時,要加強管理,引導他們健康發展。對鄉鎮機構改革中分流出來的人員,由于他們多年在農業服務部門工作,往往都有一技之長,工作經驗比較豐富,在農民群眾中也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要積極鼓勵和支持他們領辦或參與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作用。

(四)要加快農業信息網絡建設。農產品供求信息是指導農戶安排生產的一項主要手段,是農業產業化產前服務的重要內容。因此,要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建立完善農產品的供求信息服務體系。一方面,要依托縣農產品信息服務中心,定期收集和農產品供求信息,不斷擴大信息宣傳的范圍,做到上下信息暢通,確保將信息及時宣傳到龍頭企業和廣大農民手中。另一方面,要依托農業155服務網絡,及時收集農業相關信息,充分利用969155免費服務熱線電話,架起農民獲取農業信息的橋梁。同時,要加快農村服務信息點和農村信息員隊伍的建設,盡早實現縣鄉聯網,并逐步聯網到村,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以便更好地為農戶生產提供系統的信息服務,指導農民盡量做到“以需定產”,幫助加工企業做到“以求定供”。

(五)要加強農科教結合工作。抓好農科教結合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關鍵,也是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為此,要著力抓好“三大工程”,努力提高農業服務水平。一是抓種子工程。依托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切實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與合作,開展科技聯姻,積極引良種、推良法,不斷提高我縣農業生產水平。二是抓培訓工程。一方面,適當加大對農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投入,有計劃地安排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分期分批輪訓,特別是圍繞我縣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市場營銷等環節,有針對性地組織相關知識培訓,促進知識更新,提高干部隊伍素質,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積極組織農村科技干部深入基層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辦好農廣校、農函大、鄉鎮文技校等形式,切實抓好農民技術培訓工作。通過抓好培訓,不斷提高我縣農業技術人員的為農服務水平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素質。三是抓示范工程。縣里重點要抓好水南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盡快引進科技含量高、經濟實力強的農業項目業主落戶園區,逐步樹立我縣現代農業的樣板和標志工程,使其充分發揮科技示范作用。各鄉鎮也要立足各地實際,結合科技示范鄉鎮、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戶的創建活動,認真抓好科技示范項目的建設。通過抓好示范,讓廣大農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