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蘇南模式的內涵與啟示的報告

時間:2022-07-13 06:12:00

導語:新蘇南模式的內涵與啟示的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蘇南模式的內涵與啟示的報告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蘇南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路子,取得了顯著成績:蘇南經濟發展持續走在全國前列,2005年蘇南有7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的前10名;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鎮三大社會保障和農村社會保險的覆蓋率均達到99%以上,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率達到100%;各地對公共服務事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務事業全面發展;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達14.7年,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為100%,廣播電視數字化程度達75%,村村開通了公交車;生態環境更加適宜人居,在全國第一批6個生態市中蘇南就占有4個,分別是昆山、江陰、常熟、張家港;“和諧蘇南”和“平安蘇南”建設不斷推進,社會和諧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全面發展,推動著蘇南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闊步前進。

在改革開放初期,蘇南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拓性探索,被概括為“蘇南模式”;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之后,蘇南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創新性實踐,則被概括為“新蘇南模式”。“新蘇南模式”在過去“蘇南模式”的基礎上實現了新的突破,“一個目標、兩手并舉、三創精神、四大創新”是其主要內涵和鮮明特色。

堅持一個目標:追求共同富裕

蘇南人民始終不渝地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不斷探索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新蘇南模式”在“蘇南模式”的基礎上,堅持把富民優先作為發展的第一導向,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注意防止兩極分化,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多年來,蘇南各地始終致力于率先發展,在率先發展中抓住先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年來,在對“蘇南模式”的思考中,蘇南的決策者們清醒地認識到:百姓不富,GDP數字再高也沒有意義。基于這種認識,蘇南各地都把富民優先作為發展的第一導向,大力實施以創業富民、產業富民等為主要內容的富民工程。在加快發展中,蘇南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注意防止兩極分化。各地政府普遍加大了收入分配調節的力度,為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構筑低保、養老、醫保、征地補償、動遷補償等多重保障,實現了社會保障城鄉全覆蓋,“業有所就、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貧有所濟”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近5年來,蘇南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比全國高1.6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比全國高1.7個百分點,2005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06∶1,城鄉差距在全國是較小的。

蘇南的實踐表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公平與效率不是悖論。只要堅持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并在實踐中使之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就能兼顧公平與效率。

協調好兩只手:發揮市場與政府的合力

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地區,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應當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蘇南各地以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回答了這個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無形之手與政府的有形之手缺一不可;市場與政府兩只手既要強而有力,又要協調一致。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經過產權制度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在今天的蘇南,政府已經退出直接生產經營領域。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企業走上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軌道,真正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在江陰,許多改制后的企業通過上市實現了股權多元化,由過去的政府主導型變成了現在的股權開放型。在常熟,個體私營經濟成為活力強、后勁足、潛力大的經濟增長點。在昆山,通過市場化運作,森林公園、新體育中心、污水處理廠等重大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取得了成功。可以說,蘇南地區現在的市場化水平處于全國前列。

發揮政府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蘇南各地政府致力于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抓住國際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機會,積極開拓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路徑;大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特別是致力于構建以公共財政為主導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障在城鄉的全覆蓋;面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資源、環境、生態等問題,致力于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致力于生態重建和環境保護,創造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條件。通過不斷的探索,政府的職能定位和工作重點逐步明晰。

弘揚“三創精神”: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爭先創優

蘇南是吳文化的故鄉。千百年來,蘇南民眾以海納百川的包容性、腳踏實地的務實性和吃苦耐勞的堅韌性,形成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和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文精神。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南人民在汲取吳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和借鑒各種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成果,發展了蘇南歷史人文精神。在計劃經濟時代,蘇南人憑借著“四千四萬”的精神,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工業化道路。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人們議論“蘇南模式”是否“終結”時,蘇南人民果斷地對集體企業進行大面積改制,繼續書寫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人才、資金、資源、環境、市場等方面的競爭和挑戰,蘇南人民以艱苦創業求發展,以勇于創新謀突破,以爭先創優鼓士氣,抓住世界產業轉移的重要機遇,堅持外資、民資雙輪驅動,堅持“親商、安商、富商”與“親民、安民、富民”雙管齊下,走在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列。在新的實踐中孕育形成的以“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爭先創優”為核心內涵的“三創精神”,成為蘇南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強大精神力量,成為“新蘇南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表明,“三創精神”既繼承了蘇南歷史人文精神,又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充分發掘和利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并賦予其新的內涵,努力培育和弘揚具有時代特征和本地特色的人文精神,對于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實現四大創新:產權結構、產業發展、社會結構、發展格局創新

“新蘇南模式”的一個鮮明特色是創新,這種創新具體體現在產權結構、產業發展、社會結構、發展格局等方面。

推進產權結構創新,即揚棄單一集體經濟,實現三足鼎立競相發展。為促進生產力發展,蘇南根據生產力發展實際和自身區位特點,努力尋找公有制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實現了產權結構的創新。這就是: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集體經濟為主的產權結構不斷完善;堅持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外資經濟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強力推進“民營趕超”戰略,民營經濟發展后來居上。

推進產業發展創新,即拋棄粗放的增長方式,實現園區集中集聚發展。在發展的新階段,蘇南面臨著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推進工業化與保護耕地的難題。建立各類產業園區,是破解這些難題的重要途徑。各類產業園區的建立和發展,不僅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促進了產業優化升級,增強了蘇南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實現了高科技農業與高科技工業同時發展,解決了發展工業的用地問題,保護了耕地,保護了蘇南人民的生活家園。

推進社會結構創新,即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互動統籌發展。蘇南各地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和一體化發展,使蘇南成為全國城鄉差距較小的地區。其具體路徑是:用“三化”帶動“三農”,并以現代化帶動城鎮化、以經濟國際化促進城鎮化、以工業化優化城鎮化。實踐證明,這是推進中國特色城鎮化的有益探索。

推進發展格局創新,即摒棄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實現四位一體全面發展。堅持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過去“蘇南模式”的重要特色。超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局限,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全面發展,是今天“新蘇南模式”的亮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