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能人隊伍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07-14 11:59:00

導語:整合能人隊伍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整合能人隊伍的調查報告

在市場經濟形勢下,農村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正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有經濟頭腦,有科技知識,有進取精神的農村能人,積極投身致富奔小康的主戰場,在不同行業和崗位脫穎而出,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中堅力量。如何盤活能人資源,發展能人特色經濟,龍家鎮積極探索,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一、作法

1、打造能人班子,夯實組織基礎。鎮黨委堅持把優秀年輕能人納入后備干部隊伍進行動態管理,為村級組織蓄備力量。全面推行“兩推一選”,將10名有威信、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村能人選進村級“兩委”班子,優化村級班子的年齡、文化、素質結構,實現“有人辦事”到“有能人辦大事”的轉變。充分發揮能人村干部的特長,建立包片責任制,拓寬群眾的致富空間。光明村主任周余貴,熟悉駕駛技術,具有豐富的營銷經驗,還是有名的烤煙種植能手,年收入均在2萬元以上。他經常為群眾提供科技、營銷、信息服務,帶動10余戶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光明村干部梁大海充分利用水產養殖的特長,發動高寨村民投工投勞500余個,建立了80畝稻田養魚工程示范點,村民當年收入8萬余元。通過示范引導,全村40%的村民已將稻田養魚列入明年的家庭增收計劃。

2、儲備農村能人,提高能人素質。龍家鎮是傳統農業產區和農產品集散地,鎮黨委認為,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充分整合能人資源,實施能人帶動戰略。為此,該鎮對各種產業類型中的能人認真調查摸底,分門別類造冊登記,建立能人檔案,實行跟蹤管理,重點培養。結合全鎮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重點培訓一批不同類型的科技致富典型。近年來,有針對性地舉辦了養殖、加工、建筑等培訓班30期,培訓覆蓋2600人次,采取走出去培訓145次,播放科教片6次培訓4800人次,進一步增強了農村能人的造血功能,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素質。全鎮涌現出各類能人1230名,其中致富能人320名,流通能人418名,科技能人492名。大量能人不斷涌現,有效彌補了基層科技力量薄弱的現狀,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貢獻率,解決了科技推廣覆蓋面窄、工作難以到位的問題,保證了新科技、新思潮、新觀念在農村廣泛傳播,激發了農民群眾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的積極性。

3、培養能人黨員,發揮先鋒作用。鎮黨委響亮提出:要進黨支部,一要好覺悟,二要先致富,三要帶好路,四要服好務。積極引導能人致富思源,富而思進,開展了“我們有今天,靠的是什么”和“別人學我們,我們怎么辦”的大討論,增強了能人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力爭向更高的層次和更高的目標邁進。結合實際,擬定培養計劃,積極培養和發展科技能手、致富能手和流通能手加入黨組織。近年來,全鎮共發展能人黨員32名。如光明村預備黨員徐再友熟悉建筑技術,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帶出了100多人的建筑隊伍,形成能人帶眾人,眾人成能人的格局。

4、組建能人協會,提高組織化程度。結合全鎮經濟發展規劃,鎮黨委、政府決定將“散兵游勇”組建成“聯合艦隊”,以各類能人為主體成立了建筑協會、種植協會、加工協會、養殖協會、營銷協會。切實加強管理,確保規范運作,促進其發揮作用。這些新型的經濟合作組織負責組織、幫助和引導廣大群眾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從而改變了以前生產經營分散性、無序性、自發性的狀況,提高了組織化程度,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

二、效果

龍家鎮依靠能人帶動,挖掘資源優勢,積極改造傳統產業,提升支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一批能人帶動一項產業,一批能人發展一方經濟是龍家鎮實施能人帶動戰略的最大收獲。主要體現在:

——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能人辛繼貴建立了精米加工廠,打出了“龍田貢米”的品牌,常年加工優質米產品1000余噸,遠銷到遵義、貴陽等地,不僅解決了5個人的就業問題,還帶動316戶村民發展優質稻2000畝,使戶均增收500余元。能人洪江林瞄準本地棕繩資源豐富的優勢,組建棕繩加工銷售點,直接帶動著全鎮500余戶加工棕繩子,每戶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光明村8支建筑隊300名從業人員,長年活躍在余慶縣江北四鎮承建工程,人均年收入15000元。全鎮結合退耕還林,建立苦丁茶育苗基地300畝,苦丁茶基地3000畝,發展經果林2000畝,形成了基地向四周輻射,產業向全鎮擴展的局面,打破了“糧煙安天下”的經濟發展狀況,優化了全鎮的經濟結構,拓寬了群眾的致富空間。全鎮人均吃糧694公斤,人均純收入2053元,分別比1999年增加156公斤和270元。一、二、三產比例為5:3:2,與1999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20%,二、三產業分別上升5和15個百分點。

——訂單農業漸成亮點。該鎮積極培養牲畜、糧食營銷能人隊伍,并鼓勵和支持他們在流通領域建功立業,從而減少了市場風險,提高了農產品銷售單價,形成了生產與銷售的良性循環,刺激了農民群眾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的積極性。能人嚴循江大力引進優質雞、鴨品種,帶動先鋒村四堡村民組發展訂單養殖,人均創收1000元以上。全鎮建立了訂單養豬示范點5個,訂單數量1500余頭,訂單糧食數量500噸。

——“版塊經濟”初具雛形。能人興辦的各種基地和各項產業,直接輻射帶動和促進著經濟的分區發展,涌現出建筑寨、烤煙寨、養殖寨等一村一品,一組一特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格局。如光輝村種煙能手楊林常年種植烤煙50畝,直接帶動著后山、建設等組發展國際型優質煙2000畝,該烤煙基地的產量、質量和單價均居全縣之首,連續3年榮獲縣政府表彰。該鎮還充分利用能人優勢,在龍家大壩建立了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集科技試驗、示范推廣、訂單農業、沼氣建設于一體,產生了強勁的輻射帶動效應,推動著“版塊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集體經濟發展各具特色。全鎮各村依托能人優勢,挖掘資源優勢,積極興辦經濟實體,服務農業產業化建設,使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格局。光輝村通過興建“兩場”(辣椒市場、家畜交易市場)促增收,光明村通過規范“兩點”(棕繩收購點、精米加工點)促增收,平桃村通過依托“兩帶”(苦丁茶產業帶、街道商業帶)促增收,先鋒村通過管好“兩場”(水泥預制場、木材加工場)促增收,全鎮村級集體經濟年純收入可達10萬元。同時,還促進了村域經濟與村級經濟同步滾動發展,實現了“雙贏”目標。

三、建議

隨著“三個培養”的實施,全縣基層黨組織均將能人隊伍建設提上了議事日程,但也存在著認識不深,檔案不全,培訓不實,管理不嚴,開發不深等問題,為此,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抓好能人的培養、開發和利用工作已顯得非常緊迫:

1、抓思想認識,增強緊迫性。能人是農村鄉土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業人才在農村基層的延伸,是先進農業科技和農業經營管理的直接傳播者、具體實施者和典型示范者,在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示范、帶動和引導作用。同時,通過把大批發展農村經濟的能人凝聚在黨組織的周圍,使基層黨組織能隨時了解和掌握生產、流通信息,取得發展農村經濟的發言權和主動權。當前,一些地方重視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忽視能人隊伍建設,具體表現為兩種思想傾向:一是范圍論,僅僅在科技致富人員中圈定能人,而未將經營型、管理型人才和鄉村能工巧匠視為能人,以致于管理上出現空白點;二是無用論,片面認為能人思想素質差,文化程度低,難以開發利用,從而守著人才“富礦”過“窮日了”,導致能人長期處于自由發展、自生自滅的境況。基層黨組織要充分認識到能人在提高農村經濟效益方面的重要性。可以說,盤活了能人也就盤活了資源,也就盤活了經濟。因此,必須采取超常規的工作力度和措施,最大限度地開發能人的潛能,形成強手帶能手,能手帶助手,助手帶生手的良好局面,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2、抓科技培訓,注重靈活性。當前,龍家鎮乃至全縣的能人隊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四多四少”狀況,即種類多、數量少,采用傳統技術的多、科技含量少,推廣應用的多、試驗創新的少,實踐經驗多、理論知識少。針對當前新技術、新品種層出不窮,產業發展日新月異的趨勢,必須加強對能人的培訓,建立縣財政、相關產業部門和鄉鎮各投入三分之一培訓經費的保障機制,逐年增加培訓經費,健全培訓網絡,暢通培訓渠道,制定系統、規范的培訓規劃和培訓措施,堅持分類培訓,改變過去不分層次,不分對象,統一模式,一鍋煮的培訓方式,針對不同產業類型能人的實際,實施不同內容和不同方式的培訓,促進能人的知識更新,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潛能,把豐富的人力資源變成人才資源,造就一大批有影響、有創新、有貢獻的永久牌能人,以適應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需要。

3、抓經常管理,體現規范性。能人的萌芽、成長和壯大是一個漸進的動態的過程。因此,要構建各級黨組織和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格局,將能人隊伍建設納入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考核的重要內容,開展專題調研和專項檢查,推進能人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形成有利于能人茁壯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良好氛圍和寬松環境,確保能人隊伍規模不斷壯大,結構不斷改善,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根據能人隊伍狀況和產業建設的需要,制定相應的具體的管理措施,重點建立走訪聯系溝通制度、交心談心制度、獎勵制度等制度,對能人實行掛牌管理,推行動態跟蹤服務。鄉鎮、村領導干部每人應聯系2—3名能人,幫助解決資金和經營上的難題。結合農村工作推進的需要,探索能人考評辦法,縣、鎮、村均應定期開展能人的評選表彰活動,大力宣傳能人典型。通過先進人物的影響和輿論的力量,引導一批人,帶動一大片,掀起學習能人、尊重能人、爭當能人的熱潮。同時,對處于游離狀態的能人和數量較少的能人,應采取相應的有效的管理措施,避免鄉土人才資源流失。

4、抓開發使用,確保系統性。培養能人的目的在于系統開發利用能人。各級黨組織要積極為能人指路子、給位子,壓擔子,讓能人在各方面施展才華,發揮作用:一是將“三個培養”與盤活能人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把表現突出的能人作為組織發展對象和列為村級后備干部,成熟的可選進村級領導班子;二是對實績突出的能人優先評定職稱,明確為產業發展輔導員,項目基地領辦人,貧困戶結對幫扶人;三是利用能人生活在群眾當中,與群眾聯系緊密,具有很強親和力和影響力的優勢,組織能人宣講隊,深入村寨農戶,現身說法,傳授科技知識和致富經驗,引導群眾完成科技推廣任務;四是利用能人特長,組建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引導千家萬戶分散經營模式向分工協作的合作經營模式轉化,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鎮、村兩級的經濟發展思路通過能人帶動迅速得以體現和落實,確保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