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7-18 05:04:00

導語:全市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工作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市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為加快和促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和規范我市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為實現“奮斗三年,總量翻番”的目標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我們組成了專題調研組,通過采取下發調查統計表、召開座談會、深入鄉(鎮)村調研等形式,對全市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情況及相關問題進行了全面調研。通過調研,摸清了基本情況,找到了存在問題,為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據。

一、基本情況

(一)全市農民職稱評定工作開展情況

全國的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是從90年代初開始的。早在*年國家人事部就專門下發了《關于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問題的通知》,同年農業部下發了《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與晉升暫行規定》。按照人事部和農業部的相關規定,各地的農民職稱評定工作陸續展開。我市的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始于1997年,根據人事部和農業部的規定,制定下發了《吉林市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與晉升的實施意見》,部署并開展了首次農民職稱評定工作,隨后又于*年、*年分二次集中安排部署了申報評定工作。近年來,雖然沒有再專門部署農民職稱評定工作,但結合全市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年度職稱評審工作,也對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做出了相應安排。除人事部門組織的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外,市科協還于*年部署開展了一次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經過全市各級人事部門的共同努力,十年來,我市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一批具有相應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農民技術人員獲得了相應的職稱,為優化我市農村產業結構、帶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

(二)全市農民職稱人員隊伍狀況

據我們這次調查統計,截至*年底,全市具有農民技術職稱的人員共有1,845人,其結構和分布情況如下:

從結構情況看:

1、職稱結構:高級農民技師23人,占1.2%;農民技師169人,占9.2%;農民助理技師752人,占40.8%;農民技術員901人,占48.8%。

2、學歷結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11人,占0.6%;中專學歷的133人,占7.2%;高中學歷的782人,占42.4%;初中以下的919人,占49.8%。

3、年齡結構:50歲以上的324人,占17.6%;41歲—49歲的236人,占12.8%;36-40歲的821人,占44.5%;35歲以下的464人,占25.1%。

從分布情況看:

1、區域分布:永吉縣有農民職稱人員210人,占全市的11.4%;舒蘭市有584人,占全市的31.6%;磐石市有435人,占全市的23.6%;蛟河市有92人,占全市的5%;樺甸市有247人,占全市的13.4%;昌邑區有2人,占全市的0.1%;龍潭區有247人,占全市的13.4%;經濟開發區有3人,占全市的0.2%;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5人,占全市的1.3%。

2、專業分布:從事種植專業的856人,占46.4%;養殖專業的169人,占9.2%;生產加工專業的54人,占2.9%;經營管理專業的203人,占11%;其他專業的563人,占30.5%。(見下表)

專業數額種植養殖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其他專業

人數85616954203563

所占比例46.4%9.2%2.9%11%30.5%

二、現狀分析

從我們調查掌握的情況中可以看出,我市的農民職稱評定工作起步較早,但持之以恒地堅持不夠,沒有形成制度,評后的管理也沒有及時跟進;雖然為一批農民技術人員評定了職稱,但總量還不多,專業結構也顯得單一。無論是從現有農民職稱人員隊伍的現狀,還是從組織管理上,都是成績與問題并存。

從我市現有農民職稱人員隊伍現狀來看:

(一)雖然具有職稱的農民技術人員隊伍小有規模,但總量較少、層次較低,與農村人口、農村勞動力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總數比例不盡協調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各級人事部門的協調和指導下,截至去年底,我市共為1,845名農民技術人員評定了相應專業技術職稱。他們做為我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發揮著應有的作用。但是,與我市近207.4萬的農村人口總數、71.5萬農村勞動力總數及1.5萬的農民實用人才隊伍總數相比,很不協調,僅分別占0.09%、0.26%及12.3%。除總量較少外,其層次也較低。其中,具有農民高級技師職稱的僅有23人,只占總數的1.2%;具有農民技師職稱的僅有169人,占有農民職稱人員的9.2%。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僅有144人,占具有農民職稱人員的7.8%,而初中以下學歷的達到919人,占總數的近50%。以上數字分析表明,我市具有職稱的農民技術人員總量少,人才密度小,學歷層次和職稱級別也比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市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二)雖然具有農民職稱人員在相關專業和區域都有所分布,但專業結構單一、區域分布不平衡

在調研統計中發現,各專業、各區域都有一定數量的農民技術職稱人員從事相關的專業技術工作,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乃至農村建設中擔任著重要角色。但是,從總體來看,專業單一,分布不均衡。一是現有農民職稱人員專業類別單一。從事種植業的有856人,占有職稱人員總數的46.4%;從事經營管理的203人,占11%;從事養殖業的169人,占9.2%;從事生產加工和其它專業的54人,僅占2.9%;而從事文化藝術、旅游開發等專業的一個人也沒有。這表明,我市農民職稱評定范圍過窄、專業類別較為單一。大多以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業為主,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及其他一些新興行業職稱評定工作滯后,相關專業具有職稱人員還是空白,不利于我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二是現有農民職稱人員在各縣(市)區分布不均衡。在9個縣(市)區和2個經濟開發區范圍內調研統計發現,舒蘭市有農民職稱人員最多,有584人,占總數的31.6%,而大多數縣(市)區在100-400人左右,少一些的不到10人,個別縣(市)區甚至還沒有。因此,全面加大農民職稱評定工作,解決評定范圍過窄,專業類別單一,促進均衡發展,是下一步工作的任務之一。

(三)雖然具有農民技術職稱人員為農村建設做出了一定貢獻,但職稱評定應有的激勵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具有職稱的農民技術人員在推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村科學技術普及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有一大批有農民技術職稱人員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帶頭人,為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如,蛟河市黃松甸鎮的劉志國,為促進當地黑木耳產業的發展,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就全市而言,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在開發農村人才資源中應有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了兩種不同的現象。一種現象正如一位有助理技師職稱的農民反映所說,“我評上助理職稱有4、5年了,該種地還種地,該打工還打工,沒覺得和以前有什么區別,所以,對于晉升上一個級別的職稱我不太感興趣。”還有一種現象是農民有的建場辦廠、務工經商、帶班傳技,還有的出國當專家,卻因為農民身份、沒有職稱、在社會上沒有得到認可,常常不被人看重,從而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和自身能力水平、專業特長的發揮。所以,如何發揮好已有職稱農民技術人員的作用;如何為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農民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做出客觀的評價,滿足他們的需求,使之得到社會的認可,是今后農民職稱評定工作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組織管理方面來看:

(一)雖然有農民職稱評定實施辦法,但已不適合當前的形勢及職稱評定工作的需要

早在1997年,我市依據國家人事部和農業部的相關規定,按照省的統一部署,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當時的情況,制定下發了《吉林市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與晉升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評定的范圍對象,評定條件及相關問題,使全市的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有了依據,并在之后的幾年里,大規模地部署并開展了全市范圍的職稱評定工作,使一批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農民獲得了相應的職稱。但是,隨著國家和省、市對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視程度的提升以及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工作和農村面貌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許多農民已從土地中走出來從事多種生產和經營活動,特別是隨著農村實用人才資源開發工作的開展,農村實用人才的總量不斷增加,而原有的《實施意見》中的評定范圍、專業設置、評定條件及有關規定已明顯不適應當前的形勢和發展要求,亟待出臺新的符合農村實際和農民技術人員特點的職稱評定政策辦法。

(二)雖然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已開展多年,但規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沒有形成

自1997年算起,全市的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已進行了近10個年頭,盡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組織管理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規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沒有形成。一是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各級人事部門依據其職能一直在組織實施農民職稱的評定工作,而市科協等單位則按照條條的安排部署,也組織開展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出現了多個部門管的現象,給基層單位帶來了混亂,不知所從。二是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沒有納入全市的人才評價體系。由于重視程度不高,一直以來農民職稱工作游離于人才評價體系之外,無論是研究制定工作計劃還是部署人才工作時,沒有將其納入視野,處于可有可無或者是可搞可不搞的狀態。三是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沒有做到制度化、經常化。盡管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斷斷續續在開展,但前緊后松,開始的前幾年抓的比較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忽視,缺少連續性,沒有象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那樣制度化、經常化。各縣(市)區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的開展也不盡平衡,有的縣(市)區開展三、四次,有的開展一次,有的因某種原因一直沒有開展,由此造成各縣(市)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差距較大。

(三)雖然開展了農民職稱評定工作,但重視程度不夠,基層單位和農民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不高

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由于宣傳不到位,重視程度不高,各縣(市)區雖然按統一部署開展了農民職稱評定工作,但始終處于對上級的安排不得不抓的狀況,對開展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特別是鄉鎮沒有專人抓,認為給農民評職稱好比給盲人戴眼鏡,看上去漂亮了許多,實則是“花架子”,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一些農民技術人員更是片面地認為,評職稱與不評職稱都一樣,我該干啥還干啥,也沒有什么實惠,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沒有認識到為農民評定專業技術職稱意味著其技術水平、業務能力和業績貢獻得到了社會的承認,贏得了社會的尊重;沒有認識到有職稱的農民技術人員是應用技術的重要載體,是“領頭羊”,可以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可以促進農村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以促進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村生產力的提高。

(四)雖然評定了一定數量的農民技術職稱,但評后管理和使用工作不到位

近十年來,各縣(市)區都評定了一定數量的農民技術職稱,人數不斷增加,隊伍不斷擴大,在農村建設發展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是,對于農民職稱評定之后的管理和使用還是一個被忽視的薄弱環節。一是缺少相應的優惠政策和待遇,僅有的一些待遇也難以兌現,使農民技術人員沒有切實感受到擁有職稱的優勢所在,導致了對申報評定職稱沒有積極性。二是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辦法,重評定輕管理的現象比較普遍,絕大多數農民職稱人員的技術檔案沒建立,相關資料沒有專人負責收集和管理;后續的業務知識培訓也沒有及時跟進,直接影響其技術水平的提高。三是沒有把農民職稱評定引入到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使用的各環節中,相互脫節,農民職稱的激勵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三、建議對策

我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近一半,農業在全市的產業結構中占較大比重。特別是縣(市)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農村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農村實用人才數量的多少和素質的高低,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將更加突出。針對全市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存在的問題,就如何規范和加強全市的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開展農民職稱評定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為農民技術人員評定職稱,是適應新農村建設對農村人才的需求而采取的重要舉措,既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視與關心,可以讓他們看到學科學、用科學、扎根農村、發展農業的光明前途;也是對從事農村專業工作的廣大農民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做出的公正評價和肯定。通過為農民評職稱可以發現農村復合型人才,培養更多的后備干部,有助于知識缺乏、消息閉塞的農民群眾尋找發家致富的“路標”和帶頭人,有助于帶動、加速農業科技、農村文化以及農村文明的發展進步。為此,各級人事部門及相關部門本身要提高對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強輿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會議、廣播、電視等形式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各縣(市)區及鄉鎮從事職稱工作的同志要深入到各鄉鎮、村屯,向廣大農民技術人員宣傳和講解開展農民職稱評定的意義和相關政策,使基層政府、村干部和農民自身都深切感受到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給農村發展和農民技術人員本身帶來的好處,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擁護,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同時,在宣傳中還要告訴廣大農民技術人員,農民職稱與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是有所區別的,它只是一個技術稱號,盡管給予一些待遇,也僅限定在專業技術工作方面,與自身的物質待遇是脫鉤的,取得職稱后要獲得更好的物質利益,必須面向市場展示自己的才能,以自己的真才實學從市場中尋求和實現自身價值。

(二)制定相應辦法,加強和規范農民職稱評定工作

適應農村科學技術普及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變化,農村和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加,農民技術人員的創業領域不斷拓展,迫切要求對其專業技術水平做出科學評價的新形勢,要在認真總結以往我市開展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外地的做法,緊密結合我市農民技術人員的實際,起草制定《吉林市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辦法》,對農民技術職稱的評定范圍、標準條件、評定方式、申報評定程序以及權利義務等做出明確規定,從而解決過去農民職稱評定范圍過窄,專業類別單一,評定條件不靈活,權利義務不明確,缺乏連續性等問題,使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有章可循,從而更好地發揮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在加強農民技術人員隊伍建設,擴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總量,全面提高農村基層實用人才素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突出農民特點,科學組織實施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形成齊抓共管局面。針對過去農民職稱評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人事部門要在工作中充分發揮牽頭抓總的作用,搞好相關政策辦法的制定及綜合協調指導,根據工作需要組建專門的領導機構,農業、牧業、科協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積極參與,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各縣(市)區還要根據相關要求組建專門的農民職稱評定組織,負責職稱評定材料的審核和評定工作,挑選熟悉農業和農村工作,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公道正派的人員擔任評委,確保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的質量。

二是服務為主,簡化農民職稱評定程序。在農民職稱評定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農民技術人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本著“服務為主,程序簡化”的工作方針,簡化不必要表格的填寫和不必要的評定程序,免收相關費用,減少農民的負擔,為農民技術人員申報評定職稱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三是注重實績,科學把握農民職稱評定標準條件。針對農民技術人員普遍存在學歷較低、實踐技能強的特點,在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條件的設置上應“重實績、輕學歷和資歷”,把農民技術人員在推廣應用實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帶領村民共同發家致富所做出的貢獻及所取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作為主要評價內容,真正體現出農民技術人員的特點。

(四)創新管理機制,加強農民職稱評后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技術檔案,跟進評后管理。各相關部門要加強日常管理服務,建立農民技術人員業務技術檔案,對農民技術人員每年的科研成果和工作實績進行考核,存入本人檔案,對其進行動態管理,以增強他們提高自身科技水平的壓力和動力,為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是強化激勵保障,激發活力。對取得職稱的農民技術人員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和待遇。在經濟待遇上,可優先與農戶或生產經營單位簽訂承包、推廣合同,優先獲得相關部門提供的信息、技術資料,在貸款上可增加額度并優先獲得。各縣(市)區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對取得職稱的人員給予適當的補貼。在政治待遇上,把有突出貢獻的農民技術人員納入各級政府表彰獎勵范圍,可參加縣(市)區及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的評選和其他專項表彰獎勵,鄉鎮農業基層服務組織招聘人員中,優先聘用,以激勵他們不斷開拓進取,再做貢獻。

三是搞好技術培訓,提升專業水平。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選擇培訓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法,有計劃地開展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其在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溝通城鄉經濟、加快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