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3 04:41:00

導語:農業科技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科技發展調研報告

總書記在**上明確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這是我們黨在新時期加強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轉折。近年來,我市的農業科技工作圍繞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關鍵技術,在加速科技創新,推進都市農業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我國將進入以工補農的新的歷史階段,如何進一步發揮科技在推進農產品加工和產業化經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先導作用,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創造長效機制,促進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

一、全市都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兩個根本性轉變,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大對農業與農村科技投入農業科技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星火產業培育等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年,全市共安排各類市級農業科技項目168項,下達市級農業科技經費2600萬元;共爭取國家級項目61項、省級項目122項。通過項目的實施,取得了近百項國際國內領先或先進的科技成果,獲得50余項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有力地推動了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科技投入的較大增長,為解決農業生產熱點難點問題組織科技攻關提供了經費保障。

1.項目實施重點突出,農業科技投入進一步加大。

近幾年來,我市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扶持“三農”的有關政策,突出都市農業實施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對農業科技投入,推動科教興農,加速傳統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一是對都市農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整合科技資源,推行重大項目招標制,通過重大招標項目爭取更多的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二是通過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農業科技龍頭企業專項,提高農業企業的自身創新能力建設,每年支持200萬元以上;三是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認真組織實施各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四是進一步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科技合作項目的實施,加強產學研多學科聯合協作攻關。近幾年市本級農業重點項目資助金額占全部農業科技項目總經費的比例達2/3以上。

**-2004年杭州市科技項目經費投入表

單位:萬元

年度重大重點一般園區配套培訓中心小計總經費比例

2001——167182————25——374172321.71%

2002200130172——14025——667258225.83%

2003150115178300——2520788230634.17%

200475170206225——2570771282527.79%

合計4255827385251401009026009436

注:總經費是指三項經費用于科技計劃項目部分的總額

2.聯合攻關,解決都市農業發展中的科技難題的機制基本形成。

共爭取國家863計劃項目2項、十五攻關項目3項、省重大重點項目21項、科研項目34項。突出了重點,集成了資金,充分調動了各行業的積極性,整合了全市的科技資源,逐步實現了產、學、研結合和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的結合,有效地解決農業生產熱點難點問題。

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需的重大科技項目,通過調查研究,主動設計項目,力求集成資源,引導有關單位和科技人員研究開發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市科技局與市農業局共同組織實施“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食品安全關鍵技術”—“茶葉生產全程安全操作規范與控制集成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市科技局聯合市農辦、市質監局對“杭州市農業專家系統開發應用”等難題進行招標,有效地整合了科技資源,集成優勢、重點支持,解決好都市農業發展中的科技難題。

(二)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效果明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主體能力建設得到加強。

1.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初具規模。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基地,為推動杭州市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的進程,我市出臺了《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實施意見》、《關于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杭州市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在我市已有8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礎上,確定了第一批9家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市科技局5年內將安排1000萬科技經費,重點扶持園區和龍頭企業的高技術開發應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先進適用技術的示范推廣、新產品開發和難題攻關科研。同時要求各級農業發展基金、財政支農資金以及市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根據確定的項目,優先向科技園區建設傾斜。通過一年多的實施,2003年各農業科技園區共創產值9.79億元,利稅1.42億元,創匯1200萬美元,建立基地8.67萬畝,聯合農戶1.76萬戶,起到了明顯的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大促進我市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2.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取得了較好效果。

近年來,農業科技工作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推廣應用了一大批高新技術成果。**-2004年來我市共爭取到國家、省農業成果轉化項目35項,共爭取各級轉化資金1115萬元,其中國家農轉化資金690萬元、省農轉化資金425萬元。據**年-2003年國家級、省級農業成果轉化27個項目(已去除重復項目)統計,至2004年末共實現新增產值5.36億元,新增利稅6477萬元,增加農民就業達92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04年杭州市爭取國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表

單位:萬元

年份國家省共計

項目數金額項目數金額項目數金額

**84301515023580

20021504555105

20032110811010220

2004110061107210

合計1269033425451115

3.對建立新型農業與農村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進行了積極探索。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把科研機構、試驗示范基地、科技型企業和科技示范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開發研究到示范推廣,到產業化;從科研機構到企業,到農戶,形成一個全方位的體系和網絡;整合現有農業科技信息服務資源,建立農業專家系統,形成以“杭州龍網”為龍頭的市、縣、鄉、村四級都市農業信息系統和服務網絡。下一步計劃在省科技廳的支持下,加強對杭州農村科技信息網的建設。充分利用在杭的高校院所和民營企業,與杭州市農科院和有關農業科技園區一起探索建立農業孵化器、農業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組織,促進科技成果的吸收、轉化和高科技企業的培育。目前,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杭州市余杭區高新農業示范中心成為首個市級農業孵化器,首期入孵農業科技企業超過10個。

(三)通過星火計劃和科技培訓實施,提高農民收入和科技知識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1.星火計劃實施作用明顯。

我們通過星火項目的實施,提升星火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星火特色產業建設來培育星火密集區的發展。四年來杭州市共組織實施市級以上星火計劃項目172項(其中國家級44項、省級44項),共實現新增產值78.24億元,新增利稅9.85億元,創節匯1.78億美元。

**-2004年杭州市實施星火計劃統計表

年度項目數新增產值

億元新增利稅

億元創節匯

(萬美元)

總項目國家級省級市級

**160822813.131.282770

20021291641017.211.983438

200316310104020.87.2.545531

20041891082627.034.056079

合計64144448478.249.8517818

2.科技農業龍頭企業有了較快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

圍繞杭州市都市農業六大優勢產業、五大特色產業的發展,與市農辦、市財政局等單位共同出臺了《杭州市現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認定辦法》,在全市近150家農業龍頭企業中選擇確定了10家市級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以這10個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為首,安排了種子種苗等一批項目,重點對龍頭企業進行扶持,支持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龍頭企業建設,基本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農戶—農戶連基地的產業經營模式。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市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了我市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快速培育,加快了我市農業產業化進程,為我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3.星火培訓成效明顯,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初具雛型。

根據進入WTO的新形勢下杭州發展都市農業的新要求,主動服務,四年來安排市級星火培訓142項,安排經費100萬元,科技部門與農業部門、團市委、市婦聯等部門一起重點抓好農業標準化技術、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塊狀特色經濟和菜籃子工程配套高產技術的培訓工作,進一步規范了培訓內容,提高了培訓質量,四年累計培訓各類星火人才46.84萬人次。切實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科技培訓的支持力度,在省科技廳的支持下,我們重點對淳安縣農民科技培訓進行了支持,圍繞淳安縣茶、桑、果、畜牧等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和水產養殖、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藥材、高山蔬菜等五大特色產業重點,積極開展培訓,結合星火學校的建設,以千島湖職業技術學校為基礎,創建縣農民科技培訓基地。

4.科技扶貧措施落實,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致富成效顯著

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一輪幫扶計劃,確立了以鄉帶村、長短結合的脫貧思路,為貧困地區的農民開展實實在在的服務。我局共下達科技扶貧近30項,落實扶貧款210萬元,幫扶村人均增加收入超千元,超額完成了市委下達的結對幫扶指標,其中村集體集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元,超過考核指標的50%。在實施幫扶項目的同時,采用多種形式,加強現代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一是加強聯合,與大專院校、農業科技部門的專家聯手,幫助建立優質茶、翠冠梨和高山蔬菜基地,結合實際提出適合的品種和項目,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二是送技下鄉,把培訓放在田間地頭,與專家一起到村里對栽培技術、病害防治和收割加工技術,進行技術輔導,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三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在選派有發展積極性的人員到市農科院參加食用菌種植培訓的同時,積極組織杭州市農科院菌種站下基層,開展實地指導。四是積極開展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幫助鄉鎮發展當地有特色的農業產業。

二、發展都市農業科技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制約了農業科技的發展。

從整個農業投入來看,達不到《農業法》規定的增長幅度?!掇r業法》中規定“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市級財政**年、2002年、2003年分別比上一年增長33.7%、11.8%和21.3%,而同期市級財政投入農業的資金分別只增長了20.2%、17.4%和16.6%,除2002年外,**年和2003年都沒有達到同期財政增長幅度。同時農業科研投入也亟需進一步加強。省市二級“關于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省委[2004]1號文件和市委[2004]12號文件,對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明確指出:各地科技三項經費中用于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工作的比例必須達到三分之一。雖然近幾年在農業科技投入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年至2004年市級用于農業科技的經費占年度科技項目經費總額分別為21.71%、25.83%、34.17%和27.79%,但整個科技三項經費用于農業科技的比例離省委〔2004〕1號文件和市委〔2004〕12號文件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二)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經營規模需進一步加強。

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雖然為數眾多,但在行業上有影響力的企業偏少,規模偏小,缺乏國際競爭力。全市以農產品為原料規模以上的加工企業中,年銷售額在億元以上的只占7.5%,90%以上為小型企業。一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偏弱,存在著技術源不足,能立刻轉化的成果不足,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有所脫節等問題。二是企業開發的產品檔次不高、加工程度不深,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低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加工企業中處于行業龍頭老大的企業不多,難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四是企業組織化程度低,加工能力弱,競爭處于無序狀態。許多出口加工企業僅僅充當國外公司的原料車間,農產品經過簡單的洗滌、包裝即銷售到國外。國際市場狹窄。我市有些出口加工企業出口渠道過于單一,出口的國家只有1-2個,一旦遇到進口國的綠色壁壘或其他原因而出口受阻,企業就會蒙受巨大損失。品牌意識不強。許多產品在打入國際市場時借用其他公司的品牌,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的知名度不高。

(三)農技推廣主體單一、運行機制不靈活,科技推廣體系建設與都市農業發展不相符

一是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及相關機構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缺乏協調和溝通,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難以配套推廣,科研單位最新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或最新研制成功的動物疫苗等,往往由于受到專營或管理限制,不能很快傳遞到急需的廣大農民手中。二是技術推廣與農民需求脫節。對于生產實踐中急需的名特優稀新品種、新技術缺乏推廣的動力。三是農業推廣隊伍不穩定。**年全市農業技術人員1652人,到2003年技術人員是1378人,人員減少274人,其中中高級人員減少26人。農技推廣組織不健全、農技推廣人員收入增長緩慢、隊伍不穩定,“線斷、網破、人散”現象仍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縣、鄉,進一步加深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弊端,與都市農業、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不符。

(四)科技創新服務組織欠缺,農業科技產業化進程滯后

一是缺少科技創新服務組織。在現行涉農管理體制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組織部門間權責不對等,技術中介欠缺。實踐中,有關涉農服務部門如農業科研、技術推廣等,條塊分割、職能交叉。同時,鑒于農業科技產品市場需求不足以及營銷對象是低收入的農民群體的現實,農業技術中介服務明顯欠缺,降低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二是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服務滯后。面對入世新形勢,農產品加工企業越來越注重產品質量,而我市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沒有跟上,企業須自購檢測設備,加大了企業成本,而且設備利用率不高,造成資源浪費。三是農業技術服務不到位。由于多種原因,現有的農業科研單位及農技推廣部門與企業的關系不夠緊密,農產品加工企業既要開拓市場,又要為農戶提供種子種苗、技術服務、信息指導,由于企業受自身條件限制,難以大規模地為千家萬戶提供這類服務。四是農業信息服務滯后。農產品加工企業對農業信息特別是農產品市場信息需求強烈,而我市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提供的信息還不夠多,不夠及時,不能滿足農業龍頭企業對信息的需求。

(五)農民文化素質較低,分散經營模式導致對農業技術的需求不足

一是文化素質低使農民對農業技術的認知、接受和應用能力差,多數農民開放意識、市場意識和創新意識都較薄弱,認識不到科技的巨大作用,缺乏運用新技術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二是文化素質低降低了農民對先進技術的利用效率。加之許多文化層次比較高的農民已轉向非農經營或進城務工,留鄉務農的則多為老弱婦孺,進一步制約了農民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學習、采納與運用。三是對實用技能需求消極。據了解,75%的近郊農民對實用技能需求的態度不是很積極,對實用技能需求存在消極的心理。這些方面直接表現出我市農民素質尚不適應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需要,不適應都市農業發展的需要,不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

三、加強發揮科技在以工補農作用的對策措施

(一)加強領導,制定優惠政策,創造注重農業科技發展的良好氛圍

1.加強領導,突出農業科技的重要性。

加強領導,將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推進以工促農,以城補鄉的實施作為杭州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科技的工作重點,各市、縣(市)黨委政府把它作為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內容,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目標進行考核。在研究農業科技發展思路時,把促進以工促農,發展高科技農業作為發展重點,在安排農業科技經費時,重點扶持以工促農方面都市型高科技農業共性關鍵技術項目。

2.組織保障,建立高效、協調管理和運作體系。

建立由市政府各相關部門組成的都市農業科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以工促農,以城補鄉工作的聯合,定期交流實施情況,對實施方案重大問題和重大活動進行協商、協同作戰。充分發揮科技、農業、林業、計劃、外經、教育、財政等有關部門的優勢,綜合集成,形成合力,共同推進以工促農,以城補鄉工作的發展。

3.實施科技創新專項,提高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能力。

“十一五”期間杭州市建設科技強市將實施“十大科技專項”,其中“農業和農村發展科技創新專項”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將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重點,在農業高技術、傳統農業技術升級、食品安全、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農村現代化、農村及城鎮生態環境等等方面加強原始創新和科技攻關,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和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

4.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

有條件的地區要根據農業科技成果和農業高新技術應用特點,制定一系列配套的優惠政策,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鼓勵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過財政支持政策,啟動和扶持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支持一批剛起步且有發展前景的農業科技企業,促成一批農業科技產品開發企業和集團公司形成;通過金融扶持政策,重點扶持農業科技產業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等,促進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從而推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進程。

(二)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引導和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

1.加大力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

一是要根據省委一號文件的要求,科技三項經費中用于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工作的比例必須達到三分之一,通過對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農業科技龍頭企業專項、科技合作項目和農業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的有效整合,加強產學研多學科聯合協作攻關,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提高農業企業的自身創新能力建設。二是盡快在市財政的支持下,設立“杭州市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對那些技術成熟、有市場前景的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給予支持,由變被動配套為主動培育。擇優扶持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轉化,通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實施,培育一批省級農業科技企業,創建一批省級農業企業科技研發中心。配套國家、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實施,爭取部省的更大的投入。

2.政府引導,形成多元農業科技投入新格局。

抓緊研究并建立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的機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多方參與、企業運作”的多元化投資的新格局。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加大政府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各級政府要確保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政府投入要采取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允許的“綠箱”政策等形式,通過扶持農業科技,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政府資金重點用于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化,農業科技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創新等公益性和基礎性方面的投入。環杭州灣地區,經濟發達,民間資本雄厚,調動各方面投資積極性,大力鼓勵工商企業以協作、參股、合作、獨資等多種形式參與投資發展農業科技事業,尤其鼓勵投資那些產權主體明確、易進入市場且可形成產業化的科研項目、科研成果。支持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捐資成立農業科技發展基金,用于支持農業科技研究、開發、推廣。鼓勵風險投資等機構對高科技農業產業化項目的投資。

3.積極組織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發揮科技在農業工作中的支撐作用。

各區縣(市)科技行政部門根據省市對以工促農,以城補鄉工作的要求,推出一批有利于農業科技產業、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項目,向社會招標,充分利用全社會的科技力量,讓最有能力、最適宜的單位和課題組來承擔科技項目研究、開發。一是突出重點,大力加強農業科技攻關。要緊緊圍繞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項目主動設計,重點開展種子種苗工程技術、安全農產品生產與標準化技術、農產品保鮮、貯運和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技術、設施農業和農村生態建設等技術的研究開發。二是整合資源,聯合作戰。對都市農業發展中的共性技術,采取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形式,與市有關部門、縣市區科技行政部門聯合招標,或與企業聯合招標,努力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在科技開發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加強協同作戰,強化農科教結合力度,整合各部門、各方面的技術要素,實現我市農業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三)積極培育企業創新主體,提高都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實現加工促農

1.扶優扶強,提高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加工企業通過充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使農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環節的更多利潤,得到更多的收益。一是要采取積極措施,引導和推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在加入WTO的過渡期內,積極推動這些企業與國際同類一流企業“對標”,要以技術支持作為發展龍頭企業的切入點,鼓勵大型加工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引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領域的高新技術,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品種。同時積極采用先進技術、關鍵技術改造傳統的加工業,提高整個行業的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二是繼續加大對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較強、發展前景較好、帶動輻射能力強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完善產業化發展動力機制,通過建立健全“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和約束機制,有效地把農民與市場聯系起來,逐步培育出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包括生產資料、技術、信息、管理等方面為農民提供系列化、綜合化全方位服務,保證農業產業化經營正常、健康發展。

2.建立以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的農業科技示范體系。

發揮現代農業園區推進外向型都市型高科技農業的載體和示范作用。充分依托園區,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的路子。目前各市已建成的園區中,有不少園區已基本符合上述條件,形成了現代農業的雛型,為現代農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以項目為抓手,加強項目實施的中期管理,通過實施好一批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業科技龍頭企業項目,把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轉為名牌產品和經濟優勢,樹立現代都市農業產業示范樣板,同時以科技型園區、龍頭企業為平臺,形成一批優秀的農業專家隊伍,加速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素質的農業科研、營銷、管理人才,為農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提供人才保障。帶動農業的增產和農民的增收。把示范園區建成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中心、農業新設施的試驗中心、農業現代信息的傳播中心、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訓中心,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示范樣板。

3.建設行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提升特色鄉鎮工業功能區科技水平。

為進一步完善工業功能區功能,集成科技資源要素,促進區域行業科技進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夯實科技合作平臺,增強科技支撐能力,發揮科技引導技術創新作用,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我市將支持創建特色鄉鎮工業功能區塊行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提升特色鄉鎮工業功能區科技水平,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行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將由特色鄉鎮工業功能區所在地政府和行業協會(商會)參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合作,通過對特色鄉鎮工業功能區中的企業研制行業適銷對路的高新技術產品,應用高新技術對行業的傳統工藝進行改造,組織對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和先進適用技術進行轉化推廣應用。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同行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實行開放式科技服務。形成和逐步完善以中心為特色,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向行業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撐,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加速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四)整合各種支持載體,集成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實現創業促農

1.加快都市農業科技源頭創新平臺體系建設。

都市型農業高科技研究、開發和推廣,需要有一個與之相配套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堅持“引進吸收”與“自主研發”兩手抓,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主體。通過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自然科學基金等多種途徑,加速農業科技研究和開發。以科技型園區、龍頭企業為平臺,吸引專業技術人才以技術要素入股參與開發經營。充分發揮民營農業科技企業的作用,并積極鼓勵他們創辦民營的農業科研所、農業專業技術協會、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科技咨詢和中介服務實體,使他們在農技推廣中發揮更大作用,使其成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加速培育農業技術創新“孵化器”。引入市場機制,以企業為主體,按照政府的統一規劃,走企業運作、風險投資和股份合作的路子,加強杭州市農科院建設,發揮其在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合作中的粘合劑作用,使之成為農業科技產業化開發基地和培育科技興農業企業的“孵化器”。三是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與高等教育、科研單位聯辦技術開發中心,提高技術開發能力;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要建立自己的科技研究開發中心,成為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的主體,并逐步發展成為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企業或高科技農業企業。

2.加快都市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圍繞國家級和省級農業高科技園區,加快建設農業科技創業中心,為引進培育農業高科技企業、開發農業高新技術及產品,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提供科技服務,示范引領農業科技產業發展,帶動市縣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與示范。二是圍繞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重點培育建設茶葉、毛竹、特色果業、蔬菜、水產、畜禽、奶牛、林木種苗、園藝花卉、蠶桑、木材加工利用等一批農業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為千家萬戶的農民和中小企業提供科技服務,提升我省特色農業塊狀經濟的科技水平,增強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三是以推進特色塊狀經濟和鄉(鎮)村工業專業小區的科技進步與創新為重點,在國家和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星火示范縣(市)、鄉鎮內創建一批星火技術服務中心。擇優扶持省級鄉(鎮)村工業專業小區建立星火技術服務中心,加快建設星火技術服務體系,把一批鄉(鎮)村工業小區建設成為星火技術產業集聚區。四是積極引導組建農村專業技術示范協會等中介服務組織,指導農民特別是農業專業戶應用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幫助農業龍頭企業創立品牌,開拓農產品市場,加強行業自律,提高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五是加快農村科技信息網絡建設。整合相關涉農網絡和數據庫、專家庫,實現農村科技信息資源的集成與共享,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知識普及、農產品市場信息溝通等提供技術服務平臺。

3.建立市場化、專業化、區域化的農業科技推廣轉化體系。

外向型都市型農業高科技的開發目的在于轉化和推廣,促進農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是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必不可少的環節?,F有的按鄉鎮區劃設置的、行政化、綜合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與當前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外向型、都市型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農業科技服務組織要以增強服務功能為核心,在服務對象上,由原來的一家一戶為主轉化為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科技示范戶和種養大戶為主;在服務內容上,由原來以生產為主轉化為生產、加工、流通服務一起抓;在服務目標上,由原來的追求產量最大化轉化為追求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高;在服務方式上,由原來的印發科技資料、開發經營服務為主轉化為樹典型、辦樣板、抓培訓服務;在服務范圍上,由原來的產前、產中服務向產后延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服務應作為一個產業來辦,凡是能夠面向市場的農技推廣服務項目,都要按照“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原則,實行有償服務,并主要由市場化運作的農技推廣服務實體來承擔,社會效益顯著的公益性、共性關鍵技術的推廣項目,由政府的農技推廣服務組織來承擔。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以建設科技示范戶能力為核心,以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為關鍵,以整合資源與創新機制為突破口,通過政府組織推動,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形成市場機制牽動,科研、教學、推廣機構帶動,農業企業和技術服務組織拉動,專家、技術人員、示范戶和農戶互動的農業科技網絡。

(五)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教育培訓體系,積極開展科技扶貧工作,提高農業致富能力

1.加大培訓力度,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教育培訓體系。

加速培訓一批農業專業人才,造就一批農業科技示范戶,增強農民吸收、應用、轉化科技成果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充分利用各地的農業職業技術學校、職業高中等教學與培訓資源,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根據外向型都市型高科技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不斷拓寬與豐富教學內容,編寫適合不同層次教學需要的地方性培訓教材。當前農民科技教育的重點主要有:一是種養大戶、購銷大戶、服務大戶與科技示范戶,通過適用專業技術與相關知識培訓,提高其技術、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二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勞動力,通過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學歷提高相結合的“雙證”教育,培養新一代農民;三是村級基層干部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骨干,旨在培養促進區域特色農業和農村致富的帶頭人;四是實施對農業高級人才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業龍頭企業經理人、農村經紀人等農村經營管理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積極探索與創新辦班形式,注重發揮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業龍頭企業的積極性,開展“訂單式”培訓、委托培訓等多種形式。遵循農村教育的特點,試行學分制、彈性學制等教學改革,鼓勵學員邊學習、邊實踐、邊致富,探索符合教育規律與農村實際的辦學和管理模式。

2.發揮科技扶貧優勢,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一是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設計好致富項目,在扶貧項目的確定中,與農民增收連接緊密的優先考慮,從提高素質、改善觀念、增強造血功能等方面入手,針對偏遠地區群眾行路難、銷售難、發展難的三難問題,對一些技術含量低、見效快的“短、平、快”項目優先立項,大力支持致富領頭人,作出示范,帶動群眾。二是積極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幫助鄉鎮發展當地有特色的農業產業,抓好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共同帶動和推進貧困地區的農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三是強化培訓,提高農民生產技術水平。培訓是快速提高農民生產技術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扶貧先扶智”的重要體現。在實施幫扶項目的同時,還將采用多種形式,與大專院校、農業科技部門的專家聯手,圍繞當地特色開展現代農業實用技術、企業操作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在二、三產業中的創業能力,幫助農民進入企業和農業園區工作,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勞動力轉移促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