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息化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3 04:56:00
導語:農村信息化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市依托現代信息技術,以農技110網絡、農民信箱、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等為服務手段,不斷夯實基礎,延伸信息服務對象,拓展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建立起以農村為主陣地、以農民為主體、以市場化為主導的信息化服務體系,構筑起覆蓋全市的雙向互通信息平臺,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得力“好幫手”,**年**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增長10.2%,為推進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基本措施
1.加強領導,政策推動。市級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的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開展農村信息化工作,縣、鄉也相應建立領導小組,并建立農技110工作考核督查制度,要求市、縣、鄉三級農技110確保做到“六個有”:有協調組織,有專家隊伍,有場地設施,有經費保障,有規章制度,鄉鎮有網絡專管員;對農民信箱工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也制定相應的工作考核制度,從而在組織領導和制度建設上予以保障,推動農技110、農民信箱和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落地開花。
2.搭建平臺、完善網絡。**市作為農技110的發源地,自**年11月創辦以來,就成為**市加強基層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著力深化平臺建設,強化農技110終端建設,健全以市為龍頭、縣、鄉為骨干和村級信息服務終端為基礎組成(簡稱三站一終端)農技110服務網絡,在市設立服務中心、縣和鄉鎮配備網絡專管員、村配備信息員,不斷擴大網絡的覆蓋面。目前,全市已有2118個行政村種養加銷大戶和其他農村經濟主體建起了村農技110信息服務終端,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81.04%;與此同時,加快構建信息網站群,先后創建開通中國農民網、中國柑桔網、中華白鵝網、**農業信息網、**農村網、**水產網、**農村科技信息網、江山蜂業網、食用菌在線、網上家禽市場、華東竹產品信息網、網上技術市場**分市場等服務農民為主的網站,使原先的“一條線”變成“一張網”。實行全天候“集群式”服務,根據農技110服務指令,相關科技服務隊和專家組.通過窗口咨詢、網上解答、現場指導、疑難會診、信息服務、技術培訓、專題講座等形式,為廣大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政策等綜合性服務。
3.與時俱進,創新模式。一是開設農民信箱。通過發放農民信箱手冊,采取集中培訓、分級培訓、重點培訓、結對培訓、活動培訓等多種形式,提升服務水平,幫助農民掌握運用技能,扎實有力地開展農民信箱推廣應用工作,目前,**市已注冊農民信箱7.2萬戶,信箱啟用數6.7萬戶,啟用率達到93%,培訓人數4.5萬人次,各類信息和信函16.62萬條,信箱啟用率、培訓率、公共信息數、提供農業信息資源集成數和農民買賣信息數等指標在全省保持領先水平。二是開通網絡、手機咨詢系統。建立網上咨詢平臺,開通了農技110-CDMA掌上信息平臺;根據農業生產實際,市本級開通了柑桔、糧食、畜牧、植保、特產、種子、農村經濟管理等24條移動專家咨詢熱線電話、22條聯通專家咨詢熱線電話,部分縣(市、區)也相應開通了專家呼叫系統,由農戶直接與專家聯絡,接受咨詢等服務;同時,還通過發送手機短信的方式提供病蟲情報、農業氣象、農業技術、農產品價格等服務信息,使經營大戶及時掌握農情信息。三是開展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06年7月,**市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正式啟動,在試點的基礎上,各縣(市、區)迅速部署,積極做好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建設籌備工作。如**市開化縣財政投入100萬元專款,部門、企業、個私業主等方面籌措資金167萬余元,共同支持開化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目前,該縣完成終端接收站點建設424個,占應建宜建終端接收站點的100.24%,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蓋面廣、生動直觀等優勢,開展對黨員干部的教育和培訓工作,提高農村黨員干部素質。四是開展農民素質培訓工程。以萬名農民素質工程為依托,全市各級農技110積極開展農業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信息技術培訓,農技110網站上開通了《影視頻道》,有131部農業科教影片和8個專業的技能培訓多媒體教材,各級農技110科技人員不定時下鄉對農民進行面對面的指導。
4.豐富內涵,拓展領域。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堅持以農業為主,積極開辟“三農”服務新領域,使信息服務深入到農村多種領域。在提升農技信息服務的基礎上,積極開拓產業化服務領域,及時提供農產品產銷信息、加工信息等產業化、市場化信息渠道。據不完全統計,農技110自成立以來,全市各級農技110已收集信息37.66萬條,信息21.81萬條,累計接待咨詢51.07萬人次,接受網絡訪問112.75萬人次,通過網上促銷、網上訂單和網上招商,累計實現農產品成交5725次計4.203億元。農技110專家對農民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全程技術指導和服務,起到了免費中介服務的作用。同時,利用網絡技術,全市已有一半多行政村實行了村務網上公開,接受村民和社會監督。
二、主要成效
1.推廣了一批農業新技術。農業信息化建設,使技術推廣更快速、更廣泛、更到位,農業生產由傳統的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生產方式轉變,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發展,如利用先進技術,深度開發和系列開發有機茶、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反季節珍稀品種食用菌等,僅今年以來就引進推廣了農作物新品種52個,優質種苗190余萬株,無性系良種茶園940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41.1萬畝,使農民獲得很大的實惠,成為科技增效的典范,直接帶動了農民增收。
2.引進了一批農業新項目。通過資源包裝,利用信息網絡農業開發項目招商,吸引外地客商和本地能人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開發農業基地,帶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目前,全市累計由個人出資創辦的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5478家、生態農莊24個、生態養殖園區50家,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
3.發展了一批綠色特色新產業。互聯網信息的集群優勢,使農技人員和農民能及時了解到最新的產業發展信息,及時跟蹤市場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從而搶占市場先機,在改造傳統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了一批綠色特色產業。目前,全市初步形成畜禽、柑桔(含胡柚)、食用菌、筍竹、糧油、蔬菜、名茶、蜂產品、水產品等特色主導產業,特色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0%,農業品質、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有效地帶動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4.培育了一批創業新農民。在信息入戶工程和農民素質工程的聯動推進下,一批素質高、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脫穎而出,有的成為聯系農戶的農業經紀人,有的成為專業大戶,有的創辦起農業加工經營企業。如衢江區高家鎮篁墩村農民陳錫松自開通“農民信箱”以來,與本省杭州、建德等地40余名客戶建立業務關系,達成塑料編織袋加工及種苗交易28筆,交易額120萬多元;江山市石門鎮琚家崗村農民毛順福,承辦了該村農技110服務站,創建“中國農民網”,并牽頭成立了江山市種養信息化產業協會,通過網絡信息、網絡接單、生產供應等,使50多個種養大戶結成聯合體,將本地產品銷往廣東、福建、上海等省市,蚯蚓和竹蓀遠銷日本和韓國。據統計,全市已有農產品經銷大戶5782戶,各類農產品流通經紀人11132人,農民營銷隊伍有3萬多人,產品遠銷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年農產品經銷額30多億元,成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致富的帶頭人。
三、幾點啟示
1.農村信息化建設要堅持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黨委、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統籌規劃、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在推進農業信息化中發揮引導作用。積極動員組織農業、科技等部門,實行統一部署、統一考核,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力量,協同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同時,要堅持資源的整合利用,吸引相關通信運營商和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利用其技術和資金優勢,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不可或缺的平臺和支撐。
2.農村信息化建設要廣泛動員農民的積極性。農民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體,也是直接受益者,沒有農民的廣泛參與,農村信息化就失去其生存的價值。因此,必須通過宣傳發動、政策引導、典型示范等有效途徑,把農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盡最大可能為農民創造參與的條件,讓農民充分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新技術,培養更多的新型農民,以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為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3.農村信息化建設要緊密結合當前當地農業發展實際和市場需求。農村信息化建設必須突出以農業市場需求為本,脫離了這個根本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目標,把工作著力點放在農民關心、關注的熱點上,提供符合當前當地實際、貼近市場需求、農民急需而又樂意接受、引進推廣應用價值高、經濟社會效益好的項目、信息、良種良法,促進和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
4.農村信息化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技隊伍的支撐作用。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較高素質的農技隊伍是重要保證和力量支撐。一方面,要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和鄉土農技人員的的專業特長,通過示范培訓來提高農技隊伍的整體素質,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鼓勵農技人員創新模式,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經營,以自身實踐帶動農民發展生產,幫助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