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就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8 04:14:00
導語:畢業生就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中專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力軍,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涉及千家萬戶,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順利就業,不僅是大中專畢業生個人和廣大家長的迫切心愿,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全社會的大事。為認真做好我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和服務工作,我們對當前畢業生有關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和思考。
一、我市返鄉大中專畢業生基本情況及就業現狀
2006年我市五區市縣返鄉報到大中專畢生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總量較大。全市大中專畢業生總計2930人,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1123人(含碩士2人),占38%;大學專科1426人,占49%;中專381人,占13%。二是大學生比例較高。僅專科畢業生就占49%,接近總數的一半,本專科生之和2549人,占總數的87%,遠遠超過中專生的比例。
我市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畢業生就業總數1612人,就業率55%,其中,在廣安市外就業796人,占總人數的27%,市內就業816人,占總人數的28%,未就業1318人,占總人數的45%。從就業指標數來看,無論是絕對數還是相對數都比較低,表明在全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背景下,我市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較差。據調查,未就業畢業生中多數長期在外找工作,也有的在家復習備戰公務員或研究生考試,只有極少數人在準備自謀職業。
畢業生在市內就業分布與我市民營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民營企業未能發揮就業主渠道作用。今年國有事業單位吸納我市畢業生就業644人,由于受機構編制的約束,絕對數量不大,但仍是我市畢業生在本市內就業的主要渠道,占市內就業總人數的75%。據調查,這部分就業人數主要源自基層教育、衛生事業單位。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154人,僅占市內就業總人數的18%,這與我市民營經濟快速增長勢頭極不相匹配,僅2005年民營經濟對我市GDP的貢獻率就達66.7%。畢業生在市內其它單位如民辦學校、培訓機構等非企業單位就業63人,占7%。
二、影響我市畢業生留鄉就業的主要因素
(一)從畢業生角度看。一是有些畢業生的擇業觀念存在誤區。許多畢業生認為自己找的工作不固定,不算就業,因此想盡千方百計進機關事業單位,目前的“考公務員熱”和圖三的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和市內其它單位就業的情況就印證了這一點。還有不少畢業生及其家長以跳出“農門”為目的,寧可少掙錢,也要到城區、到大城市而不愿回到基層和農村工作。二是部分畢業生自身素質不高,與過高的就業期望反差較大。不少畢業生抱著掙大錢、干大事的想法,不從自身能力出發量力而行,不從基層做起,不善于積累經驗,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好高騖遠,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三是有些畢業生的專業已超出我市目前的實際接收能力,如:石油、外貿英語、藝術、文學等專業畢業生回我市后難以選擇對口職業。
(二)從用人單位角度看。一是用人標準提高造成初次就業難度加大。剛出校門的畢業生,自然缺乏實踐經驗,有待于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現在用人單位多數不愿承擔培養畢業生成長的費用,他們要的是有工作經驗、進來就能用的人才。并且部分用人單位故意抬高學歷標準,本來中專生可以干的崗位,偏要招大學生來干。二是對畢業生的有關權益未給予應有的保障。部分用人單位用工制度不完善,給予畢業生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隨意性較大,不落實國家養老、社保等政策,不解決畢業生的后顧之憂。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積極性,限制了畢業生的擇業范圍。
(三)從求職平臺的角度看。一是人才市場配置機制不健全。受財政資金限制,我市各區市縣人才市場建設投入嚴重不足,軟硬件建設滯后,服務功能發揮不充分。各區市縣人才市場之間供求信息不夠暢通,沒有形成推介網絡。二是供求雙方對本地人才市場的認可度不高,部分民營單位習慣于自行到學校選拔人才或在本單位門外貼招聘廣告的方式,致使人才市場提供的招聘信息量較少。
(四)從政府政策的角度看。一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作為用人主體,按照嚴格控制財政給養人員增長的要求,受編制限額約束,人員招考次數和規模都有限,提供給畢業生的就業崗位較少。二是政府作為公共服務提供者、監管者,其相關職能部門在保障勞動者相關合法權益方面力度不夠,在落實培訓、獎勵、科研等方面政策時,對待民營單位就業者與公有單位就業者差別較大,影響了畢業生到民營單位的就業積極性。三是按照現行規定,我市師范類畢業生在教育部門報到,使師范類畢業生擇業沒有進入人才市場,影響了對此類畢業生的就業服務等工作。
(五)從社會生活環境的角度看。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畢業生待遇整體水平較低,生活環境距大城市還有一定差距,畢業生尤其是大學生在我市基層就業,除了經濟壓力、精神需求、個人發展等問題之外,還有一些現實的生活顧慮,如:談戀愛、結婚、生子、養家、買房、贍養老人,這些生活問題都要考慮,使得畢業生對留鄉工作不抱熱情。曾有選拔到基層工作的畢業生坦言:“在鄉鎮工作,交際面有限,找對象都難!”
三、推進我市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政府必須緊緊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抓人才建設、抓經濟發展的高度,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指導。要加強人才就業指導機構和隊伍建設,建立由政府組織牽頭,勞動、人事、教育等部門密切配合,由市級延伸到鄉鎮的領導協調服務機制,建好并完善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統籌做好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
(二)搭建平臺,大力辦好人才市場。為充分發揮人才市場在畢業生就業中的基礎作用,財政應當安排適當的資金投入公益性人才市場建設,辦好人才網站,并加大各區市縣人才市場之間的聯網貫通,形成人才信息網絡,提供便捷的選人擇業渠道。人事部門所屬人才交流中心結合市場服務,應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在檔案保管、職稱申報、黨(團)關系掛靠等方面,為民營企業就業者提供全方位的人事服務,促進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就業。
(三)落實政策,加強監督,保障畢業生權益。一是有關部門要加強用工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與監督,采取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督促用人單位執行勞動政策,落實培訓、獎勵、科研等方面政策,對在非公有經濟組織內就業的人員要“一視同仁”,把畢業生應享受的權益落到實處,真正解除畢業生的后顧之憂。二是在稅收、工商、信貸等方面制定更優惠的政策,引導鼓勵畢業生創業,尤其要大力鼓勵畢業生投身種養植(殖)、農貿等急需人才的農村產業,引導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建功立業。三是將教育部門管理的師范類畢業生與人事部門管理的非師范類畢業生統一納入人才市場管理,形成人才大市場。
(四)深入宣傳,形成正確的擇業用人觀。要充分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宣傳媒體開辟固定專欄,宣傳就業政策、規定。特別對在基層、在邊遠地區工作的畢業生做出的成績要大力宣傳,加強對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和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及其家長全面了解、正確判斷就業形勢,引導廣大畢業生摒棄不切實際的幻想,確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理念。引導用人單位樹立大局意識和長遠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自覺吸納和儲備畢業生這類人才資源,為企業發展增添后勁。
(五)明確用人導向,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一是政府作為用人主體,首先應當堅持科學的用人原則和用人標準,堅持用人之長,用人所愿,大力選拔“有實績”、“靠得住”的干部,樹立良好的用人導向,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用人環境,鼓勵畢業生到基層“有為有位”。二是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為主體、社會力量獎勵為補充的多元化人才獎勵機制,對創造較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人才實行重獎,構建社會化的激勵機制,激發畢業生本地就業的熱情。三是加大城鄉文化、娛樂、休閑等設施建設,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