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結構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8 04:27:00
導語:人才結構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入世以來,我國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產業大轉移、結構大調整、人才大流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挑戰,以及區域競爭力所產生的壓力。抓住人才與產業兩條主線,使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互動協調,協調各發展要素之間的關鍵問題,是建設和諧、民主、富強的小康社會所不可回避的重大現實課題之一,正確定位我國人才結構及其發展趨勢,是這一課題的首要問題。
我國人才結構的主要特點
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國家人才發展的潛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數量及其在全體國民中的比例,實際反映了一個國家專門人才的基本數量狀況,代表了國家人才發展的潛力。根據2003年我國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和全國就業人員大專以上學歷人才比例,經估算,2003年我國獲得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才為6655.19萬人,占就業人才比例的6.8%,占總人口比例的5.15%,占15~64歲人口的7.23%。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達到420萬人,是1985年的6.8倍;高校畢業生總量達到280萬,是1985年的8.9倍,高校毛入學率達到17%,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
人才配置進入歷史性轉折關鍵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帶來我國人才隊伍結構狀況的根本性變化。其突出表現是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和人才總量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持續下降。1996年,我國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包括公務員)為10949萬人,到2001年,僅為7409萬人,平均每年減少5%以上;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才1999年以來減少了130萬,下降4%;黨政人才減少59萬,下降7%;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由1998年的262.5萬人,減少到2002年的212.3萬人,2003年又有所回升。與此同時,1994~2003年,非國有單位職工總數和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分別增長了29倍和3.4倍;二者總量占全國職工總數的比例分別提高了23%和11%。我國人才結構的這種變化趨勢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是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隨著體制改革的發展,未來一段時期,這一變化趨勢將可能繼續擴大。
人才向第三產業過度集中。我國人才產業分布的突出問題是,人才產業結構與國民經濟的產業布局和就業人員的產業分布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中專業技術人才數量明顯偏低。從三個產業的產值看,2002年,一、二、三產業產值比例分別是15.3%、50.4%、34.3%;從就業人員看,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例分別是50%、21%和29%,而專業技術人才比例分別是5%、18%和77%,大專以上學歷人才的比例分別是1.2%、15.2%和83.6%,差異較大。這意味著第三產業在集中大批人才的同時,人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明顯低于其他產業,與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發展制造業大國的目標不相適應。
四大趨勢揭示未來十五年人才結構變化
未來1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關鍵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深化改革、全面轉型的重要歷史階段。在新的歷史時期,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互動的主要趨勢表現為:
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將進一步增強。統計分析表明,人才發展與經濟發展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專家預測,“十一五”到2020年,中國經濟保持8%左右的增長是完全可能的,在2010~2020年保持7.5%左右的增長也是沒有問題的。如果現行生育政策不變,預計2010年中國人口總數將在14億以內,到2035年左右人口增長達到峰值后將逐年下降,到2050年人口總數將控制在16億以內。按此推算,中國人均GDP從2000年856美元的中下等國家水平,經過20年的發展,到2020年將達到3150美元左右,進入到中上等國家行列,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但從目前狀況看,200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匯率折算剛剛超過1000美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0%,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從學歷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看,與發達國家90年代中期最低水平(11%左右)相比,差距在2%~3%之間。在人才供給能力進一步提高的同時,人才供求總體上存在總量短缺與結構性短缺、供給性短缺與需求性短缺并存的狀況。
產業結構變化要求與之相適應的人才結構。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的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進程將進一步加速。產業結構變化要求與之相匹配的人才結構。但從經濟學家有關經濟發展階段與GDP和勞動力產業構成的關系看,我國勞動力的產業配置明顯落后于GDP的產業配置。2003年,我國三個產業GDP構成分別是15%、52%和33%,但勞動力產業構成卻為50%、21%和29%,而人才構成則為5%、16%和79%,也與GDP構成形成鮮明反差。在人才培養方面,未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求必須以技能培訓為基礎,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和第二產業人才的培養,促進人才結構與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適應科技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造就一大批信息、生物工程、新興材料、新能源,空間技術、海洋開發技術以及國防現代化等所需要的高新技術人才,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適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制造業大國”的要求,大力培養完成工業化所要求的高級技能人才;適應實現農業產業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為解決“三農”問題奠定基礎。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求人才結構合理下的質量提高。突出表現為要大力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海外人才。1978年至2003年,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6.6%,而人才總量的增長速度年均為7.34%,人才總量增長快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人才增長的增長彈性系數為0.9,即人才每增長1%拉動勞動生產率提高0.9%。從1994年到2003年,我國勞動生產率增加了72%,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的轉變,必須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各級各類人才的能力和素質,通過人才發展從根本上促進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勞動人口增長對現有人才結構的升級提出了新的課題。人口和勞動力狀況對人才開發的戰略選擇具有重要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在穩定中略有增大。16~59歲年齡組人口的比重,在1990~1996年期間一直在61%~62%之間徘徊,隨后提高到1999年的63.2%。根據人口預測,這種趨勢將會持續一個時期。勞動人口的增長使我國人才培養面臨擴大投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等一系列重大課題。根據我國教育長遠發展規劃,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努力,到2010年,我國將基本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25%以上,較大程度上提升國民受教育水平,力爭全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左右,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和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級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加強制度創新,完善教育管理體制,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發展并重,力爭實現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的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從根本上提升國家人力資源素質,全面提高國家人力資本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