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稅源監控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4 11:26:00
導語:跨國稅源監控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發展,“兩稅合并”的新形勢下,跨國公司關聯交易頻繁,遠程操控有力,又有強大的稅收籌劃作支撐,跨國稅源的監控成為國際稅收工作最大的難點,其管理方式、方法、手段的創新和完善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跨國稅源管理范圍和對象
筆者認為,從經濟安全和稅收主權視角看,跨國稅源管理范圍應該囊括稅收利益在兩個(或以上)國家或地區之間分配和調整的所有方面。跨國稅源管理對象應該是所有外資企業(因涉及企業利潤在國家間的分配)和所有與境外發生涉稅業務的內資企業,具體包括外資企業向境外關聯企業轉移利潤、外資企業向內關聯企業吸收利潤或通過內關聯企業向外支付和轉移利潤、內資企業與境外發生涉稅往來三種情況。跨國稅源管理的手段是:稅源分析監控、納稅評估、涉外稅務審計、反避稅調查、情報交換、稅收協定執行監督等。
二、跨國稅源的特征分析
跨國稅源的總體表現是虧損企業多,微利企業多。具體特征為:
1、與國外很少只是單一的投資和利潤分配關系。在進銷、資金、勞務、資產等方面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存在低價向其國外關聯公司銷售商品或原材料,或者高價從其國外關聯公司進口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情況。還有就是向國外母公司支付大量的技術和商標等特許權使用費,掏空了企業利潤。
2、在中國境內存在多個關聯企業。第一類是上游多個配套企業,配套唯一的功能就是提供半成品或輔助材料,主要外資企業無償為部分配套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和廠房,但控制其半成品的生產、發送數量和價格。第二類是下游國內的出口或銷售企業,統一負責產品的倉儲、物流和銷售,甚至控制內外銷比例和商品的離岸價格,下游企業向境外母公司大量支付技術使用費、售后服務費等。前道環節的內關聯與后道環節的跨國關聯支付密不可分。第三類是不存在購銷關系的企業。但在融通資金、勞務提供、高管人員等方面利用不同企業、地區稅率及減免稅條件的差異和盈利企業與虧損企業之間的利潤流動,減少實現稅金。
3、集團內部企業之間的購銷、融資、勞務、資產等往來密切。集團公司下屬子公司有內資有外資,集團內部一般由行政命令來解決企業資源配置問題。如對銷售價格、倉儲費、貸款利息等的核定和分攤,導致利潤向留抵稅額大、虧損或減免稅企業轉移和資本弱化等問題。
4、存在不少投資來源于避稅地的外資企業。我市有52戶占4.4%的外資企業,其外方投資來源于避稅地,這些企業的特點是關聯交易金額小,以內關聯為主,近半微利或虧損。但從實際看,投資方為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方的公司,實際許多是由臺商所投資控股。
5、重新注冊外資企業多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原有外資企業稅收優惠期滿,重新注冊全新外資企業,將生產和利潤轉移至新企業,繼續享受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在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后,這種現象將大大減少。
6、存在付匯項目混淆逃避扣繳的現象。有的企業減少商標權項目金額,增加技術使用費項目的金額。抬高境外設計等勞務項目價格、降低境內勞務價格,有的企業合同中不反映安裝、調試等費用,表現為免費安裝或只提供安裝、維修人員的差旅費。
存在上述現象的原因簡析:資本的逐利性應是外企逃避稅收的最根本的原因;合資中方在技術、銷售渠道上對外方的依賴性,給了外方活動空間;中國監管部門配合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管理,容易形成管理縫隙,在某些方面甚至形成“管理真空”;更為重要的,在中國違規偷漏稅成本很低。
“兩稅合并”后,OECD調查顯示,40%以上的跨國公司將轉讓定價作為首要稅收問題。各國稅收競爭激烈,韓國、新加坡和法國等競相推出減稅計劃,勢必形成資本在國際流動的重新整合,可能造成部分外資從中國的逐步撤離,部分外資企業變成非法人合并納稅,部分外資通過第三方與境外發生往來等新情況。對此,國際稅收工作更肩負著維護經濟安全和稅收主權的重任。
三、加強跨國稅源控管的途徑
稅收職能的強化,稅制缺陷的彌補,最終要通過強化稅源監管來實現。把握了跨國稅源特征,抓住了問題癥結,應該探索跨國業務經營新形式,以大企業(年銷售億元以上且年納稅額300萬元以上的企業)大項目監控管理為重點,尋找跨國稅源分布與稅收征管手段和環節的結合點,統籌抓好跨國稅源內外關聯的規范管理和監控,探索以產業鏈前后延伸產品為依托和掌握集團內企業功能定位的跨國稅源監控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國際稅收管理能力。
(一)建立“四種機制”
1、日常管理機制。針對跨國稅源特征,積極探索和研究薄弱環節的治本之策,努力變事后整治、事后監控為事前防范和事中處理。一是強化事前廣泛宣傳和細致管理,提高納稅人稅法遵從度,著力防范避稅行為的發生;二是加強基層管理員對跨國稅源知識的普及,學習OECD組織的關于常設機構利潤分配、可比性分析等專題報告,提高職業敏感性和識別力;三是關注日常發現的關聯交易,要求稅務事務所匯繳專項披露關聯企業和關聯交易情況,要求管理員利用反證法強化關聯企業和關聯交易的確定,省轄市局采用匯繳復查、指標分析、集中抽查、列入考核等方式強化督查;四是關注關聯交易金額大的跨國大企業,實行跟蹤管理,按季填報關聯交易分析報告;五是加強反避稅實施戶的后續管理,避免同類問題繼續發生。
2、大企業大項目監控機制。建立大企業大項目跨國稅源檔案。設立跨國稅源監控崗,通過日常報送的大企業管理模式、工藝流程、購銷渠道、定價方式、關聯企業、利潤分配方式等信息,專門分析跨國稅源基本情況、經濟指標變動情況、售付匯憑證資料基本情況,收集各類風險信息,實施風險評估,定期風險點,引導基層深入地去抓去管,真正實現動態管理,通過反饋不斷修正基礎信息取數途徑和分析方法。
3、分類管理機制。結合跨國稅源特征和行業特點,一是探索以產業鏈前后延伸產品為依托的跨國稅源監控管理模式。主要監控產業集聚企業的指標數據,掌握配套企業生產經營模式、財務核算方法、產品計價方式等方面的共同點,然后對重點生產企業進行重點調研或審計,提高這些企業的財務核算水平、贏利能力和稅法遵從度;二是分析解決集團的組織和結構、企業承擔的主要功能、集團的經營策略、營銷模式,關注集團公司內部相互融資、租賃、服務、協作勞務等業務相互抵消結算問題;三是掌握行業平均利潤率、稅負率、物耗能耗、用廢率等指標,探索轉讓定價向行業縱深發展的有效途徑。重點對較大規模的長期薄利潤企業找準管理切入點,探索資本弱化、跨國遠程控制和成本費用分攤等的治理方式。
4、非居民稅收管理機制。暢通非居民稅收管理信息來源渠道,加強與外匯部門和專業銀行的按季信息交換制度,推進源頭控制。關注大型外包工程對外支付技術費、勞務費的過程控制。從逆向把握外匯信息和正面核實付匯真實性、合理性兩個方面找出企業付匯的稅收管理途徑。試行大型外包工程合同備案制、跨國業務企業付匯登記制、項目跟蹤核查制等辦法。
(二)實施“三項保障”
1、進一步理順各級國際稅務管理部門工作職責。應明確并強化省轄市局國際稅務管理部門在跨國稅源監控、行業審計和聯合審計、反避稅調查、稅收情報交換等方面的主導、示范和統籌、協調作用;明確并強化縣市局稅政管理部門在重點企業稅源監控分析、指定行業稅務審計、關聯交易申報管理和反避稅案源分析、非居民稅收監管等方面的現場指導、督查督辦和綜合協調作用;強化基層管理單位國際稅收工作的專人負責專業化管理方式,明確對跨國稅源企業匯繳、評估、日常管理工作和提供反避稅和情報交換的案源責任。
2、建設高素質的國際稅收人才隊伍。穩定和建設一支“高、精、鉆”專業人才隊伍十分緊迫和重要。這些人員不僅要在所得稅基礎管理上有經驗,有辦法,而且需要具有專項工作特長,如英語口語嫻熟,財務賬理精通,計算機運用熟練,有談判技巧手段等,能從稅源監控和分析中發現問題,能掌握跨國稅源管理國際通行做法,能在國際稅收特定事項管理中具有很強的實戰能力和處理能力。
3、建立強勁的激勵機制構建防護網絡。一是設立檢舉獎勵制度,對于檢舉涉嫌避稅行為的,經查實后,可依照有關規定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以提高稅務機關和廣大人民群眾協稅、護稅的積極性,維護國家稅收安全;二是專業人才激勵機制,應從人事任免、設備配置、設立涉外審計和反避稅大要案專項獎勵等方面提供強大的動力激發專業人才的潛力和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