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調研
時間:2022-09-10 05:02:00
導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區地域遼闊,各地州的社會經濟發展差異較大,新農村建設要立足當前,貫徹落實好兩個“一號文件”及**規劃綱要精神,著力解決好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扎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物質條件。一是加快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大灌區改造力度,完善灌區灌排配套工程。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地下水,加快防滲渠建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努力擴大高新節水面積,加快中低產田改造。二是加強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力度抓好農村節水灌溉、安全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沼氣、草場圍欄“六小工程”建設,抓好抗震安居、通信、廣播電視等工程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小水電、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技術。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繼續組織實施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四期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穩步推進農田林網化,加快啟動準噶爾盆地南緣防沙治沙及艾比湖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濕地保護工程、天山與阿爾泰山前山帶森林恢復再造工程,鞏固和完善綠洲生態屏障。抓好天然草原恢復、草場圍欄、退牧還草、牧區水利試點等草原生態工程建設,恢復和保護草原生態。加快發展循環農業,鼓勵農業循環式生產,提高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率,努力使群眾長遠利益的實現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
二、優化農業結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發揮資源優勢,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一是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產品質量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在突出棉花優勢地位、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進棉花、糧食、特色林果和畜產品四大基地建設,繼續鞏固和提升我區作為全國最大的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的優勢地位,在**期間作強我區棉花產業。二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路子,把龍頭企業建設納入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全力扶持,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品牌支撐,推動“四大基地”和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拓寬農業發展領域和途徑,逐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整體質量和效益。三是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實行集中連片、整體式脫貧。用好以工代賑資金,積極引導其他扶貧資金,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著力改善和明顯改變貧困鄉村基礎條件、生存環境和生產設施,創新扶貧開發機制,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貧困鄉村優勢特色資源開發,走企業、實體帶動的扶貧路子,建立長效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四是積極抓好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鄉鎮企業,壯大小城鎮經濟基礎,增強小城鎮的輻射功能,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村城鎮化發展,提高農民非農產業收入,努力開創新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局面。
三、推進體制改革,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努力在資源配置、產業發展、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構建起城鄉平等統一、資源共享、人力互動、要素互配、產業互補的新機制。一要在投資方向上向“三農”傾斜,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二要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繼續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業。穩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重視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強化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三要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建立多渠道農村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積極探索和建立與我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動農村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四、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廣播電視、計劃生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一要努力改善農村教育條件,鞏固和加快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統籌和整合現有農村教育資源,實施“兩基”攻堅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教育條件,全面提升少數民族教育質量。抓好職業教育,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培養新型農民的重大舉措。二要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建設,積極組織引導農民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通過農村縣級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設備改造等工程的實施,不斷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和農村基層對各類重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能力。加快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提高處理農村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重點控制嚴重危害農民身體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三要強化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2131”工程,鞏固和推進農村縣級“兩館”建設,構建農村文化服務網絡,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著力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完善鄉村體育設施建設。四要重視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建設,繼續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積極擴大試點范圍。五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讓農民有一定生活保障,老有人養。六要大力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風易俗,努力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生活質量和農村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