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現狀調查思考

時間:2022-09-15 04:49:00

導語:留守兒童現狀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守兒童現狀調查思考

近年來,隨著勞務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他們改變了農村經濟增長方式,改善了家庭物質生活條件,但也因此而帶來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那就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問題。

今年,筆者通過走訪新店鄉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住所及其所在的學校,對他們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了解,發現他們雖然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但是卻在教育、生活、心理、道德行為及安全等方面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此,筆者就對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及其所應采取的對策作一點粗淺的思考

一、留守兒童基本現狀

新店鄉有國土面積157平方公里,轄13個村民委員會,254個村民小組,有7536戶30505人,其中0——18歲兒童有10086人;境內居住著漢、苗、彝、壯、布依、滿等民族;農民貧困面大,且貧困程度較深。

(一)留守兒童的分布結構情況

從全鄉13個村留守兒童調查的數據來看,該鄉共有留守兒童4318人,占兒童總數的43%。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有3302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1016人。在區域結構上,經濟薄弱地區留守兒童相對較多。在性別結構上,留守女童占據了一定份量的比例。留守兒童的數量大,面臨的生活、安全等問題也更為突出。

(二)留守兒童的監護管理情況

從調查情況來看,父母同時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特別是0——6歲兒童)是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這部分留守兒童占到了總數的52.6%;由親戚朋友或別人托管的留守兒童有4.5%。實行自我監護的占到總數的19.3%。除此以外,有23.6%的留守兒童是和留守在家的母親或父親一起生活。留守兒童監管人或監養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只有小學文化的占60.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7%,高中文化程度的僅占1.3%,另外還有9.5%的人為文盲和半文盲。

二、留守兒童成長中呈現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的經濟狀況,增強了對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費用的支付能力。相對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吃苦耐勞能力都有明顯較強的優勢。但是,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導致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教育、生活、心理、道德行為、安全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一)教育問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務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正常學習時間,學習成績明顯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也容易使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現象。有些留守子女的監護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無法對兒童進行學習輔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造成家庭教育弱化,老年人對兒童過分溺愛,養成了兒童任性的性格,老年人和兒童沒有共同的語言,和兒童交流困難。外出務工的父母,只有在節假期間返鄉,他們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帶給兒童的物質多,精神食糧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與家長聯系少,無法和他們一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監護。

(二)生活狀況問題。與其它孩子相比,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培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現得多一些。在留守的孩子中,有很多是跟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有的留守兒童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監護人。

(三)心理問題。“對一些留守兒童來說,父母親成了一個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號。”“缺失父母”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為了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由于常年與父母相隔,許多孩子在情感上與父母產生了真空。而對于那些年幼的孩子來說,過早的父母親情的缺失,可能給其帶來心靈上的傷害,寄人籬下的生活體驗,又會使一部分兒童心理出現偏差,甚至造成心理疾病,有的孩子與家人產生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家長無法了解子女的想法、心理的變化。親情的缺失甚至使一部分兒童對父母產生怨恨的情緒,使“代溝”加深,留守兒童有煩惱沒有正常交流發泄的途徑,比較容易走極端,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對以后的人際交往,協作求助,學業發展等產生了不良影響,由于一向缺乏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問題。

(四)道德行為問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質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的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和道德品行。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錯,對孩子的行為都采取認可態度。孩子的生活、學習無人督促,造成行為偏差。留守兒童價值觀念扭曲,父母在外無法照顧孩子,會產生內疚感,便會在金錢上進行補償,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并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抬頭。調查發現,部分留守兒童已產生了厭學情緒,認為讀書無用,自己父母也沒讀什么書,同樣掙錢。部分學生開始把人生發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熱衷于吃喝玩樂;在學習中往往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得過且過,不求上進,成績持續下降。

(五)安全問題。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對于留守的女孩子來講,由于失去了父母更好的監護,更容易遭受不法侵害。許多留守兒童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臺球、網吧,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少年兒童社會化的三大機制,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暴露了這三大機制的不足和缺陷,我們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解決。

(一)家庭方面。父母外出打工是造成留守兒童問題的主要原因,應該倡議家長們多回家看看,不能只顧著賺錢。留守兒童的家長們要對孩子多付出一些關心與愛護,不能讓孩子們的成長因為父母的原因而受到不好的影響。建議留守兒童的家長們更多的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更多的在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上做出努力,而不應該僅僅關注其學習成績。

(二)學校方面。一是學校應要求班主任對“留守兒童”多進行走訪調查,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詳細地址、“留守”原因、聯系方式、臨時監護人的情況,并為其建立檔案;二是學校可以適當增添一些課程,培養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社會方面。運用社會力量來為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動員社會組織及各界人士開展救助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宣傳,利用多種宣傳載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重視、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教育和成長是一項現實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如果人人都獻出一份真摯的愛,人人都伸出一雙援助的手,這些孩子就會有一片蔚藍的天空,我們的經濟也就會實現真正的騰飛,社會也才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