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問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6 10:05:00

導語:思想政治問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問題調研報告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廣大政工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工作積極進取,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在適應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在各種利益、觀念、矛盾的激蕩沖突中,繼承優良傳統,創造新的優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形成了適應性、開放性、務實性、創新性、主體性全面增強的鮮明特色;在服務經濟建設、提高文明程度、提高群眾素質方面,發揮和拓展了教育引導、理論研究、文化認同、人際融合、信息聚焦、典型示范、價值激勵、氛圍熏陶等多種功能,提升了實際效果。在積極實踐、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以強烈的時代感,邁出了觀念創新、內容創新、載體創新、機制創新、隊伍創新的堅實步伐,提升了整體水平。

在肯定20世紀90年代以來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顯成就和突破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多年來困擾我們的傾向性問題和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并沒有全部得到解決,伴隨著形勢發展、實踐深化而產生的一系列新問題更需要我們去做進一步的解答。其中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問題,是我們經常感到困惑并力圖解開的一個"結"。從事物發展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始終是一個辯證的過程。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能夠適應形勢發展,以積極創新的姿態提高工作成效,顯現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增強有效性;一方面,在社會轉型期飛速發展的形勢面前,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滯后性,表現為一定階段和一定領域的工作缺乏針對性,從而削弱了有效性。因此,有效性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積極應對,從理論和實踐上探求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一、當前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現象分析

分析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有效性。作為研究的起點,要重在分析現實中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不強的種種現象,以及造成這種現象的客觀與主觀上的諸多原因。

1.從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系分析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年代形成了一整套的做法,具有自身的傳統優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如何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尤其是使之與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新優勢,發揮有效性,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在這個階段上,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展示其有效性有著客觀上的難度。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新事物,它本身有一個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也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思想政治工作面對市場經濟的新環境也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磨合過程。從現實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全建立尚需時日。在這一進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處于一個不停變革、變動的狀態,其對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只具有相對的意義。比如,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企業的體制機制都在實行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建立"一勞永逸"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機制,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又比如,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的"單位人"向"社會人"轉移,這對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果"以不變應萬變",不對思想政治工作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就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再如,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非公企業、混合經濟企業、合作合資企業等多種經濟形式,思想政治工作在這些領域還是空白,如何建立既適應新經濟組織特點,又能發揮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運行新模式,需要進一步實踐的探索。

2.從思想政治工作與工作對象的關系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重要的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要了解新形勢下人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新變化。應該看到,這方面的工作進行得很不夠,究其原因,與長期以來思想政治工作的"居高臨下"的強勢姿態有關。在傳統社會結構中,任何人都是"組織人",在組織內部,個體的所有行動必須符合組織的要求,教育灌輸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強有力的手段,這在當時是有效的和有用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發展的多元化趨勢,人們的生存環境和隸屬關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經濟利益的多元化打破了傳統組織與人的隸屬關系的格局,形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人際關系。這就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確立"市場"意識和"效益"意識。當然,我們不能把商品交換的等價原則照搬到政治領域,但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與工作對象的關系看作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市場關系",即思想、道德、文化產品的"供給方"與"需求方"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供給一方,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精益求精的服務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而現實狀況是,思想政治工作與工作對象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錯位":群眾關心的,我們冷淡,不說或者少說,而且有時還說不清楚;我們熱衷的,群眾漠視,往往說了也白說。總體上說,不是按群眾的需求辦事,缺乏把領導要求與單位部門實際融會貫通的意識和本領,"教育缺乏說服力"、"活動缺乏感染力",難以達到群眾期盼的"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悶、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壓、能力上解弱"的新需求,比如,在青年人群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僅在內容形式上與青年人的要求相距甚遠,就連"語言系統"都存在著隔閡,不是政工干部視青年為"另類",就是青年人認為政工干部"話聽不懂、事看不懂"。面對這種局面,討論有效性問題就顯得有些奢侈了。

3.從飛速發展的形勢與思想政治工作現狀的關系分析

當今世界,崇尚創新精神已經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和流行的價值取向。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三頭并進為時代領航,其勢頭可謂方興未艾。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思想政治工作面對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創新環境,也激發了內在的創新動力,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態勢。但總體比較,還存在著動力不足、效果不明顯的問題,相應的在觀念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體制創新以及隊伍創新方面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尤其是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與其他條線工作以及所處的大環境、大氣候相比照,還顯得有些"不入時"。面對飛速發展的形勢,思想政治工作如不能與時代同步,就不可能發揮其獨特優勢,必然影響工作的有效性。比如,在新一輪開放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自身也有一個"開放"的問題,要從"政治權威"、"信息壟斷"、"單向傳輸"的傳統運作模式中解脫出來,學會在"適應市場"、"服務需求"、"感悟引導"的新的運行機制下發揮作用。又比如,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進程,思想政治工作目標要從單純提高人的政治素質,進一步拓展為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增強人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力"、"作用力"。再如,在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的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學習借鑒相關學科的優秀成果,創新思路、開拓途徑、提高實效。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對形勢的發展視而不見,把過去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凝固化、絕對化,思想上墨守成規,行動上固步自封,前人的經驗就會成為包袱,成為束縛手腳的枷鎖,工作就不能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最終導致工作成效不明顯的結果。思想政治工作領域中實際存在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現象,已經嚴重影響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形象和聲譽。時至今日,思想政治工作"無用論"依然有其市場,就主觀原因而言,與思想政治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內容空洞、方法陳舊是分不開的。

4.從思想政治工作任務與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關系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具有思想、意識、情感且表現為多樣性、復雜性的人,做人的工作是一項具有相當難度的工作,理應有具備高素質的人群來從事。但現實狀況是,與思想政治工作任務對隊伍提出的日趨增長的要求相比,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還存在相當程度的不適應。這種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已不是前階段人們慣用的"機構萎縮"、"人員老化"、"隊伍青黃不接"等描述所能概括,而是體現為內在的機制性和結構性的矛盾,反映為隊伍整體素質上的差距,從而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產生影響。隨著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大改組和企事業單位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基層思想政治工作部門的設置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調整、精簡、歸并,專職政工人員的數量也呈現出明顯下降的趨勢。機構的精簡、隊伍的精干總體上適應改革的方向和潮流,但面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任務的增加,需要新的工作機制去"填空",不注重機制的轉換,簡單地進行減部門,必然出現思想政治工作面上覆蓋不到位、點上滲透不深入的狀況,久而久之,"生命線"自身的生存發展就存在問題。同樣道理,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精簡,也要以加強工作實效、提高工作質量為目的,人數的減少應該以隊伍素質的提升、能力的增強為前提,不這樣做,簡單地進行減人,必然導致有效性的削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要走怎樣的道路,可以而且應該允許探討,但必須牢固確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堅持從單位部門的實際出發,從戰略布局、資源配置上進行整體設計和構劃,做到工作不斷、任務不亂。

5.從突發事件和危機處理與思想政治工作應急機制的關系分析

行業企業、城區社區乃至社會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會面臨突發事件和各種危機的挑戰,有時一點小小的矛盾都會引發激烈的沖突,甚至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隨時了解干部群眾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的苗子,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應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基本任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個基本功。分析現狀,首先要肯定政工部門和政工干部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全國各個城市都經歷過的"市民大動遷"、"職工下崗分流",正是由于政策到位、思想工作到位,及時化解了各類矛盾,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但另一方面仍然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在基層單位和部門中,隨著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政工部門和政工干部逐步遠離決策,思想政治工作漸漸失去了"源頭參與"的主動權,出現了單純工具化趨勢,正確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在降低。如果這個單位已經建立起現代組織制度,實現了決策的民主化、規范化、科學化,思想政治工作服務的還是正確合理的內核;如果這個單位部門的領導制度沒有達到現代化的要求,還是"家長制"、"一人說了算",思想政治工作維護和服務的很可能是頗有爭議甚至是失誤的內容,這是違背思想政治工作本意的。在現實中,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看法,實際上并非是對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而言,而是對具體事件而言,失去了公正性、公平性、合理性,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魅力。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源頭切入、過程參與,從長計議、平戰結合,動態搜索、應急對付"的機制和措施,這樣在突發事件降臨的時候,能第一時間地參與進去,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宣傳動員、明理順氣、關心呵護、排憂解難的優勢作用,體現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思路探討

當前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問題,是一個涵蓋思想政治工作全領域、涉及深層次的重大課題。研究有效性問題,要圍繞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與外延,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素和方面,進行縱橫交錯、上下結合、內外貫通式的研究,既要考慮宏觀、中觀、微觀方面的因素,又要考慮主體、客體、介體方面的因素;既要作理性思維,又要作實踐思考。通過對影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各種因素的分析,切實掌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關鍵。

1.從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論",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同志在2000年6月召開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有兩段話對我們認識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他說:"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這段話鮮明地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黨性原則,明確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在實際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方法可以是豐富多彩,階段目標也可以具體現實,但其根本目的的指向只能是一個:"保證全黨和全國人民加強團結、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他同時指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提高群眾的工作。"在這里,同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學的深奧道理,更為基層思想政治工作開拓了新思維、新領域、新空間。

拓展之一: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做群眾工作的論斷,突出強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觀現實性,有利于各級干部從思想認識上增強主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識。做群眾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政治工作──團隊組織的發動、人員素質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協調、內部矛盾的化解、工作積極性的調動,等等。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是因為領導的要求,也不是因為主觀的強制,而是客觀的現實。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社區,一個產業、一個行業、一個企業,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不管你要求不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客觀存在的;你不做,有人會去做,組織系統不重視,非組織系統就會插入。有人可能會疑問:中國有思想政治工作,西方發達國家也有嗎?當然,在西方發達國家并不流行"思想政治工作"這個名詞,但如果問是否做人的工作,包括意識導向、行為激勵的工作,稍作分析就能發現,西方發達國家不僅做,而且非常講究方法論,如愛國導向、宗教維系、利益粘合、法律規范、政策調節、教育推動、文化熏陶、英雄激勵、社會監督、道德吸引、心理疏導、媒體影響等。其中有些思路和做法與我們的非常相近,有些內容(行為規范等)規定的更詳盡,有些方法(心理疏導等)運用得更廣泛。當然必須明確,西方發達國家做人的工作,為的是實現西方價值觀的共識,與我們有著完全不同的內涵和內容。我們不要天真地認為,西方國家只重經濟,不重政治,其實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講政治",不在推銷西方的價值觀。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發,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在哪里?不在轟轟烈烈的活動和表現,而在融會貫通、潛移默化的行進過程之中。如果我們的各級干部連這樣起碼的道理都不甚明了,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可有可無的,是需要時說一通、不需要時扔一邊的工作,那還有什么有效性可言。

拓展之二: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做群眾工作的論斷,明確規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內容,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做人的工作,就是要圍繞與人以及由人組成的群體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方面展開,只有關乎團隊的實際,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當前形勢下,面對激烈的競爭,從團隊發展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三個方面的客觀任務。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提高人的素質。任何單位部門都是人、財、物等多個資源的組合與優化,其中人處于主導的地位,團隊競爭關鍵在于人的競爭,提高人的素質,是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于人,實質上是作用于人的素質提高。第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調動人的積極性。在工作中是被動應付、還是主動創造,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現實作用,就是通過多種途徑,有效挖掘人的潛能,不斷調動人們在崗位上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更好地為中心工作服務。第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做好人的安撫工作。穩定是當前搞好工作的基礎,宏觀上是如此,微觀領域同樣是如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人的工作,自然而然包括人的心理調適、情緒安撫和矛盾化解等。只有做好了穩定工作,才能保持組織的團結、團隊步調的一致,才能推進單位部門的順利發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是復雜紛紜的,但思想政治工作三大基礎工作是貫穿其中的主線,有利于我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劃性,變四面出擊、瑣碎忙亂為定位清晰、有序推進,進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從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統論",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這是一個得到普遍認同的觀點,但是人們很少分析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一個具體過程的各個環節及其要素,往往就事論事,或者截取其中的一個層面進行論述,很難涉及問題的要害。從系統論的角度探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啟示是,無論哪一層面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包括三個緊密聯系、互相依偎、內在聯系的基本環節,用理性的詞匯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思想政治工作的客體、思想政治工作的介體;用傳播學的語言表述就是發射體、接受體和傳導體。三個基本環節在思想政治工作運行的時空上具有普遍性,無論何時何地,始終存在三個環節,它們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有機構成的"三元素"。

元素之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或曰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射體"。思想政治工作是宣傳、教育、引導、提高人的工作,包括做好思想道德的引導、作風意志的培養、觀念的轉變,積極性的調動等方面的工作。在這里,宣傳、教育、引導、提高都有一個"源"。"源"定位的準確、功能的強大、主導的有力,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應該充分強調思想政治工作主體或曰發射體在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和主導作用。

從純技術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必備如下要素:(1)人與團隊──展示個體人格和集體精神的因素;(2)路線與理念──體現先進性要求的目標追求與工作內容的因素;(3)政策與法規──反映根本利益導向的機制因素;(4)規則與原則──涵蓋社會合理性要求的體制因素;等等。思想政治工作"源"的有效性,是諸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概括地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工作者的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是靠人來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必須具備與工作要求相符合的條件,包括政治素質、業務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等,尤其是人格魅力,一個只說不做或者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是根本無法"感動"對象的。第二,價值觀因素。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倡導的理念是能夠為群眾接受并為之努力的,大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小到一個單位部門的目標、觀念、制度都必須如此。第三,重視度的因素。即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工作的目標都已經到位,如果缺乏足夠的重視度,處于主導地位的主體在推進工作上軟弱無力或不肯用力,再好的理論也只能束之高閣,成為一堆擺設。

在這個意義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是深化對思想政治工作主體功能的開發,主體意識不到位,主體要素缺失,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就無從談起。

元素之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客體或曰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體"。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主體發出的信號最終是為了客體接受,宣傳的成效、教育的成效都要在對象的身上得到體現和反映。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客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腳點和歸宿點,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研究是提高工作有效性的根本環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下,思想政治工作對象已經和正在發生著極其深刻的變化。具體分析對象的變化,可以從這樣幾方面認識:(1)對象的需求──呈現出物質、文化、精神等多個方面的不斷增長的趨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隨著社會富裕化程度的提高、社會民主化氛圍的濃烈和社會開放化程度的擴大,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以更為開放的心態和眼光看待事物。社會的多樣化發展,必然導致個體和群體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趨勢。在對象的豐富多彩的需求面前,單一性、單向性、強制性的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受到嚴峻挑戰。(2)對象的個性──呈現出獨立性、自主性、選擇性的發展態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法律上規定了公民的身份、地位和各項權利,人們的自主意識、獨立個性和人格得到凸現,自主選擇性得到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個性發展,對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貫制、大呼隆和千篇一律提出挑戰。(3)對象的取向──呈現出功利性、實務性的傾向。在最近進行的有關思想政治工作狀況的問卷調查中,問及"您最期盼思想政治工作解決的問題"時,被調查者第一位的選擇是"增加收入和福利",第二位的選擇是"工作穩定","堅定信念"排在倒數第二位。由此可見,群眾希望思想政治工作能夠發揮和體現作用的重點,都是與經濟利益直接聯系或密切相關的方面,表現出很強的功利性和實務性。

思想政治工作對象在新的形勢下表現出來的新的特點,應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適應的重點,離開了對象的需求,一廂情愿地進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難以體現成效的。

元素之三:思想政治工作的介體或曰思想政治工作的"傳導體"。這是連接思想政治工作主客體的中介,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系統功能的"過程"。介體的缺失或者不暢,同樣會嚴重影響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介體或曰傳導體,至少應當具備三種特性:(1)傳遞內容的不失真、不走樣,具有極高的"保真性";(2)傳遞形式的豐富多彩、生動形象,具有內在的"優質性";(3)傳遞通道的雙向對流、多向復合,具有較高的"開放性"。思想政治工作介體或曰傳導體的研究,突出的是方法、手段、途徑、載體的研究,也即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論的研究。這是多年來開展研究比較充分的一個領域。

思想政治工作主體、客體、介體這三個基本環節,是內在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思想政治工作整個系統的有效運作,必須是三個基本環節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宏觀思想政治工作是這樣,微觀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這樣;全局思想政治工作是這樣,具體領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這樣。三個基本環節的貫通,才能確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位、體現實效,才能實現思想政治工作整個系統運作的"有力、有序、有效"。

3.從思想政治工作的"層次論",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大概念,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往往指向不同的含義,因此需要作進一步的詮釋。

就上下關系而言,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進行分工。宏觀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和大局,構筑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深化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團結各方力量投身于現代化建設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觀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實中央要求,結合地區和產業中心工作的實際,抓好工作規劃,做好組織協調,形成工作合力,通過加強分類指導,推進地區和產業兩個文明建設的同步發展;微觀思想政治工作要針對社區和企事業單位干部群眾的思想實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有針對性的思想工作,努力把工作落到基層,做到一線,體現成效。

就社會分工而言,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作社會力量和部門力量的分工。理論部門、學術機構和社會傳媒應該承擔重大思想理論問題的宣傳教育責任,承擔形勢政策宣傳教育的責任,運用社會資源進行大面積、大容量、高時效的信息傳播,形成社會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營造積極向上、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部門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據工作對象的變化,從個體人和團隊人的實際出發,切實做好面對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決群眾的思想問題和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結合起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在"單位人"變成"社會人"的新形勢下,作為部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得到凸現。社區作為市民"安居"的落腳點,其人際溝通、協調、親和、凈化功能對"樂業"的作用顯而易見,加強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大有作為。作為部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企事業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勢給企事業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難題,但難題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工作可以淡化、無所作為,而是面對形勢發展,形成企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社會分工是社會進步的標尺。有效地推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分工,有利于在新的形勢下最大限度地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實現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對策研究

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問題要有新的視野,以新世紀新實踐為基礎,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特定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為出發點,以人的現實需求和發展需求為關節點,把握趨勢,探索規律,開拓思路。從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出發,要重在微觀領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研究,以切實提高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1.要從發展市場經濟的實際出發,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觀念

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做群眾工作。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全過程中,群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對象,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務對象,是工作的出發點,也是工作的落腳點。在這個意義上,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解決一個前提環節──了解群眾想法,把握群眾心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是否也有一個適應市場的問題。市場的本質是交換,交換的前提是需求,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需求,應該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追求。面對新世紀新實踐,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自身的思想解放和觀念轉變,把傳統思想政治工作"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單向灌輸模式轉變為"服務中引導、引導中提升"的新型工作模式,也就是確立"服務需求、引領潮流"的工作新觀念。

"服務需求"突出了對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尊重。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掌握了群眾的需求,并把滿足群眾需求放到重要位置,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贏得人心、獲得信任,成為群眾自己的選擇和需要,進而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服務需求不是簡單的適應,而是主動出擊。服務需求的前提是了解需求,需要一整套科學方法的保證,建立健全信息的收集、傳遞、分析、處理和反饋機制,是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性工作。服務需求的認識論基礎是各級干部的高度重視,有強烈的服務意識,能夠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認認真真、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以群眾的滿意為工作目標之一。

"引領潮流"強調了思想政治工作宣傳人、教育人、引導人、提高人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要服務群眾不能從狹義上認識,也不能從消極意義上理解,演繹為滿足個體或小團體自身利益需要的工具。服務需求的最終目的是引領潮流,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斷增強教育和引導的力度,幫助人們在深化改革、發展經濟、保持穩定的實踐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觀念群,立足崗位,努力工作,積極奉獻。

2.要從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出發,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這個人是現實的人,是特定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的人,就當前而言,就是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人。時代在發展,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也要拓展,一切與人的全面發展相關的內容都應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同步,實現中國人素質的全面提升。

人的素質是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統一。生理素質的提高能使人具有強健的體魂;心理素質的提高能使人具有穩健活潑的性格和頑強堅定的意志;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能使人具有科學的思維和豐富的知識;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能使人具有健康向上的理想情操和價值觀念。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著力于人的全面發展,不斷開拓、充實、豐富工作內容,進而在內涵和外延上體現自身的實效性。

要在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作風意志培養,不斷提高人們的政治素質的同時,從市場競爭的實際出發,加強基礎知識、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不斷提高人們的業務素養,進而提高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要加強市場意識教育,克服因循守舊、小富即安的思想,樹立競爭、風險、效益觀念,加強權利、義務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處理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改變對國家、對集體的依賴思想,以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態,用心對待每一件工作,努力完成每一項任務,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要加強唯物論、無神論和移風易俗的教育,傳播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群眾自覺抵御各種沒落、腐朽思想的侵蝕。要根據群眾求知、求美、求健、求樂、求新的需求,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要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關系,把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要做好關心人、理解人、凝聚人、激勵人的工作,把思想建設與為民辦實事結合起來,關心困難群體,幫助困難家庭,使群眾體驗到黨和社會的真情與溫暖。

3.要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積極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在長期的實踐中,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和積累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是,面對新世紀新發展,面對工作對象的內在而深刻的變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不斷開拓新途徑、新載體、新手段。通過認真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吸收和引進相關學科的最新成果,全面創新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徑。

現代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廣泛開展,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牢固的群眾基礎,讓廣大群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思想境界,養成文明行為。現代心理知識的普及和心理咨詢活動的開展,啟發思想政治工作從人的個性傾向、情感特征上深化工作,把"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面對面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理論和實踐上得到了升華。企業文化、社區文化等的建設,又從文化推進的角度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以團隊價值共識為目標,融宏觀思想政治工作與單位部門的具體工作之中,通過行為規范和養成,形成豐富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底蘊。學習型組織理論的興起,為做好個體和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氛圍,通過養成良好的團隊學習習慣,不斷提高隊伍整體素質,為實現單位部門的共同愿景打下扎實基礎。互聯網的崛起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網上工作的新天地,在暢通信息傳遞、加快信息交流的同時,開辟了雙向溝通的新途徑,"面對面"為"鍵對鍵",尤其適應于青年群體的實際,有利于加強這一層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總之,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據現代人的工作、學習、生活的特點和快節奏、高速度、多變化的生活方式,積極做好文化激勵、人際協調、心理調適工作,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4.按照現代組織制度的創新要求,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機制

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運行離不開完善、健全的機制保證,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基層組織,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體制機制沒有固定模式,但有一條基本原則:必須從單位部門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組織制度,遵循經濟運行規律。

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是指包括組織領導、責任制度、部門結構、信息傳遞、運行保障等在內的一整套的體系。要從單位部門的性質、規模、特點出發,靈活機動地設置工作機構,配備政工干部,既要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系統的完整性,又要體現基層單位聯系實際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靈活性。要適應"單位?quot;向"社會人"轉化的現實,進一步加強城區和社區的思想政治工作,健全機構,落實人員,完善制度,更好地發揮全社會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效應;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加大行業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力度,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出發,調整機構,精簡人員,建立黨委領導、董事會議事、經理層參與、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體制。在強調效率的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走出一條機構精簡高效、人員精煉精干、工作職責明確、部門分工合作的路子。要凸現各級行政管理人員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識,增強這部分人員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領,在運用"專兼結合"、"雙肩挑""一崗兩責"等多種模式發揮行政管理人員承擔思想政治工作責任的同時,建立"所有帶兵的人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新格局,把帶好隊伍與完成任務作為一個有機的工作整體,融合于具體的崗位責任之中。各級思想政治工作部門和專職政工干部一定要用實際行動打破"小循環"、"自我循環"的工作怪圈,緊緊圍繞單位部門的中心工作,建立良性互動的激勵機制和規范有效的約束機制,形成上下結合、左右暢通、協調合作的工作新格局,

5.要從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出發,全面提升政工干部隊伍的素質

專職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隊伍,是新世紀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軍,這支隊伍素質的高與低,積極性的強與弱,其影響的不是隊伍本身,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狀況。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思想政治工作呼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面對復雜紛紜的工作局面,思想政治工作更要求學識廣博、善于理性思考的研究型人才的參與。可以這樣描述,一個企業家,半個政治家;一個政工干部,半個研究學者。政工干部正是憑借著扎實的理論功底、刻苦的研究精神、準確的工作預見以及對政策精神的透徹把握,贏得工作的主動權,贏得人們的尊重。

要從執政興國、發達事業的高度,充分認識政工隊伍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從戰略層面加速推進政工干部結構調整,以超常規的手段實現隊伍的快速更新,在精簡人數的同時,大幅度地提高政工隊伍的內在質量。面對新世紀新任務,政工崗位不能僅僅是退居二線干部的休養之地、培養后備干部的過渡職務、競爭落伍者的安慰位置,時代和現實賦予了政工干部重大使命,他們必須具備作風正、能力強、業務精的高素質。在單位部門中,政工干部是"精神領袖",能夠用清正高潔的人格力量感召人,用以身作則的模范言行帶動人;政工干部是"研究學者",重視形勢任務及政策研究,善于獨⑺伎跡芄徽攵圓歡戲⒄溝男慮榭觥⑿攣侍猓岢鱟約旱畝撈丶夂痛砦侍獾撓行Х椒ǎ徽じ剎渴?quot;管理行家",懂經濟、曉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夠克服"兩張皮"現象,確保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的有機結合;政工干部是"公關專家",運用各種場合和多樣化手段,恰如其分地宣傳單位形象,提高團隊聲譽,化解各種突發性危機事件帶來的沖擊,盡可能地減小損失;政工干部是"心理醫生",在開展面對面思想政治工作的時候,運用心理學知識,做好心理撫慰、心理輔導的工作,有效處理人際關系,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政工干部的素質不是天生的,選好苗子,還要精心扶植。因此,要加大政工干部隊伍培訓的力度,把崗前培訓和崗位輪訓結合起來,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結合起來,組織學習和個人自學結合起來,在學習中開拓視野、創新思路,豐富知識、精通業務,提高能力、體現成效,把政工干部培養為有思路、有點子,能寫、能講、能干,善于協調關系、能夠化解矛盾,與群眾打成一片的新型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