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城鄉統籌發展報告
時間:2022-10-17 03:19:00
導語:考察城鄉統籌發展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去年初,我在中央黨校進修培訓期間,參觀考察了浙江省臺州、**市、紹興三門等3個市縣,側重考察了**市市的部分鄉鎮、農村和鄉鎮民營企業。從考察中看到了**市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活力與勃勃生機。在改革開放后的20多年里,**市憑借民營企業和小城鎮比較集中的優勢,國民經濟以年平均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長,在**市基本看不到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的讓政府頭疼的失業和下崗問題,也看不到農村中的閑散人員。這是因為10年間,**市70%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即34萬農村非農隊伍已轉移到小區鎮的二、三產業中去。
通過對**市統籌城鄉發展的實地考察和與我區的對比,我深切感到,十六屆三中全會所制定的“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多么迫切和必要。可以設想,如果在全國的許多縣市都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發展起來,一個和諧的社會就有了充實的基礎。
一、**市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與特點
**市是個僅有920平方公里的沿海城市,夾在寧波市與溫州市之間,總人口114萬,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縣市之一。轄區11個鎮,831個村,城市化水平已達到43%。**年GDP已達218.4億元,財政總收入17.79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29元,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居全國縣市第十五位,以上情況表明:**市走“城鄉聯動、一體推進、同步協調發展”的發展道路是正確的,其區域經濟已形成了“機制靈活、市場活躍、民資豐厚”的鮮明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主要應該歸功于小城鎮和小城鎮聚集起來的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年為例,**市的GOP為218.4億,其中80%來自小城鎮中的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已超過150億元,**年-**年的十年間,**市農村轉移來的34.1萬勞動力,有95%被小城鎮中的民企所吸收,或異地交流。特別是近幾年來,**市始終堅持以小城鎮發展為紐帶,城鄉聯動、一體推進、拆并自然村、改造空殼村、建設中心村,始終堅持以建設現代化城市為目標,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其突出表現有以下三個方面:
1、堅持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同步考慮,實現城鄉融合。**市的城鄉一體化,是指小城鎮與鄉村在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空間布局上實現整體性的協調發展,以城帶鎮、以鎮帶村、以村促鎮,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市在一體化規劃的指導下,開始實施四個聚集,即:工業向鄉鎮工業小區聚集,農民向鄉鎮和中心村聚集,農田向規模經營聚集,財政資金引領社會資金流向小城鎮聚集。聚集后的工業形成了市、鎮兩級16個專業化特色工業園區,一改過去工業“低、小、散”的狀況;聚集后的農民,開始入住鄉鎮和中心村小區,享受到社區化的服務和管理;聚集后的農田,建設現代化示范園區28個,建成標準農田20萬畝,建成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3個,并極大地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聚集后的社會資金,累計投資56億元,完成了事關**市經濟和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其中支農資金多達13.3億元。
新的理念,帶動了**市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的同步發展,實現了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融合。突出的表現是:農村勞動力得到順利轉移,至2001年的前十年間,轉移到小城鎮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比重已達70%,總人數達31.44萬人;一二三次產業結構漸趨合理,產值比已調整到13.4:52.3:34.3;城鄉差別明顯縮小,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之比已經縮小到1:0.54;農村居民的生活狀況明顯好轉,村村通了公路,90%以上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衛生改廁率達92.5%。
2、堅持以小城鎮發展為紐帶,同步推進中心城、中心鎮、中心村建設,突出了小城鎮發展的特殊作用。**市的小城鎮以鄉鎮為主體,同時又擴大到中心村(由2-3個行政村合并而成),四個層次分別是中心城區一中心鎮一鄉鎮—中心村。幾年來,**市扶持發展的澤國、大溪、松門、新河、箬橫五大中心鎮,快速升級,強勁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目前**市小城鎮的工業產值占全市的80%,對GDP的貢獻已超過150億元;中心村的建設,已實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已規劃的112個中心村,112個單列村,已有54個村建工程在示范之中。
3、堅持農業區域化、產業化和精品化同步發展,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市在農村“突出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提高產業層次;突出組建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突出培育民營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
二、**市以小城鎮建設為紐帶,統籌城鄉發展的啟示
**市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是單純地追求中心城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而是以發展小城鎮為紐帶,城鄉聯動、一體推進、同步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特點”的發展路子。**市加快城鄉統籌發展中所創造的豐富經驗,給我們的十大啟示是:
(一)**市統籌城鄉發展,是**市較早確立科學的發展觀的一個組成部分。**市的發展觀念、創新意識、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是**市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二)**市以小城鎮發展為依托和紐帶,在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市的小城鎮在統籌城鄉發展中以規劃為龍頭,以產業聚集為著力點,成功地為小城鎮聚積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對我們的啟示是,只有聚集產業和資金,小城鎮才有活力,只有小城鎮發展,才能夠促進城鄉聯動,一體推進。
(三)城鄉統籌發展,難點在扶持農村的現代化建設,重點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市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同時,就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放在重要日程上,這對人多地少的農村來講,既是當前,又是長遠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便捷之路。**市十年間轉移70%農村勞動力的實事,也再一次說明,小城鎮是聯系廣大農村的最直接的“服務平臺”,而小城鎮的產業聚集是吸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有效方法。
(四)農村的高效農業得到普遍發展,農民非農產業收入的增加,非經營性收的穩定增長,是農民積極參與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不但是**市的經驗,也是臺州和浙江近年來統籌城鄉發展的最深刻的體會。
(五)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快速轉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將成為必然,各級政府在引領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農業市場化、產化化以及鄉鎮企業發展、人口和非農業聚集等機制方面的創新力度,將直接影響到統籌城鄉發展的水平和程度。
(六)城鄉統籌發展,既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又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需要精心組織、科學規劃、持之以恒。**市之所以能在統籌城鄉發展取得成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的鄉鎮企業起步早、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意識強,農民收入有一定的基礎有直接關系,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市各級領導不斷增強的創新意識、解放思想和對“三農”問題的關注程度以及連續多年的努力,也是個重要的基礎。
(七)**市的中心城、中心鎮、中心村三級小城鎮同步發展,促進了城市一體化的進程,更加快了農村現代化的改造。這其中,各級政府財政的巨額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徹底改變,已成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保證。
(八)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進一步證明縣市政府在抓經濟結構調整工作過程中,必須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首要的施政要務。
(九)**市發展的比較優勢已得到公認,而**市二十年前艱苦奮斗的創業過程,才是“今日**”的重要基礎。發展中縣市和欠發達縣市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同樣要有個艱苦的創業過程。
(十)中國地域遼闊,各縣市基礎條件有較大的差異,發展城鄉統籌要結合本縣市實際情況而開展,**發展模式非常值得借鑒,但不適合生搬硬套。
三、統籌城鄉發展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農村發展的制度問題,是城鄉統籌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應當引起各級黨委的高度重視和率先解決。中國農村的落后,是中國農村長期的發展機制造成的,諸如農村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低保制度、衛生制度、投資制度等等,這些都制約著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而制度問題不是地方縣市政府通過努力能解決的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農”問題已嚴重地擺在各級政府的面前,**市的經驗說明,只要政府高度重視,堅持統籌發展,城鄉聯動,一體化發展,而且將小城鎮發展作為投資重點,中國農村現代化建設是可以隨城市化腳步同步發展的。
(二)城鄉統籌發展的模式問題,關鍵是解決全國城鄉統籌發展走什么道路的問題。然而,我們國家2000多個縣市的現狀情況和區域特點差異性非常大,還需要研究多種統籌城鄉的發展模式。比如我省縣市的GOP和財力,與**市相比相差5倍和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相差2-4倍,鄉鎮企業的數量和貢獻率相差幾十倍,因此,就全國情況而言,我們認為,2000多個縣市存在著“三個世界”的劃分,而欠發達和貧困縣市,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模式方面,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需要中央和省給以政策上更多的傾斜和財政上的大力扶持。
(三)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小城鎮給予了高度重視,認為積極發展小城鎮,是扶持和帶動農村發展的大戰略。中國城市建設總的方針是“嚴格控制大城市發展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市以小城鎮為紐帶發展城鄉統籌的實踐,再一次證明了小城鎮的發展在服務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的特殊作用。然而,目前我國的小城鎮發展機制仍是一張有名無實的“空牌”,所有的鼓勵性、積極性的政策,目前還沒有一項指向小城鎮發展。在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是看小城鎮的發展程度,小城鎮能夠健康發展要從中央開始逐級為其充值,增加小城鎮發展政策的含金量。可以設想,全國新增1萬個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將直接帶動農村現代化建設和“三農”問題的解決,而中央大幅度地投資小城鎮建設,更是政策上、機制上、模式上解決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