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園林公墓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21 04:38:00
導語:生態園林公墓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綠色”、“生態”、“環保”等詞語成為當今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在公墓發展中,近年來也不斷涌現出一些類似的新名詞新概念:生態公墓、園林公墓、綠色公墓、森林公墓以及樹葬、花葬、草葬、生態葬等等,名目繁多。本文談談對生態園林公墓的認識,并就其發展對策作初淺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生態園林公墓是公墓發展的必然選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公墓在我國各地逐步興起,近二十年尤其最近十年來,公墓發展迅猛,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公墓的建立和發展,為我國的殯葬改革,特別是治理亂埋散葬作出了重大貢獻。公墓作為一種新的殯葬方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高度重視,公墓業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但是,在公墓的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例如:花崗石做的墓碑、墓體,甚至花崗巖鋪設墓道,一座挨著一座,排列整齊,氣勢宏偉,猶如一列列“方陣”,人們習慣稱之為“石碑方陣”。沒有綠色或很少綠色,生態環境的惡化便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同時,還破壞了城市環境景觀,成為“視覺污染”。由此,公墓的發展受到人們的質疑,有些公墓甚至成為社會譴責的對象。這些質疑和譴責近年來不斷見諸于媒體。現在有這樣一種觀點:和傳統墓葬方式比較,這些“石碑方陣”式墓地更不科學,對環境的危害更嚴重,不是科學的進步而是嚴重的倒退。如果墓地統統做成“石碑方陣”,再過十年、幾十年,將是什么后果?這些不朽的“花崗石碑”將譜寫出一部新的《石頭記》!
當然,問題并不是公墓本身的過錯。公墓的建立,規范了人們的墓葬行為,為治理城市亂埋散葬提供了平臺。公墓依然是我國現階段比較合適的安葬方式,而且是被社會公眾廣泛認可的安葬方式。問題在于公墓應當向何處發展?我以為“生態園林公墓”是我國公墓發展的必然選擇。
那么,什么是生態園林公墓呢?
生態園林公墓,就是公墓經過對環境的綠化美化,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具有園林特色,文化內涵豐富,植物、建筑與墓相協調,墓園與周邊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協調,墓園建設布局符合城市規劃要求,墓園融匯于城市成為城市的人文景觀。
具體地講,生態園林公墓應當具有以下特征:
1、生態園林公墓是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公墓不但葬墓,而且要植樹、種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科學系統地進行公墓綠化,喬、灌、草合理搭配,根據植物生長所需的環境要求,通過植物群落的層次、比例布局和時空安排以及營林維護設施的配套,促進植物群落和諧健康生長。一方面構成墓園自身生態的良性循環系統,另一方面成為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為城市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氣,改善城市氣候。是城市的一片“綠肺”。“建一片墓地,留下一片森地”,使公墓不再是單純對土地的消耗,而是對土地的改造和再利用。從而實現對墓地的永續利用。
2、生態園林公墓,是城市一處景觀。公墓不但造林,而且造園,運用景觀學理論,通過對墓園區域的合理劃分和對道路、門、廊、亭、閣的合理布局,以及對山形地貌和水的順勢利用,使墓園建筑與自然相協調,成為一個整體,墓園不但有樹,而且有花,還要成景,通過植物的品種搭配和不同造型,以及植物與建筑的有機結合,使墓園成為一處景觀。墓園不再是令人恐懼的地方,而是城市居民休閑游覽的場所。
3、生態園林公墓,是城市人文紀念館。在公墓里,每一座墓里的主人或偉大、或平凡,但都有自己一部人生歷史,對其后人來說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和價值。正是這一部部不盡相同的人生歷史構成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公墓以殯葬文化為基礎,結合美學文化、園林文化、雕塑文化等相關文化,構建出獨具特色的陵園文化和墓的不同個性,使墓園成為所在城市的人文紀念館,不但滿足市民祭奠緬懷先人的需求,而且能從中得到有益的精神啟迪,感悟人生,了解歷史。
生態園林公墓,從公墓的內涵和表現形式都突破了傳統的格局,進一步拓展了公墓的功能,改變了人們對公墓的傳統認識,提高了人們對公墓的興趣,是公墓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建設和發展生態園林公墓的對策
建設和發展生態園林公墓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謀求公墓長遠的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生態園林公墓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設和發展生態園林公墓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思路和一套完整的實施計劃和具體措施。
(一)把生態園林公墓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劃中進行科學布局。生態園林公墓要主動充當城市建設的配角,要體現城市建設的特色,符合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
(二)科學制訂生態園林公墓的建設規劃。生態園林學是一門新的邊緣學科,涉及生態學、園林學、環境學、景觀學等學科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園林公墓建設是公墓發展的高級階段,對保證和改善自然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園林公墓建設規劃應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按照城市生態系統功能要求盡量保護生物的自然特性和促進生物的多樣性,營造墓與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良性循環的生態空間。要根據物種的特性,科學合理布局安排植物種類及數量比例,使植物在生長環境上形成一種和諧的物質能量交換,有利于植物群落的健康生長和產生良好的生態效應。
2.根據園林景觀學理論,科學進行園區的劃分、地形地貌的合理改造,建筑及其小品的精巧布局,植物與建筑的協調搭配。通過三維空間和植物時序的四維時空的綜合設計,營造出花叢竹影、曲徑迴廊、小橋流水、蜂飛蝶舞的園林氛圍,使墓園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滿足市民休閑游覽的功能需求。
3.在傳統殯葬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文化藝術的靈活運用,對墓園進行文化設計。墓園文化設計,不是寫幾個字,刻幾塊碑這么簡單的事情,而是對城市歷史、城域文化、民俗風情的理解和對墓園主題定位的把握。是對墓園靈魂的塑造。例如:傳統的“風水觀”對墓地的山形地貌有很嚴格而具體的要求,如果按這些要求來進行墓園的選址和改造,就很容易得到公眾的認同;不同的人生環境和經歷促成了不同的人生個性,如果把這些不同的個性以及后人對這些個性的認識和感悟以墓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墓的文化內涵,如果加以藝術加工就是藝術墓;在傳統習俗中,一些植物和動物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征意義,“松柏象征不朽”、“龜、鶴象征長壽”等等,在墓園建設規劃中,如果對這些元素運用得當,可以取得奇特效果。例如:在墓區立一尊仙鶴雕塑,這就是長壽老人區;種一片桃李,可以做為教師園區;由此引伸開來,種一片“含笑”(植物),喻意讓先人們含笑于九泉之下!
(三)利用政策的導向作用促進生態園林公墓的快速健康發展。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法規、行政和經濟等多種手段,對公墓建設進行導向和控制,促進生態園林公墓的發展。例如:可以通過制訂行業標準,利用標準引導公墓發展方向。甚至利用標準結合驗審制度進行強制管理;可以通過價格和稅收等經濟措施,對公墓發展進行鼓勵和懲罰,使公墓經營者的經營思路與政府的發展思路統一起來。
(四)加強人才培養,構建生態園林公墓的發展的人才基礎。生態園林公墓建設涉及建筑園林、文化、藝術等多門學科、多種技術,人才是關鍵。而人才問題,恰恰是公墓業普遍的薄弱環節。建設和發展生態園林公墓,如果沒有人才,將成為一句空話。人才培養,一靠正規的學制教育,二靠培訓教育。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引進人才方式,吸收一批經過國家正規學制教育的人才。另一方面通過有計劃的培訓提高現有員工的素質和技能。全國殯葬協會與上海福壽園聯合每年舉辦的公墓管理與技術培訓班,為全國公墓建設培訓了大批人員,這些經過培訓的員工在其工作崗位上發揮了很好作用,有力帶動了各地公墓經營理念的創新,促進了公墓建設水平的提高,是培訓人才的成功例證。
精品范文
10生態旅游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