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報告
時間:2022-10-26 08:17: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公布以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成為新時期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全國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農村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但由于“三農”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立足本地實際,城鄉統籌,理清思路,尤其是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政府責任與農民責任的關系
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一號文件”強調: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綜合歷史的經驗來看,從根本上說新農村建設主體應該是廣大農民本身,在中國歷史上,農民問題的解決都是在農民被充分發動起來以后才實現的,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又不能離開政府的主導和支持,這不僅是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也是世界各國改造傳統農業,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的經驗,所以這里的關鍵是,政府和農民各自都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各自的職責和任務。當前,為了把兩個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并形成以農民為主體的發展格局,必須以解放思想的態度對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事物。對出現的新事物,必須要采取開放的、與時俱進的態度,堅持以實踐檢驗和符合農民的意愿作為判斷的標準,堅持以先發展后規范的原則來對待。在政府責任方面,要警惕不要在新農村建設中增添新的債務,在新農村建設中,新債務與新成就是相伴而生的,加上鄉鎮原有的債務,許多鄉鎮尤其是在我們蘇北貧困縣的鄉鎮已是負債累累,舉步維艱。據筆者了解以及筆者在鄉鎮工作中的親身體驗,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基層政府盲目的政績觀以及村民自治的乏力,目前,鄉鎮債務已成為阻礙鄉鎮發展,束縛鄉鎮手腳的最大障礙。鄉鎮,這個應為農村改革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基層政府組織,不但難以維持自身的變革和新生,而且還會影響到其職能的轉換和職能的實現。一個負債累累的基層組織怎么能引導和扶持廣大農民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呢?所以,一方面我們呼吁上級在給農民減負的同時,將化解鄉鎮債務也提上議事日程,迅速作出決策,早日化解鄉鎮債務;另一方面,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領導干部應該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避免不切實際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此外,還要發動農村黨員、干部和村級組織從新農村建設的大局出發,自覺帶頭,發動廣大農民保持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在政府的引導和上級的扶持下,因地制宜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發展經濟和其它建設任務的關系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是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根據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原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就要堅持以生產發展為先、為重,要圍繞生產發展調整政策,健全體制,提供幫助,否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的進步。但是,農業經濟是弱質經濟,農業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和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當前我國建設新農村的工作,是在外部提供一定支持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機械地強調只有經濟發展以后才能開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其它工作是不符合工作實際和廣大農民意愿的。所以,可以在積極依靠外部支持的條件下,利用好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序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通過改善農民的居住、道路、用水、看病、教育負擔等問題,讓廣大農民提高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引導和組織他們煥發開展生產的熱情,進而形成建設新農村工作發展的良性互動局面,何況,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并不是必然的資金大量投入的過程。當然,對在其它建設需要資金支持時,一定要量力而行,尊重農民的意愿。
當前,還要科學處理好新農村建設和新村莊建設的關系。新農村建設包含新村莊建設,但新村莊建設不等于新農村建設,不是簡單地把河塘清淤、墻面刷白、庭院整潔等同為新農村建設,這是對新農村建設的片面理解,但是當前這種認識和做法還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為了防止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化為新村莊建設,必須制定對各級干部的科學考核、指標及其體系。
三、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的關系
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是統一的,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正是我國走城鎮化道路、轉變二元經濟結構的過程,這是一條由中國國情決定的道路。首先,對于廣大農村來說,走向城鎮化、現代化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造就一個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環境優美、人際和諧、文明進步的新城鎮,不是憑借一場突擊式的群眾運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們各級政府通過長期的艱苦奮斗,甚至是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修成正果的。對于許多欠發達地區的農業鄉鎮政府來說,理性的決策應該是堅持“以農業為源”、“以農民為本”的指導思想。既要有只爭朝夕的時代緊迫感,大膽開拓創新的精神,又要作長期艱苦奮斗的準備,說實話,做實事,打基礎,促發展。具備條件的地方應該盡力加快小城鎮的建設過程,目前尚不具備條件的地方應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放在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業產品結構的有效調整上,放在幫助農民圍繞自身的各種條件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質上。充分注重農村經濟的“生態環境”建設,加強對于農民財力的“水土保持”,努力給鄉鎮工業和民營企業“澆水施肥”,將小城鎮建設看作是一個“水到渠成”的自然過程。其次,從中國實際出發,城鎮化并不意味著是單一地把農民集中到城市生活的模式。從中國國情看,由于人口眾多,把大多數農民集中到城市是不現實的,從國外經驗看,廣大農村走向現代文明并不都是居住環境集中化、城市化,而是通過各種現代文明的紐帶來提高農村的文明水平。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的實現過程,正是廣大農村走向城鎮化發展的過程。
四、破舊和立新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究竟有哪些要求。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經濟發展上,找到了一條發展的新路子,建立了城鄉統籌,以城帶鄉的體制和機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農民生活更加富裕;二是在組織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制度;三是在廣大農民的素質上,大多數農民增強了生產技能,提高了文化水平,樂意接受并已經具有一定的現代社會文明習慣,逐步放棄落后的傳統習慣和文化;四是在生活質量上,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農民的生活環境及居住條件有所改善,同時,農村的各項公益事業得到了發展和完善。目前農村的看病問題、道路問題、孩子讀書問題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些新目標的實現,有的需要創新,有的需要打破舊的東西,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破舊與立新:一是首先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不搞強迫命令;二是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不好大喜功,不要因為新農村建設給農民帶來長遠的經濟負擔;三是在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同時,制定并實施對農民的組織教育制度,提高農民的素質,而不是簡單地禁止和取締農村長期存在的落后風俗;四是政府組織力量抓好規劃,規劃先行,增強破舊與立新的科學性;五是堅持繼承與發展的統一,對于農村中原有的優良文化傳統,有效的鄉規民約、文物古跡和優美的田園風光等等要在保護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
當前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由于經濟發展、人口素質、環境狀況等不一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重點,難點及著力次序也應有所區別,不能搞一刀切,而應著力處理好上述所列的四方面的關系,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走符合我國國情、本地民情實情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 上一篇:居委會新農村建設思考
- 下一篇:廉政公示調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