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條件下改革報告

時間:2022-10-28 10:42:00

導語:宏觀經濟條件下改革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宏觀經濟條件下改革報告

主要觀點

我國經濟在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投資增長過快、消費相對不足、外貿順差過大和外匯積累過多等問題。這些宏觀經濟問題與收入分配差距和城鄉差距擴大、資源環境問題嚴峻等密切相關。針對國民經濟存在的問題,應適時利用貨幣和財政政策手段,對信貸、投資、物價、貿易進行必要的管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同時,應利用當前國民經濟環境比較寬松的有利時機,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化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的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呈現出增長較快、質量效益提高、結構協調性增強、群眾實惠增多的良好發展態勢。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也出現了投資增長過快、消費相對不足、外貿順差過大和外匯積累過多等可能使國民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的問題。這些問題從**年以來重復出現,必然有其結構性、制度性的根源。這些宏觀經濟問題與國民經濟中存在的其他問題,如收入分配差距和城鄉差距擴大、資源環境問題嚴峻等密切相關。我們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繼續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國情,發揮政府在宏觀治理上的積極作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當前經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投資過熱,消費相對不足。**年以來,我國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都在25%左右,資本形成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0%,而最終消費支出的比重則從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年的50.0%。這幾年,我國政府采取經濟、法律、行政的手段,控制銀根和地根,對投資實行有保有壓,并強調擴大內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資增長一再反彈,內需擴大相對乏力,今年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9%。投資持續過快增長,將來又會變成生產能力,有可能使得**年開始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重復出現。

投資集中于某些產業。近幾年,我國不僅投資增長過快,而且經常在一段時間集中在少數幾個產業。**年、**年、**年投資集中在房地產、汽車和建材等產業,**年投資集中在化工產業,出現了一波波的投資“潮涌現象”。這使得這些產業的眾多投資項目完成后,產能出現嚴重過剩,競爭激烈,價格下降,不少企業難于收回投資成本,還會使銀行呆壞賬增加,加大金融和經濟風險。

資本賬戶和經常賬戶“雙盈余”。從1994年以來,我國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年年出現盈余。貿易順差從1994年的54億美元增加到**年的1775億美元,今年上半年達1125億美元,大大超過去年同期614億美元的規模。實際使用的外資額則從1994年的432.1億美元增加到**年的735.2億美元?!半p盈余”使得外匯儲備從1994年的516.2億美元快速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13326億美元。外匯儲備大量積累,增加了貨幣升值的壓力,導致對人民幣升值的投機。盡管我國資本賬戶仍有管制,但在經常賬戶開放的情況下,投機人民幣的途徑很多。投機資金進來后,不會僅僅滿足于賺取銀行利息,還會想方設法尋找其他高回報的出路,如投機房地產、股市等,這就推動了資產價格上漲。

城鄉差距擴大。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到**年達到3.3∶1。盡管我國政府近年來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并在想辦法加以解決,但城鄉差距仍在擴大。按照目前的情形來看,未來10年農村人均純收入如果能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長就是相當不易的成績,而城鎮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速很難低于9%。城鄉差距繼續擴大,這將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問題。

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近年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改革開放后每個人的收入都有很大提高,但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也引發或潛伏著不少社會問題。如果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得不到遏制,即使未來經濟增長很快,也會影響社會和諧。

資源和環境壓力巨大。我國經濟發展付出的資源代價很大。**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總量的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總量的15%、鋼材消耗占30%、水泥消耗占54%。電力和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分別從90年代初的0.5和0.8左右升高到**年和**的1.5左右。**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未達到“十一五”規劃設定的年均目標。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好轉。

宏觀經濟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國經濟中存在的問題,有些是改革不到位的問題,有些是發展中的問題,有些則是激勵機制和法制的問題。

(一)改革不到位的問題

城鄉和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癥結在于改革不到位,包括金融結構失衡、資源稅費不合理以及行政壟斷問題。其中,金融結構是最關鍵和最核心的問題。

金融結構。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運用的人民幣資金,占到整個金融體系人民幣資金運用總量的75%。這種以大銀行為主的金融結構,使得中小企業很難得到貸款。在缺乏金融服務的情況下,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相對不足,其結果是:第一,減少大量就業機會,不僅使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無法轉移到非農產業,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難以消除,而且不利于城市擴大就業,造成城鄉差距擴大和收入分配不均。第二,在其他像我國這樣發展程度的國家,銀行貸款利息至少是10%,而我國只有6%左右。一般國家存貸利差只有1%左右,而我國儲蓄的利率較低,存貸利差超過3%。這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能借到錢的企業,由于資金價格低,會提高其投資項目的資本密集程度,使單位資本創造的就業減少。同時,能從大銀行借到錢的企業相對富有,其借得的資金又得到相對較窮的儲蓄者的補貼,于是城鄉差距和收入不均現象更加惡化。

資源稅費。改革開放前,我國采用資源產品低價政策來補貼重工業發展,政府免費將開礦權給予國有礦山企業。改革開放后,引進市場競爭,允許民營和三資企業進入資源開采業。為了補貼背負著退休人員和冗員等社會負擔的國有礦山企業,國家只征收極少的資源稅和資源開發補償費,資源價格仍人為壓低。到90年代初,礦產資源價格開始放開并與國際接軌,但資源稅費仍然維持原來水平。于是,對沒有沉重社會負擔的民營和三資企業來說,開礦變成一個暴利行業,使得收入分配惡化,而且為取得礦山開采權還出現了尋租等行為。

行政壟斷。改革開放后,市場競爭被逐漸引進各種行業,但金融、電力、電信等行業仍然維持國有壟斷。壟斷性國有企業在上交所得稅后,剩下的利潤全歸企業自己支配,使得這些企業的職工工資遠高于其他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加劇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二)發展中的問題

投資增長過快、消費相對不足以及投資“潮涌現象”和“雙盈余”問題的產生,除了改革不到位的原因,主要與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屬性有關。

投資增長過快、消費相對不足的原因。首先,我國作為一個剛剛跨過低中等收入國家門檻的發展中國家,即使國內很多產業已經產能過剩,但產業升級空間仍非常大,投資機會非常多。其次,收入分配不均,財富越來越向經營大企業的富者集中,而富者消費傾向低,又容易從銀行取得投資的配套資金,因而投資沖動大。低收入者消費傾向雖然較高,但收入水平低,消費意愿難于實現。所以,整個社會就表現為消費不足。第三,由于市場規模巨大、勞動力相對便宜、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等原因,外商直接投資大量進入,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吸引國。

投資“潮涌現象”的原因。一般來說,在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基本上是沿著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道路逐階而上,企業對下一階段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很容易形成共識,導致過多的企業同時進入某個產業,進而形成產能過剩和過度競爭,甚至導致通貨緊縮。經過一番廝殺后,不少企業倒閉,銀行呆壞賬增加,情況嚴重時還可能誘發金融和經濟危機。這種現象在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出現。另外,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比較突出,銀行為賺取存貸利差,有積極性去支持企業投資。由于我國銀行結構以大銀行為主,銀行間對投資項目也容易英雄所見略同,使“潮涌現象”更為嚴重。

“雙盈余”的原因。資本賬戶盈余同外商以我國為加工出口基地和為進入我國市場而到我國投資有關,還與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既缺資金也缺外匯的情況下制定的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有關,這種情況直到今年才有所改變。由于投資過熱和“潮涌現象”形成產能過剩,國內消費相對不足,必然要增加出口,這就使得經常賬戶出現盈余。同時,改革開放初期為克服外匯短缺的瓶頸制約,我國制定了鼓勵出口的各種退稅政策,這些政策一直延續使用。經常賬戶盈余除了內因,也與美國財政赤字和居民儲蓄率低,國內需求大于國內供給,只能靠國外供給來平衡,從而導致經常賬戶赤字的外因有關。**年以來我國經常賬戶盈余的大量增加,還與投機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活動有關。我國資本賬戶尚未開放,投機者僅能利用高報出口價值、低報進口價值或假技術轉讓等方式將外匯匯入我國換成人民幣,這些手段都會加大我國經常賬戶盈余。日本和臺灣地區在80年代中期面臨貨幣升值壓力時,也出現過同樣現象。

(三)激勵機制和法制問題

激勵機制和法制問題突出表現在資源、環境問題上。

資源、環境問題的產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國處于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化階段,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能源資源使用的增加和環境的壓力,這同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0%的發達國家有所不同;金融結構不利于勞動力密集的中小企業發展,也限制了我國服務業發展,使得我國經濟發展中資源和環境壓力更大。其次,我國能源資源價格不合理,使用節約能源資源的技術措施所增加的成本往往遠高于能源資源節約所帶來的好處,企業缺乏節約能源資源的內在動力。同樣道理,污染減排設備的安裝和運轉會增加企業成本,但對沒有達標企業的懲罰力度又不夠,這就使得有些企業即使已安裝了減排設備也不愿意運轉。第三,地方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長期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主要指標,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質量改善在考核中不占重要地位。而且,我國財政稅收以生產型增值稅為主,發展制造業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政稅收。能源資源和環境指標的督導實施會給企業增加成本,有些地方就對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要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治理宏觀經濟問題的思路

針對當前國民經濟存在的問題,應適時利用貨幣和財政政策手段,對信貸、投資、物價、貿易進行必要的管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同時,應利用當前國民經濟環境比較寬松的有利時機,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化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的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關于金融結構問題。應按照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所提出的改善金融結構的精神,多發展一些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勞動密集型中小型企業和農戶,多創造就業機會,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發展現代農業,縮小城鄉差距。逐步放開利率,讓貸款和儲蓄利率達到應有的水平,消除儲蓄者補貼富有的大企業的問題。儲蓄者能從其儲蓄中獲得應有的回報,也可以減少目前大量民眾進入股市的現象。

關于資源稅費問題。資源稅費應該調高到合理水平。美國陸上石油開采的權益金是12%,海上石油開采是15%,而且當石油價格高到一定程度之后還要交暴利稅。在發達國家,通常自然資源開采中超過50%的收益是交給國家的。

關于行政壟斷問題。壟斷行業應該放開的就要放開;如果確實不能放開,則要加強對其價格、成本和收益分配的監管。

關于投資增長過快、消費相對不足問題。如果經由中小企業的發展,多創造就業機會,改善收入分配,應當能夠提高消費傾向,使投資的比例降低到比較合理的水平。另外,也應相機修改外資優惠政策,不再以資金的量作為實行優惠政策的依據,改為根據技術和管理水平以及區域發展的需要來制定鼓勵投資的政策。

關于投資“潮涌現象”問題。發展中國家政府的宏觀管理職能,應包括如何避免投資周期性地向某些產業過度集中的情形。政府對產業升級應該有指導,比如規定準入的技術和自有資金條件等,避免企業過度依靠銀行貸款投資和許多條件不足的企業進入;適時產業投資狀況和未來供需狀況的信息,作為企業投資的參考。

關于“雙盈余”問題。這個現象可能會長期存在,使人民幣不斷面臨升值壓力。實際上,當**年和**年人們認為人民幣應該升值時,我國外貿盈余的絕對量與1998年和1999年差不多,而那時國際上卻普遍認為人民幣應該貶值。更何況,我國經常賬戶盈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年只有1.7%,**年為3.4%;同期日本為3.7%,新加坡為19.8%,韓國為4.2%,馬來西亞為3.7%,泰國為4%多,都比我國高,可國際上并沒有認為他們的貨幣應大幅升值。所以,人民幣匯率問題并非匯率嚴重偏離均衡匯率引起的。但無可諱言,現在我國承受的壓力很大。問題是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是不是就能解決問題?答案是否定的?,F在投機人民幣升值,大量熱錢涌進來,推動了資產價格高漲。但從臺灣地區和日本80年代中期的經驗看,由于資產價格已被炒起來,國內資金繼續跟進,雖然匯率大幅升值,但資產價格還是會一路飆升的。其次,即使匯率大幅升值,因為經常賬戶盈余是結構性的,是國內產能過剩加上美國儲蓄不足造成的,這種結構性問題靠價格難于調整。在匯率升值初期,出口可能有所減少,但會使國內產能過剩的情形更加嚴重,價格下跌,甚至出現通貨緊縮。價格下跌會抵消匯率升值對真實價格的影響,經常賬戶盈余會恢復到升值前的水平。日本和臺灣地區都在匯率大幅升值后一兩年,外貿盈余又回到以前水平甚至更高。所以,匯率大幅升值會使國內經濟付出巨大代價,但結構性問題并不能因此而解決。相比而言,還是選擇比較小幅度的升值更穩妥。每年升值3%,10年累積下來也是相當大的調整。由于我國資本賬戶尚未開放,投機我國匯率的交易成本較高,如果每年升值3%,對匯率升值的投機就賺不到錢。當然,投機者很可能會同時投機股市、房市,給股市、房市價格的非理性上漲推波助瀾,因而也應采取措施避免股市、房市價格大起大落,使其在股市、房市上的投機也賺不到錢。熱錢進來的唯一目的是賺錢,如果讓它賺不到錢,它就不會來投機了。

關于資源和環境問題。首先,應把資源價格提高到合理水平,從而提高企業自發節約能源資源的積極性。對環境的要求應該有比較高的標準,同時要有違規懲罰的力度和執行的強度,使守法成本低于違法成本。其次,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干部考核體系,使地方領導干部有積極性去引導、監督企業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