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科技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23 11:11:00

導語:國土科技體制改革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土科技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按照國務院和科技部的部署,國土資源部在科技部的指導下,結合地質科技工作的特點,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

一、科研機構基本情況

國土資源部所屬地質科研機構共有50個,其中原地礦部在各省的科研機構23個,部直屬科研機構27個。在職職工7496人,其中在各省的2483人,部直屬5013人。離退休職工5743人。直屬的27個研究機構按科研機構類型劃分,有6個屬開發研究類型,19個屬社會公益和開發混合的多種類型,社會公益和管理機構各1個。

建國50多年來,這支科研隊伍涌現出了李四光、黃汲清、程裕淇為代表的一大批國際知名科學家,提出了我國獨特的地質力學和陸相生油理論,發現了大慶、大港和塔里木等一批油田,鈾礦資源的突破為“兩彈一星”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科研機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地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隊伍龐大,公益性科研與具有市場能力的部分長期混存,公益性工作得不到加強與保障。二是管理體制陳舊,機構重疊,分工過細,發展方向和工作任務趨同,結構性矛盾突出。三是運行機制落后,創新能力差,地質科研與地質調查工作嚴重脫節,成果轉化率低,科研機構面向市場能力薄弱。四是科研單位包袱沉重,活力不足。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科研的發展,必須通過改革加以解決。

二、科研機構改革的進展情況

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統一、協調、有序、高效的國土資源管理新體制和新機制,從國土資源部成立開始,就將科技體制改革作為部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工作重點。成立了部科技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由主管部長擔任組長。

根據國務院科研機構改革的有關文件和李嵐清副總理去年在全國科技體制改革座談會上的指示精神,針對地質科技工作與氣象、地震、海洋、測繪等科技工作一樣,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的特點,提出了“一個分離”和“兩個結合”的改革思路。“一個分離”是將地質科技的公益類與具有面向市場能力的應用開發工作分離。“兩個結合”是將科技體制改革與轉變國土資源部的有關管理職能相結合、與深化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相結合。

按照這一改革思路,積極推進了三個階段的改革工作。

(一)****年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在地勘隊伍屬地化中完成了23個原地礦部在各省的地質科研單位屬地化企業化改革。

根據國務院《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國辦發[****]37號),將分布于全國各省市的38.5萬人的地勘隊伍實行屬地化管理,主要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并逐步實現企業化經營。在改革中,原地礦部在各省的23個地質科研機構2483人全部屬地化,并逐步實行企業轉制。

(二)****年底重組了中國地質科學院,27個部直屬科研機構減為23個。

石油地質研究所等4個科研機構按照中央改革的精神劃人新星石油公司(中石化集團),實行企業化轉制。

(三)****年按照38號文精神,對不同類型研究機構進行分類指導,分類改革,部直屬的23個科研機構進一步減為8個。

去年全國科技體制改革會議后,國土資源部按照38號文的精神和科技部的部署,制定了《國土資源部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按照分類指導原則推進改革:

5個研究所向企業轉制

·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成都)、探礦工程研究所、探礦工藝研究所和勘探技術研究所5個機構向企業化轉制。

9個研究所轉為直接從事地質調查生產的機構

·沈陽、天津、酉安、宜昌、南京和成都6個大區地質礦產研究所、海洋地質研究所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研究所8個機構進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從事地質調查生產任務;

·562個研究大隊劃歸部信息中心,改建成實物地質資料庫。

7個研究所(8個機構)按公益性科研機構運行

·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和巖溶地質研究所等8個機構遴選1000人按公益性科研機構運行和管理。

保留中國地質博物館為社會公益性服務機構。

通過第二、三階段的改革,部直屬27個科研機構實行企業化轉制的機構9個,編制2424人,占機構總數的33.3%,占人員編制總數的28.4%;從事地質調查生產的機構9個,編制3142,占機構總數的33.3%,人員占編制總數的36.7%;公益性科研機構8個,占機構總數的30%,遴選出的1000人占總編制數的11.7%;保留一個中國地質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服務機構。

至此,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改革,國土資源部50個科研機構屬地化和轉制為企業的共32個,占科研機構總數的64%。保留8個機構按公益性科研機構運行,占科研機構總數的16%,遴選的1000人占在職職工總數的13.34%。

三、積極推進公益性科研機構的組建

按公益性科研機構運行和管理的8個單位,在近2年的改革試點中,通過對研究機構實行“兩頭拉動”的辦法,積極推進改革。即一頭遴選人才組建公益性科研機構,另一頭分流人員從事科技開發和多種經營,逐步實現兩部分的分離。中國地質科學院制定了《人員分流暫行辦法》、《人事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等30多個辦法,成立了院所科技創新指導委員會和創新人才遴選委員會,****年首批遴選101人進入公益性機構;****年6月第二批遴選200人、****年底第三批遴選200人,共約500人構成公益性科研機構的框架,其中:學科帶頭人20人、研究員100人、副研究員200人、工程師、助研180人。現進人研究基地人員平均年齡37歲。****年計劃達到700人,保留總數的1/3約300個崗位作為流動崗引進人才、實行客座制等,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年同位素地質開放實驗室在海內外招聘實驗室主任,年薪10萬元,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博士成功應聘。

通過改革,科技人員觀念發生了變化,科研隊伍結構得到優化,科研環境得到改善,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中國地質科學院****年人均科研經費從2萬元增加到4.5萬元,參與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攻關項目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明顯增加,主持973項目2項,承擔了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構造和地應力測量工程、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預警工程等;今年成功組織青藏羌塘北部無人區資源綜合科考和廣西“天坑”科學探險等重大活動,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國際合作開辟了新的領域。通過公開、公平方式遴選人員進入科研基地,正在推行新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

實行企業化轉制的研究所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產業化發展勢頭良好。如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以結構調整和機制轉換為突破口,以稀土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化為重點,收入實現一年翻番。目前正和北大方正集團合作,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通過技術入股,與企業聯合組建了新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利用社會資源為技術產業化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在人員分流中除整體轉制的研究所外,擬通過科技開發和后勤物業管理分流大部分人員,后勤物業中心實行商品化、社會化、企業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另按照有關規定,國土資源部正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分流人員,保證分流平穩進行,力爭2—3年分流到位。

四、對進一步推進改革的建議

在推進改革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改革政策措施不配套,建議對優化后的公益性科研機構要加大投入,進一步改善科研工作條件,保證這些研究機構的正常運行費、設備購置費和基本建設經費,使其穩步、健康發展。

科研機構離退休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是困擾科研機構改革的重要問題,希望能統籌解決社會保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