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文化資源交流
時間:2022-11-25 04:44:00
導語:港口文化資源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連云港市作為港口城市,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有山有水有港,有神奇的傳說,有獨特的山水地貌,有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蘊,世世代代的港城人創造了燦爛的連云港文化,是港口人在生產和生活當中長期積累的精神財富、物質財富和智慧財富的綜合,是港城人的自豪和驕傲。連云港的文化產業卻只是剛剛起步的新領域,目前有幾大門類產業都在悄然興起,第一個是傳媒業,實際上傳媒業在經濟學上講是個廣告語,它是靠廣告補償的。第二是會展業,實際上它是靠兩方面的收入,廣告和門票。第三是演藝、娛樂業,它和會展業有相似之處,不過演藝娛樂業更多的是服務。第四是文化創作產業,最接近文化產業原意的,比如說一項產品開發、圖書出版和圖書的寫作,還有動漫產業等屬文化創作產業。第五是旅游業,也是連云港這個港口城市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門類。其中演藝、娛樂業、旅游業是規模很大的群體,主要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文化與休閑娛樂,還有與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服務直接關聯的這些用品,也是連云港文化產業的主體。當前,要充分挖掘港口文化資源,讓港口文化發揮它的作用,使文化產業日益興盛,讓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的大構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發揮港口優勢,唱響山海之歌,確定文化產品經營方略,是發展文化產業的當務之急。
連云港在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的地位確立后,它就成了新時代世界人民建設發展的新絲綢之路,有利于連云港市經濟發展和文化的對外交流。它要求我們一切經濟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國際市場接軌。而市場機制是促使生產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的基礎運行機制,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充分發揮本土文化,抓龍頭,抓時機,創造精品,建成有實力文化產業體系,讓文化產業成為連云港新的支柱產業。文化領域大多是公益性,但意識形態屬性延伸,也有經濟屬性,因為文化并不全然都是文化活動,而且文化產生本身也可以成為經營的對象,所以要針對實際情況,必須遵循一些規則。
首先,港口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走向。將港口的演藝業、娛樂業、旅游業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文化產業最具有可持續發展特性的產業,因為它主要消耗文化資源本身是可以不斷重復的,也可以通過開發更加豐富,更加有價值。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產業都進入市場運作,有相當的文化產業實際上是以政府購買的方式,或者直接由以社會公益的方式向社會來提供,從古至今,文化設施都設立在人口集散最多的場所,在港口更是獨占優勢。其人流量的優勢,帶來了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因此,港口的商業經營價值、房屋土地價值、娛樂消費價值等一些資源都給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走進市場的先天條件。
其次,文化產業走向市場和不斷完善,是帶動文化事業的繁榮必不可少的物質準備。連云港要發展文化產業,提高在經濟增長中文化產業所占的比例,還是要從戰略上考慮。要適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必須讓文化產業發展在“十一五”規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化產業市場化運作,并以此帶動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向深度發展。文化娛樂業是以文化部門為主渠道,文化單位有的是房屋、土地等存量資產,充分開發和盤活,啟動自力,借用外力,提供發展和開發的優惠政策,以吸引國內、國外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文化項目,方法上采取租賃、出讓、股份等形式吸引外資,實施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下的大聯合,走出一條容吃、住、行、玩為一體化服務,規模經營的文化產業路子。
再次,文化產業要融入經濟建設之中,形成獨有的港口特色文化內涵的新創意。要打出港口的品牌和聲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形成獨有的港口文化產業的新創意,使其成為經濟建設的一個新的重要增長點,并把港口文化產業變成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之一。還注重文化功能,港口文化品牌的創塑要向外發展,引進外來資金技術,把發展文化產業的目標定位在宣傳港城,樹立港城形象,讓國內外更加了解連云港,讓投資者信任連云港、建設連云港。從而讓文化產業成為對外交流的窗口,走出市門,走進全國,走向世界。
二、利用旅游資源,開拓市場空間,尋找科學發展投資主體,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然趨勢。
連云港地處江蘇北部,發展的不平衡和經濟增長的滯后,不具備發展現代工業的基礎現實決定著生態經濟的發展前景,文化的多樣與旅游經濟的提高,保持生態環境的良好和文化的利用,打造以文化為主要載體的新支柱產業發展思路更加清晰。
1、利用旅游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挖掘本地文化資源的獨特性。文化資源重要的是一種獨特性,要用獨特的視角去利用自己擁有的文化資源。連云港的旅游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是,蔚藍的海,青翠的山,壯觀的潮,天然的金沙灘浴場,可讓人盡情享受大自然;吳承恩筆下神奇的花果山,群猴戲舞;水簾高懸,洞天福地,名人石刻,讓人留連忘返;像寶石般鑲嵌在海中的秦山島、前三島等海島,可觀壯麗海潮和威力無比的龍卷風暴,這是我國沿海少有的奇觀之一;乘船在海灣漂流,處處是景,海浪的杰作把海岸巨石雕鑿成紅一片黃一片,奇巖怪石,讓人百看不厭;面對港口忙碌的碼頭,垂鉤者盡得陶然之樂。還有羊窩頭上看日出、連島游海堤,宿城觀瀑布等美不勝收的景觀。可以說連云港占盡了人間的山光水色,這是大自然厚賜給連云港人的造化,文化人應把它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加以全方位的開發利用。
2、開拓市場空間,從大文化觀念出發,才能尋找科學發展投資主體。把文化事業當作產業來辦,以市場化來實踐效益原則,講求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是文化事業科學發展的宗旨。一是,把文化項目推向市場。2008年連云港市文化局已推出39個公益性文化項目,用來對接市場。從設計名勝古跡紀念品,制作民族文化藝術品,創作文學藝術作品,培植演出市場等文化人得心應手的絕活做起,這是文化產業化發展促進文化事業繁榮昌盛邁出的可喜一步。二是,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空間,把文化產業擴大到能夠通過文化現象打通行業、區域的限制,構造一個海闊天空的大文化世界。三是,努力做到投資主體多元化,能公能私,市場動作能活能死;人員優勝劣汰,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嚴格管理,強化競爭。四是,學習國外多方融資、跨國經營運作的經驗,既解決文化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又帶動文化產業,服務等行業的發展。五是,增強文化競爭力不從心,隨著現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日益增加,新世紀經濟賽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競爭,而文化力是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必將激發其他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相互滲透,現代市場經濟趨勢就是向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推進。所以港口旅游業發展,在帶動全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而在旅游業中無處不體現文化的內涵和文化的外延,這就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然趨勢。
三、延伸文化主業,提升文物價值,立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拓寬產業道路的有效途徑。
文物是具有深厚文化淵源的珍貴文化遺產,歷史文物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無形資產,尤其在我們強調和諧發展,強調科學發展觀,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強調綠色GDP在這個時期應該說有特殊的意義。文化產業的特點,就是它的自然消耗比較低。雖然任何一個文化都必然是有物質消耗的,文化產品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文化形態加上一個物質載體,它的傳遞過程也會有資源消耗,整體上講,文化產品它的資源消耗的幅度比較低,另外一個文化資源本身可以重新利用,如果正確加以開發和利用的話它就會越來越增值,是一個累加的效應。筆者認為,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要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注意幾個問題。
1、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建設并重。連云港厚重的文化,國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大宮調”、“淮海戲”、“將軍崖巖畫”等,優秀的文化遺產、傳統美德處處可見,歷史文化和可開發的文化資源比比皆是,山水秀麗與便捷的交通給文化交流提供條件。在發展經濟社會的同時,必須保留和弘揚這些文化資源,把文化事業發展和文化產業建設并駕齊驅,才不至于出現經濟發展環境惡化,道德滑坡。
2、將文物管理權限進行充分利用。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這是智力資源,人才和知識的占用在經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文化部門是對文物古跡有絕對的權威解釋、保護權和宣傳功能,開發、占有文化智力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當務之急。進行精神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再生產、交換和傳播,要采取豐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將歷史文物宣傳出去,建立大陸沿線的全國性文化旅游網絡進行傳播,以文化有償服務來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3、以文物價值發展文化生產力。要發揮文物、文化商品的巨大增值功能,以投入到文化服務中去。比如開發珍貴文物仿制品,既可以自行仿制、經營,也可以與外單位、個人及外商合作開發,還可以拍賣仿制權等。也可運用竹編、木刻、針銹、貝雕等極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開發出適合不同消費層次的文物文化旅游工藝品。使古今優秀的港口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人需求的文化服務產品,使無形虛擬的文化變為有形的產業,使固定文物裂變為滾動宣傳品,讓無形資產創出經濟效益,這在文化產業中開發的潛力是很大的。在實際應用中要根據人們的需求,不斷提高文物商品、文化商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這樣才有市場,要逐步呈現文物、文化商品市場經營和人民需求互動之勢。
4、推動產業滲透和文化主業延伸。文化產業滲透的空間很大,如:市民族博物院推出的文化服飾和傳統婚慶儀式,市博物院可把建筑裝璜與文物古跡神話傳說圖案掛勾等;這些商品因為有了文化的滲入而增值,而文化經營者從中獲取報酬和效益;大力發展《西游記》動漫業和演藝活動,使連云港的歷史文化富于新的經濟價值。這既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又可以減少資金的投入,縮短開發周期,這是文化產業短平快的發展路子。
文化主業延伸的局勢已初步形成,如:文化部門和企業聯姻走出了成功之路,和市移動公司聯合以流動舞臺車為載體,采用戲曲、歌舞、小品、曲藝等表演形式,創作上演定向戲,合作“歡樂社區行歡樂新農村”電影大放送活動,為廣大群眾送去精神食糧;為東方銀行十周年、金橋鹽化十周年搞慶典演出等等,積極推動文化向其他行業滲透和擴張。
文化產業基地已悄然興起,利用文化部門現有的物質資源,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如:新建的文化中心大劇院、音樂廳、東方影視中心、市文化館市藝校劇場、書畫展覽館等一批文化設施,以及女子民樂團、藝術服務中心等近十支演出隊伍都是發展文化產業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基地。通過激發調動全市文藝創編、書法、繪畫、設計等文化人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生產文化商品,再讓文化經濟人到文化消費群體中推銷產品,形成創新、生產、銷售、消費一條龍服務。更要打破所有制界限、行業界限、地域界限,善于和社會及信息產業、流通行業等部門聯手,一定會加快文化產業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的進程。
- 上一篇:先鋒工程建設意見
- 下一篇:鄉鎮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