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貨款清收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12 10:45:00

導語:煤炭貨款清收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煤炭貨款清收調研報告

20****年末,在××行有貸款企業××個,貸款余額××萬元,其中煤炭企業××個,貸款余額××萬元,分別占到貸款企業總數的74%、貸款余額的71%。多年來,由于種種原因,煤炭企業貸款拖欠嚴重,應收利息居高不下,經營效益連年滑坡。從該行煤炭企業貸款占用形態上分析,短期貸款及一般逾期貸款僅××萬元,占煤炭企業貸款余額的19%,而呆滯、呆賬貸款高達××萬元,占81%。據調查,形成煤炭企業貸款長期占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承包的不規范行為造成銀行貸款懸空

在企業承包過程中,縣鄉政府及職能部門缺乏一整套完善的法律程序及公證手續,企業承包不通知銀行參加,債權債務不落實,貸款束之高閣。承包者承業不接債,原企業負責人又無能為力,導致貸款成了無主之債,加之一些企業承包者短期行為嚴重,掠奪經營,使企業過早夭折,形成資不抵債。

二、政策性放款和行政干預形成的貸款占壓

在“兩呆”貸款中這部分貸款占相當大的比重。這些貸款往往都是上面一聲令下,下面一哄而起,不顧客觀實際,盲目適應政治形勢的要求,或者在行政干預的情況下發放的貸款。如20兩年大辦鄉鎮企業的時候,盲目上馬,攤子鋪得很大,遇到國家信貸緊縮的形勢,又上了馬走不動,不是缺原料,就是缺資金,或者做虧損賠錢買賣,最終走向關停倒閉。一些鄉鎮政府在企業的管理上指導思想不明確,行政干預嚴重,不是從發展商品經濟,振興農村經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出發,而是單純追求自身利益,千方百計向企業攤派、伸手,致使一些企業雖然有利潤,但無積累,生產不斷萎縮,甚至倒閉。還有的鄉鎮政府把企業視為己有,任意調遣指揮,往往是鄉鎮干部換一次,企業干部調一批,更換頻繁,使得一些企業管理干部對銀行貸款不能持正確的認識,把銀行支持鄉鎮企業發展的信貸資金隨意擠占挪用,認為貸款越多越好,根本不考慮歸還,有的甚至公然抵制歸還貸款,把虧損企業和關停企業占用貸款的資產拍賣歸為小集體所有。

三、結算環節上的漏洞使銀行監督失控

近幾年來,一些企業利用銀行結算制度的改革,挖空心思鉆空子,不講起碼的商業道德,把通過銀行貸款支持取得的經營收入存入本縣或外縣其他金融機構,使銀行不能按期扣收貸款,形成貸款資金長期占用難以收回。有的關停企業也有債權收回和變賣資產的收入,同樣由于多頭開戶處于“體外循環”。

四、銀行自身執行制度不嚴,項目考察欠周密,催收不力是其主要原因

前些年銀行在執行信貸制度方面該堅持的沒有堅特,應履行的沒有履行,有的放了關系、人情貸款;在支持項目上,沒有認真地論證、評估、調查,對企業底子不清,經營狀況不了解,發放冒險貸款;還有些項目受行政干預放了長官意志款。放款職責不清,收放脫節,這種信貸管理上有章不循、有職無責狀況,使一些企業用貸款彌補虧損,拿貸款填了關停企業的“黑窟窿”,既慫恿了企業盲目經營和虛假盈利,又使國家信貸資金遭受損失。

五、煤炭行業的無序開采導致鄉鎮煤礦在競爭中缺乏后勁

近幾年來日益增多的個體煤礦對鄉鎮煤礦形成強有力的沖擊。這些企業大多無證經營,偷稅漏稅,可以少繳或者不繳各種費用,并且成本小、盈利快、經營靈活,而鄉鎮煤炭企業屬集體企業,必須合法經營,面對日益增多的收費項目不堪重負,盈利甚微或者賠錢經營,最終倒閉。

在盤活煤炭企業催收貸款中,××行進行過許多新的嘗試,做出不懈努力,但從近幾年清收效果看往往事倍功半,不盡人意,造成清收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個方面:

一是地方保護主義的層層阻力。政府部門尤其鄉鎮政府很難擺正歸還貸款與增強農業后動的位置。資金需求時急著找銀行,歸還貸款時處處躲銀行。有的新官不理舊賬;有的口頭上支持、行動上推諉,對收回企業上交的承包費胡支亂用,貸款分文不還;有的抱著拖欠國家信貸資金不理不睬的態度,不支持、不配合,甚至阻撓銀行工作,導致貸款無法落實和清收。

二是貸款信用方式的自身缺陷。該行煤炭企業貸款中的“兩呆”貸款全部屬于以前發放的信用貸款。這種貸款屬于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由于時間過長,按照民法通則中的時效原則,嚴格來說已失去法律時效。同時,信用貸款方式不利于《商業銀行法》關于對破產企業貸款債務優先追償權的實現。

三是清收工作的疲軟形成的不適應。長期以來干部職工普遍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畏難情緒,對這部分資金的清收感到無從下手。企業還貸能力的底子不清,心中無數,整個盤活工作缺乏部署上的周密性和工作上的連續性,使之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

四是開展依法收貸工作帶來的負面效應。在依法收貸過程中不能做到有始有終,工作時斷時續,時緊時松。重起訴,輕執行,裁定執行的貸款不了了之,失去了法律的嚴肅性。貸戶對銀行正常清收工作感到也就那么回事,不理不睬。

以上問題的存在,有待于我們盡快制定辦法,采取切實的對策加以解決。